|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延梅|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谢子长
点击:  作者:延梅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3-03-03 17:16:25

 

1.jpg

陕西省子长县全貌
汽车沿着黄土高原中部,延安市北部公路,连接城乡之间,一路盘山而行。我们来到将军故里谢子长的故乡,古安定县瓦窑堡进行实地考察。这里曾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发祥地和中央红军抗日东征的出发地,土地革命后期为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党中央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七个多月,因“瓦窑堡会议”而闻名中外。
1935年这里设赤源、秀延两个县,1936年改为安定县迁至瓦窑堡镇。1942年5月为纪念民族英雄谢浩如改为“子长县”,现撤县,设为县级子长市。
谢子长,原名世元,号浩如,1897年元月19日生于安定县枣树坪。我们走进古县城安定,那深巷院落幽静、弯曲、安详,一切那么自然、淳朴、厚重,灰色的屋檐下悬挂着一盏盏大红灯笼。影壁高墙,石缝中长满了毛绒绒色泽翠绿,茎细如丝的青苔和极富生趣的野草植物。脚下栈道平坦、光滑的石板路上,让人感受到古镇的温柔和令人惬意。历经了百年风霜的古桥、古城墙,沉醉在诗情画意和独有的旖旎风光中,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民俗民风。
这里的人们口口相传:一位自幼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嫉恶如仇、豪侠仗义、扶弱济贫、惩恶扬善的英雄 ,被群众称为“灭敌为民好种田”的“谢青天”。

2.jpg

 

1918年谢子长考入西安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办学,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在社会现实中才真正认识“仅靠笔杆子和说理斗争是救不了,在水深火热中生活的劳苦大众。只有拿起枪杆子,组织军队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统治”。1921年夏,谢子长到山西太原投笔从戎。1923年以优异的成绩“学兵团”毕业后去河南、北平、天津等地探索救国之路。1925年受共产党人李大钊、刘伯庄、耿炳光的影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实践中真正认识到:共产党抓住枪杆子,才能发展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
1927年初,谢子长为培养大批农民运动骨干,在家乡创办军事干部训练班和开设“农民运动讲习所”,积极组织、倡导反抗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推翻苛捐杂税给百姓带来的重负,逐渐消除恐惧心理,宣传抗日主张和革命道理。在谢子长的领导下,安定县农民运动空前高涨,恶霸兵丁、高利贷者以及各种摊派一时间销声灭迹,贫苦农民扬眉吐气,社会秩序空前安定。8月,陕北军阀井岳秀公开宣布脱离北洋政府,投靠国民党冯玉祥部下,冯玉祥又追随蒋介石开始“清共”后,井岳秀紧随冯玉祥在陕北到处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陕北党团组织和共产党人惨遭严重的迫害。
9月13日凌晨,中共陕西省委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共产党人奋起反抗,走上武装革命道路,在陕北发动武装起义。并派省委军委唐澍等人前往清涧县的国民党陕北军阀井岳秀第11旅,与在该旅从事兵运工作的共产党员李象九、谢子长等人组织领导起义。利用陕北清涧地形,黄河自然防线和易守难攻的军事战略屏障。历时三个月,改编西北革命军游击队支队,由李子洲、谢子长、唐澍、白明善等人组织领导的“清涧起义”。仅用300多兵力以少胜多,从清涧一路南下,智取延川、力克延长、会师宜川,部队扩大到1700余人,3000余枪支。后因各种原因和战略战术,败退韩城,最后在陕甘交界的豹子川解散,转入隐蔽活动。

3.jpg

 

虽然兵败,但对陕北“闹红”是一次艰辛的探索、借鉴、深刻的启示和历史教训。精神内涵、功绩是值得继承、发扬和铭记。“清涧起义”在土地革命时期,是我党开创在西北地区反抗国民党首次武装起义的先河,打响了第一枪,点燃了西北的星星之火;是唤醒和激发陕北人民奋起抗争的意识、信心和勇气,鼓舞更多仁人志士投身革命的洪流中;更是为日后西北解放区的发展和壮大打下了基础,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陕北红军骨干,对陕北革命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创建工农武装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927年国内武装斗争的形势,恰恰是毛泽东思想在历史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的时候,也是国共合作的开端时期。这个时期,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进而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武装策略和策划土地革命,把英明论段与实际相结合。并先后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从国内社会实践中考察、分析,得出无产积极领导农民革命斗争,并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正与谢子长在陕北武装斗争、革命武装起义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清涧起义”看似在滚滚革命浪潮中只是一滴浪花。但他爆发出革命力量不容小觑,他点燃了陕北闭塞中微弱的力量和希望,终成为“燎原之势”。
1928年5~6月,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谢子长、唐澍、刘志丹等共产党人在西北地区组织发动声势浩大的“渭华起义”。这是用血与火凝铸的一次武装起义,它与“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脉相传。
渭华地区是关中、秦岭、渭水一带,是最早建立共产党和青年组织,也是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最活跃的地方。695个村、9个区建立了农民协会,会员11545人,还建立了农民自卫武装,建立党委、党支部72个,党员541人,还有教师、学生中党、团员很多。

4.jpg

陕西“渭华起义”(1928.6)
渭华群众运动,队伍不断壮大,引起反动派的恐慌与仇视。1928年2月曾爆发“宣化事件”,大批暴徒勾结土豪劣绅,四处搜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捣毁学校、封闭、解散,抓捕40多人。
中共渭南、华县、五一县为适应斗争形势,由县城转入农村,成立小规模武装,开展打土豪,袭击反动民团,展开游击战争。利用“五一”节的机会,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武装起义,建立苏维埃政府。5月10日成立农民革命军,唐澍任总司令,刘志丹任主席,谢子长任赤卫队大队长。工农革命军与渭华农民运动声势浩大席卷整个渭华地区,形成以华县的高塘、渭南县塔山为中心,东至少华山、西至临潼、北至豫陕大道、南至秦岭,约200多平方公里红色武装割据区域。在农民苏维埃政府领导下,惩治土豪和反动分子,烧毁、没收他们的粮食、财物和剥削农民的契约等。

 

轰轰烈烈历时两个月的“渭华起义”,由于领导内部意见不统一,对敌强我弱估计不足,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只知道打硬仗,不懂得打游击战等。1928年6月被冯玉祥、宋哲元调兵对“渭华起义”建立的苏维埃政府进行“围剿”。7月1日,为保存火种,转入地下秘密活动。
“渭华起义”失败,谢子长、刘志丹并没有因暂时失败而放弃,是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秘密在陕甘边界和陕北发动群众,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为总指挥,坚持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发展和壮大陕北革命根据地,红色火种在西北高原,黄土沟壑中燃烧,为陕北后期正式建立工农红军储备力量。
1929年~1931年,三年时间谢子长奔走陕甘宁,在国民党宁夏骑兵从事兵运工作,将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打入内部,发展队伍,组建兵运活动,建立地下党组织,为武装起义创造条件。10月谢子长、刘志丹将南梁和陕北两个游击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1932年2月12日,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4月谢子长根据省委的指示,决定组织武装起义并指出:“这次武装起义,不仅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造成影响,也要配合红军陕甘游击队作战,扩大红军,建立新的根据地。”5月在陕甘边领导发动了“靖远起义”,并得到老师杜斌丞在物资、枪支的支持,壮大了革命队伍,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四支队,任总指挥。年底,受“左”倾路线的排挤,前往上海中央“受训”。1933年底,又回到陕西,任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往西北军事特派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在陕甘游击队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开辟陕甘边根据地,任总指挥。指挥部队粉碎国民党对陕北根据地的“围剿”。很快在安定、安塞、延川等地建立根据地,游击队发展壮大到4000余人。

5.jpg

西北革命根据地部分领导合影(1932)
1934年7月,中共陕甘边特委、陕甘边游击队在南梁阎家洼召开会议,决定整合根据地的武装力量。粉碎敌人对陕北围剿的同时,发展和扩大根据地。谢子长率领红军转战陕北,多次重创敌军,为了壮大武装,将分散的陕北各路游击队整合后,成立红二十七军正规的红军武装。陕北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壮大,终于有了党的主力红军。
1934年8月26日,谢子长在清涧县高杰村镇河口村战斗中,不幸被射来的子弹打掉李德胜同志的一颗扣子,又射向谢子长的胸部,他的身子趔趄向前一倾,旁边的人急忙扶住他。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衫,他不顾个人安危地讲:“不要紧,你们往上冲,我负伤不许声张,要保密……”却忍着疼痛,默默掩住伤口,继续组织兵力实施强攻,指挥这次反“围剿”,直至取得胜利。
谢子长在长年的征战中,多次负伤,因医疗条件恶劣,无法治愈。这次新伤旧疾感染恶化,在向瓦窑堡转移途中,走进一户老乡家歇脚。看到家徒四壁,滴水成冰的土窑洞,土炕上没有铺盖,几个孩子抱在一起瑟瑟发抖,紧缩在炕角。他带着致命的枪伤,眼眶湿了,临走时坚持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和自己一条外裤留给孩子,并劝告老乡:“我有这件大棉袄就够了。”
随战友秘密回到瓦窑堡,当地百姓知道他负了重伤,都很惦记,纷纷将省下来的鸡蛋、粮食送给他。可他坚决不收,还对前来的老乡讲:“我们革命者就要做应该做的事,不能因为做事就白吃白拿……”
在谢子长病重期间,他两次写信要见刘志丹。第一封信没有送到,第二封派专人送信。刘志丹和高岗接到信,从陕甘边南梁火速赶到安定县白庙岔柳渠看望谢子长。他们看到骨瘦如柴的谢子长,忍不住眼圈都红了,谢子长紧紧握住刘志丹的手说:你回来了,我有要紧的事情与你商量和嘱托。怎样把陕甘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统一起来?怎样把二十六军和二十七军,两支红军统一组织行动?怎样把两个地区党委统一起来?如何粉碎国民党对陕北苏区的“围剿”?
最后,商量的结果是两块根据地、两支军队、两个苏维埃政府、两个地区党委都统一起来。党委叫“西北工作委员会”,军队成立叫“西北军事委员会”等。谢子长对刘志丹说:“我伤势很重,军委主席你来担任,这里群众基础好,你当主席,事情就好办了……”刘志丹再三退让地说:“不行,我可以做你的助手。你安心养伤,你挂名,具体我来指挥。”站在旁边的高岗也打劝谢子长名得挂。最后,谢子长直接说:“我以西北军事特派员的身份,指定你来当西北军委主席”。刘志丹最后说:“等开会时再讨论吧……”
谢子长沉默了一会,然后抓住刘志丹的手,声音低沉地说:“志丹,我恐怕不行了,还有一件私事要麻烦你。我的儿子邵明,你见过的,才10岁,从小就没有见过自己的亲妈。我要是走了,麻烦你带上他一起革命,我没有完成的事业就让他替我去完成。”刘志丹紧紧握着谢子长的手,郑重点头答应老战友老大哥的临终请求。

6.jpg

谢子长烈士陵园(1897.1.19~1935.2.21)
1935年2月21日,陕北又飘起了雪花。在他生命弥留之际,仍感内疚,觉得这样死了,对不起老百姓。谢子长因伤势恶化,在安定县灯盏湾溘然长逝,时年38岁。老百姓哭诉着说:“这是老天爷在为他流泪啊……”。谢子长牺牲后就埋在灯盏湾的阳道峁后山上,简单挖了一个小土窑,里面只能放一张门板,秘密安葬。因为他在西北影响太大,其后一段时间西北军委行文布告,仍然以“西北军委主席谢浩如签发”。为了保密,不发丧,不带孝,下葬连一口棺木都没有。为了迷惑国民党不能前来“围剿”,为了稳定军心,对外讲去苏联治病去了……直到5月形势好转才得以公布。
谢子长是陕北最早参加革命,是陕北红军和苏区的创建人,也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将才。全家族38人投身革命,在残酷的现实中,先后亲属9人牺牲,这是“一门忠烈之家”。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依然不动摇,这种铁骨铮铮的大无畏精神,是任何强敌都无法征服。他曾讲过:“革命是要代价的,敌人想多杀害我家几个人,逼我不革命,根本办不到!他们的暴徒行为,只能促使我革命到底!”
1935年12月13日,毛泽东从未见过谢子长,来到瓦窑堡曾三次为谢子长烈士题词并亲自撰写碑文。谢子长牺牲后,陕甘宁边区不断壮大发展。
1939年6月23日,中央决定将谢子长将军的遗骨,从阳道峁迁回到他的家乡枣树坪。党政军民各团体3000多人参加谢子长烈士迁葬仪式,毛泽东为谢子长陵园题词:“谢子长同志之墓,民族英雄。”
1939年7月9日,又为谢子长题写了“虽死犹生”四个大字和撰写了生平碑文。
毛泽东曾说过:“没有陕北红军就没有革命的胜利,而没有谢子长,也就没有陕北红军。”谢子长是第一位在陕北开展革命工作,将火种带到陕北的人,也是第一位在陕北大地扛起红军旗帜的人。
1943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决定在瓦窑堡修建“谢子长烈士陵园”。1946年竣工,2月19日在烈士牺牲11周年时,将谢子长灵柩由枣树坪迁葬于陵园。在延安、枣树坪、瓦窑堡先后三地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和公祭仪式。在公祭活动中,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以及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为烈士题词、挽词、挽联。2月28日毛泽东第三次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朱德题词:“子长同志,陕北人民的领袖,前仆后继”。

7.jpg

在瓦窑堡为谢子长举行隆重的迁葬仪式(1946.2.19)
毛泽东为谢子长三次题词告诉我们:无论岁月怎样流逝、更替,谢子长的英雄事迹依然感人肺腑,革命精神依然催人奋进,光辉形象依然刻在人民心上。
当时延安《解放日报》记载,1946年2月19日谢子长烈士墓陵迁葬时:“瓦窑堡2万多人举行空前隆重的公祭,灵前四五倾地全是吊祭者踏平,附近三条道路为之增宽,人民之广为瓦市空前未有。”
当我怀着崇敬和怀念的心情,走进“谢子长烈士陵园”和“谢子长革命事迹陈列馆”。迎面耸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白石砌成庄严肃穆的“纪念堂”和毛泽东为谢子长三次亲笔题词、撰写的生平。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壮烈岁月,感悟历史红色的洗礼。是谢子长烈士在陕北孤悬贫瘠的土地上,点燃了红色的火种,用生命为中国革命打下唯一保存完整的红色根据地。他是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的缔造者,为后期陕甘宁边区和陕北的发展、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正如毛泽东1945年4月,在中共“七大”会议上再次强调:“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他为中央红军改变了红军命运,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做出的伟大功绩。
一位伟大的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创建的革命摇篮,在谢子长、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崇高威望领导下,为中央和中央红军留下了“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为中央到来后,有了长期稳固的地方,成为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是全民族抗日救国运动的策源地和出发点。他们的功绩永远活在陕北人民心中,永远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辉煌不朽的篇章。
2023年2月19日

(作者系北京知青;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图片为作者提供,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