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一百多年前,《新青年》怎样传播马克思主义?
点击:  作者:记者    来源:“求是网”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1-02-03 14:16:55

 

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新青年》敏锐地抓住了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机,迅速宣传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图片图片 

1.webp (61).jpg

《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封面和目录。

 

一百多年前,有这样一本杂志,它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发端,它比较早地系统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在它的编辑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组织(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它就是《新青年》。让我们一起走近《新青年》,重温那段激荡人心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百年往事。

 

上世纪初,辛亥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建立,使人们陷入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中国的出路是什么?中国怎么办?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总结辛亥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积极寻找救国救民良策。

 

1915年9月,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在《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发表《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中宣称: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是也。”

 

当然,陈独秀这里所提到的社会主义,是指圣西门、傅立叶的学说,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1916年9月,自第2卷第1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1月,陈独秀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因此,《新青年》编辑部也随陈独秀从上海迁移到北京,地址就在北池子箭杆胡同9号(即陈独秀的家中)。

 

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参加编辑部工作,并充当主要撰稿人,这样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

 

初期的新文化运动虽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但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土壤和舆论环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在十月革命之前,中国思想界也有人谈论过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过一些介绍,但都不是确切完整的阐释,也没有为人们所重视。

 

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新青年》敏锐地抓住了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机,迅速宣传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

 

1918年11月15日,《新青年》第5卷第5号刊登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文章指出十月革命的胜利乃是“劳工主义的战胜”,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同时预言十月革命所掀动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图片 

1.png

《新青年》第6卷第5号、第6号刊登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1919年5月,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认为能决定俄国命运的阶级看来也可以决定中国的命运,马克思主义也可以适用于中国,他们开始抱着极大的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在他当值编辑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并集中刊发了8 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同时,他还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第6号上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肯定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它的历史论、经济论和政策论,即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新青年》刊发的这篇文章和以往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所作的片断的、不确切的表述不同,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了进一步深入的介绍和阐释。

图片 

2.png

拼版照片:左图是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的历史照片(上海市档案馆供图);右图是2021年1月18日拍摄的上海南昌路100弄2号。 新华社记者 刘颖/摄。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李大钊等参加了《北京市民宣言》的散发活动。陈独秀在散发传单时,被反动派当场逮捕,《新青年》编辑部也遭到了搜查。

 

1920年2月,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出狱后的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迁移回上海,不久住进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新青年》编辑部也从北京转移到上海的陈独秀住所,重新回到了上海。

 

《新青年》不仅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1920年5月1日,陈独秀把《新青年》第7卷第6号编成《劳动节纪念号》,篇幅达400页,整整比平时扩大一倍以上。

 

在这本《劳动节纪念号》中,有陈独秀亲自撰写的《劳动者底觉悟》。这篇文章是陈独秀4月2日在出席上海码头工人发起的“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成立大会时发表的演说。

 

陈独秀在文章中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称赞“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世界上“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

 

《新青年》劳动节纪念专刊共发表了28篇文章,其中大部分反映了上海、北京、天津、长沙、芜湖、无锡、南京、唐山等地工人的状况,介绍了各国劳动组织和工人运动的情况。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大大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诞生的进程。经过酝酿和准备,在陈独秀主持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8月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

 

9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将《新青年》改为党的公开理论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新青年》第8卷第1号随之改版,新辟“俄罗斯研究”专栏,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杂志最醒目的是封面中部的地球图案,有两只从东西半球伸出紧紧相握、强劲而有力的手。据茅盾回忆,这一图案寓意是“暗示中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罗斯必须紧紧团结,也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意思”。

 

3.png

2021年1月21日,在上海南昌路100弄2号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列的《新青年》第8卷第1号。  盛玮/摄

 

这号杂志第1篇文章就是陈独秀的《谈政治》,他在文中明确强调:

 

“若不经过阶级战争,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领权力阶级地位底时代,德谟克拉西必然永远是资产阶级底专有物,也就是资产阶级永远把持政权抵制劳动阶级底利器”,

 

“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

 

据统计,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新青年》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多达130多篇。

 

《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篇篇文章,就像闪电一样照亮了那个时代,指引革命的知识分子和寻求救国之策的进步人士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入工人群众,参加实际斗争,逐渐锻炼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恽代英写给《新青年》的信颇具代表性:“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就渐渐地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

 

毛泽东同志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说:“我第二次到上海去的时候,曾经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邓小平同志回忆说:“最使我受影响的是《新青年》第八九两卷及社会主义讨论集,我做工的环境使我益信陈独秀们所说的话是对的。因此,每每听到人与人相争辩时,我总是站在社会主义这边的。”


(来源:“求是网”微信公号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