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山下乡与“政治运动”
有人说中国的上山下乡是“文革”运动的产物。回答这个问题,只要把新中国整个上山下乡历史分成四个阶段或时期就清楚了。
1、“文革”前(1955-1965)时期,知青下乡120万;
2、“文革”政治运动(1966-1968)时期,知青下乡199万人;
3、“文革”(1969-1976)时期,知青下乡1202万人;
4、“文革”结束后(1977-1979)时期,知青下乡244万人。
这四个时期下乡知青人数总数是1700多万。看了这四个时期的划分,明眼人就能看出,第一和第四时期下乡的知青和“文革”运动一丁点关系都没有。第三个时期的知青和“文革”有点关系,但关系也不大。真正全程参加三年中学“文革”运动的是老三届。老三届城镇学生共计400万,下乡当知青的是199万,留城的是200多万,並没有“一刀切”的上山下乡。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以下简称《始末》)一书,96页公布的数字是:1966一1972的7年时间里,上山下乡知青是715万人,留城就业的是994万人。
如果上山下乡是一场统一的“政治运动”,怎么会出现一大半学生留城就业呢?
我们查阅了党和国家有关上山下乡的全部正式文件,发现文件中在上山下乡后边都不用“运动”二字。
1978年10月9日,国务院召开知青工作专题会。康世恩副总理把上山下乡讲的很清楚,他说:
二、上山下乡与“中断学业”
今天的中国,高中教育已经普及,大学教育也达到80%的录取率,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情可不是这样。有人指责上山下乡是“中断学业”。在《始末》一书中,作者做了如下合理解释:
另据《新中国50年》一书的统计数字,1976年的高中生人数已经比1965年增加了14倍,初中人数增加了3倍多,就是这样,当时大学和高中仍然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以1977年恢复高考为例,全国570万人报考,只招27万人,录取率4.8%,也就是100个人报考,只有5个人能上大学。你能说考不上大学的人不优秀?你能说他们被人为的扼杀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今天的中国大学升学率是84%,2017年录取人数是790万,是1977年的29倍,有的学者拿当今的标准去评判40年前中国的“中断学业”,有失公正。
三、上山下乡与城镇就业
早在1965年,时任中央安置领导小组组长的副总理谭震林就向中央打报告,提出
谭震林在解释原因时说:
那什么是造成上山下乡的基本原因呢?《始末》》一书给出的答复是这样的:
四、上山下乡与计划生育
观察中国长达20多年的“上山下乡”,就会发现,它有三个高峰期。1969年是第一个高峰期,下乡人数是267万;1975年是第二个高峰期,人数是236万;1977年是第三个高峰期,人数是171万。这三个高峰期都和人口增速相一致,和“政治运动”无关。
1978年12月以后中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同时又倒逼出史上最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写入宪法。1980年9月25日,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这一政策实行了30多年,这才缓解了人口失控和就业的严重矛盾。
五、上山下乡与“再教育”
“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安置就业”为主导的“上山下乡。”“文革”运动初期,数万此前下乡的知青陆续返城要求回城。
实践证明,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情况下,采用行政方式的“上山下乡”行不通,采用政治动员式“上山下乡”难长久。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把“上山下乡”工作规划到教育范畴,把上山下乡同培养锻炼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结合起来,把下乡和返回结合起来,把过去有去无回的“上山下乡”单行线,改成有去有回的双行线,这才顺利地推进了上山下乡工作,使下乡知青感到既光荣又有奋斗的目标。
1973年,毛主席亲自批准的中央30号文件,就把上山下乡路线图规划得清清楚楚。这个文件是整个上山下乡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从国家政策层面上保证了知青的权利。文件规定把知青纳入国家招工、招生、征兵、提干的计划,并制定了知青病退、困退的特殊政策。在毛主席“再教育”思想指导下,全国知青共有126.46万人上了大学(其中有53人后来当选为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有86万人参军,912万人招工,5.96万人提干,359万人病退、困退。更可喜的是从上山下乡队伍中培养出了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六、上山下乡与下岗分流
有的学者把发生在2000年左右的国企改制、下岗分流的原因归罪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说是知青少文化的结果,这个说法十分可笑。
因为下岗分流并不专门针对回城知青,它包括所有的国企,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均在其中,也包括企业中高学历的工程师。
回顾历史,恰恰是由于“上山下乡”分流了就业压力,保证了工业健康发展。众所不知的是,1978年的知青大返城之时,恰恰是城市工厂人满为患之时。1978年10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主持召开了知青专题会,他说:
1978年全国工业多了2000万人的情况下,从安定团结的政策出发,国企又大批接受了政策性安置的人员。在表面上皆大欢喜的气氛下,一个新的危机在九十年代浮出水面。在市场经济改革开始后,背负沉重社会负担的国企纷纷改制,大批人员在减员增效的号召下,不少被买断工龄,成为城市低收入群体。
有人说是民营企业解决了就业危机,岂不知民营企业招工基本要求是35岁以下,大批老工人的后半生还是要靠国家出手相助,国家每年都向养老基金转移大量国资利润,所以单靠民企解决就业也是不行的。
结束语
从中共十八大之后,一场壮士断腕式的反腐风暴在全国展开,从被查出的数目惊人的“老虎”“苍蝇”来看,根本的问题还是出现在教育上。对关键的少数官员们不进行理想教育、纪律监察,长期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帝国主义“和平演变”中国的危机并不是危言耸听。
回顾中国革命光辉的历史,就是一部从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取得政权的历史。1949年离开西柏坡时,毛主席称其为进京“赶考”。他担心共产党重走李自成的老路,担心干部贪图享受、脱离广大农村群众。过去的知青上山下乡既是缓冲城市就业压力的过渡性政策,又是对年青一代培养的战略考量。今日大学毕业生去农村、去边疆当村官、当第一书记也是对过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昆仑策网”!
(作者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来源: “红色文化网” ,转自“知青问题研究”,本文相关资料均来自原国务院知青办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一书,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