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民 四川省社科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969年至1978年在四川省开江县红岩公社4大队插队落户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初心”,从其本意来讲,是指做某件事的最初的初衷或原因。结合知青上山下乡的理论与实践,我认为,知青上山下乡的“出发点”“路线图”“方向盘”,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策的“初心”。
一、不忘初心,就不能忘了
知青上山下乡“出发的缘由”
知青上山下乡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一项重大工作,它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出发的“缘由”主要有四点:
(一)缓解就业压力,充实加强农业基础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是异常艰难而艰巨的事业。在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无论是毛泽东鼓励知识青年到农村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还是刘少奇主持写成的《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从事农业是今后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以及中共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组织青年“到郊区、到农村、到农垦区或者山区”,作为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些都毫无疑问是以开垦荒地、多搞粮食、安排就业为其基本初衷的。
在60年代上半期,中央开始有计划地在全国动员组织知青到农村,不久国家动手编制15年下乡上山安置规划,其基本出发点还是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压缩城镇人口、开辟就业渠道。“文革”开始后,无论是国家开初设计的“四个面向”原则分配中学毕业生,还是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掀起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高潮,这些都仍然离不开当时严峻的经济和社会现实,都仍然与解决城镇知青就业分配问题紧密相联。
缓解就业压力,尽管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其思想指导、分配重点、安置原则等都有所区别甚至重大区别,但它作为党和国家决策开展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却是共同的。
(二)培养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决策知青上山下乡,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背景密不可分。196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涉及知青的专门文件中第一次把上山下乡与培养接班人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提出大批城市知青下乡,使他们通过锻炼,成为可靠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党和国家作出这样的论述是有深刻背景的。1956年苏共20大和波匈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公开断言“共产主义将从内部瓦解”。毛泽东高度警惕美国当局发出的这一重大战略信号,1959年11月,他第一次明确提出防止“和平演变”的问题;此后,他又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有被“和平演变”的危险,进而提出了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
在如何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上,党的一贯思想就是倡导和鼓励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与人民大众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发挥聪明才智,得到锻炼成长。动员组织知青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接班人,是决策知青上山下乡的又一个重要出发点。
(三)建设新农村,缩小三大差别
农业和农村迫切需要改变面貌,这不仅有物质上的急需,而且还有文化上的要求。党和国家在1957年就明确提出:“我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在农村,农业如果不发展,工业不可能单独发展。到农村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和极其光荣的。”[6]196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动员和组织大批知青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战线,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文革爆发后的1968年初,当知青上山下乡受到冲击时,周恩来站出来旗帜鲜明地阐释了上山下乡与农村建设的关系问题。他说,青年到山区和农村去是毛主席的号召,其目的是要我们关注乡村建设,改变半殖民地经济所遗留的畸形发展状况,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产生,以在更加平衡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此后,在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进程中,中共中央(1970)26号文件提及知青上山下乡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中共中央(1973)30号文件中提出知青到农村去是为了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明确,党和国家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新农村,作为了决策知青上山下乡的再一个重要出发点。
(四)屯垦戍边,建设和保卫边疆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就开始动员组织大批知青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广大知青听从党的召唤,英勇地奔赴广袤的边疆地区,成为屯垦戍边、保卫边防、建设边疆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巩固国防、保卫和建设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前后,中国面临着极其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我国四面包围、南北夹击,中国正处于战争的边缘。面对核大战的威胁,中国必须进行全面、立体的战争准备。自1968年以来,中央批准组建了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广东等生产建设兵团,动员组织大批城市知青到农村、到边疆,成为加强战备、储备力量以及开发山区、建设边疆的战略举措,仅在1967年至1969年全国就有467.06万城镇知青毅然开赴农村和边疆。特别是数百万知青进入中国漫长的屯垦戍边战线,可以说这是在非常时期党和国家实施的一项特殊的国防战略措施。
缓解就业压力、培养接班人、建设新农村、屯垦戍边,与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大地开展的知青上山下乡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策知青上山下乡“初心”的内核。不能忘记“出发的缘由”,这是正确认识、研究和评价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前提。如果不从当时基本国情和所处国际环境出发来看待问题,不从国家全局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而是站在片断经历、个人得失、碎片资料的立场去谈见解、作研究,进而认为决策知青上山下乡是“违背人性”“逆潮流而动”,应予“全盘否定”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1939年5月毛泽东发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至今已近80年了,1955年底毛泽东作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批示已有60多年了,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也已整整50年了。80年风雨兼程,80年薪火相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知识青年沿着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义无反顾地走在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前列,与全国人民一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以工农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进行了体现农民大众根本利益的“土地革命”,第一次使知识青年把自己的命运与农民大众,以至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以土地革命、救亡图存为目的,一大批知识青年深入农村,了解农民和乡村,受到深刻教育,逐步坚定了革命理想和信念,当时在延安培养的两万多名知识青年干部就经历过这样的洗礼。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总结出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即“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同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结合在一起的;同样,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也只有跟共产党在一起,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在中国革命的每一个重大历史时期,毛泽东都鼓励和支持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同工农民众相结合。1939年,毛泽东指出:“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1945年,毛泽东又指出:“中国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应该觉悟到将自己和农民结合起来的必要。”(毛泽东的这些思想,为中国青年运动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指引着一批又一批满怀激情的知识青年奔赴农村,深入实践,吸取营养,英勇奋斗。
知识青年到农村与农民大众相结合,是“五四”以来中国知识青年的光荣传统,也是党发动群众、培养青年、壮大力量、克敌制胜的重要历史经验。新中国建立以后,面对百废待兴特别是贫穷落后的农村和农业,党担负起了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为适应农业合作化高潮的需要,也为适应后来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针对“文革”运动爆发出现的新情况,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前所未有的知青上山下乡高潮在全国掀起。广大知识青年紧紧地跟着党,视农民大众为“衣食父母”,视国家利益为最高需要,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到农村去与农民大众结合,为改变祖国贫穷落后面貌和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基本与新中国同生共长的1700多万知青,在不同时期奔赴农村、边疆,尽管其中不少人曾有过徬徨和苦恼,有些人也曾一度有过曲折和伤痕,但他们中的许许多多人却在磨练中不畏艰辛,勇往直前,坚定了信念,得到了锻炼。他们以广阔天地为校,以农民大众为师,战天斗地、改良土壤、科学种植、兴修水利、驾驶铁牛、开办民校、传播文化、防治疾病等,为改变所在地方的落后面貌奉献了青春;数百万知青武装屯垦,战严寒,跨雪原,不畏困苦,英勇奋斗,用青春热血和生命保卫了祖国安全。在如火如荼的农业生产实践和农村生活磨练中,他们所洒下的汗水,铺下的石子,打下的粮食,种下的树苗,那怕是做的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作出的一份贡献,都是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艰辛征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点积垫。
不能忘记的是,他们参与创造的许多业绩,至今都在继续发挥着作用和效益;不能遗忘的是,他们带去的城市文明和先进理念,至今都影响着山乡的同龄人和他们的后代;不能忘怀的是,他们与当地父老乡亲建立的骨肉亲情,至今都成为回望、回报“第二故乡”的牵挂;不能忘却的是,他们后来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从事何种职业,知青这碗“酒”垫底的毅力、坚强、韧劲、豪气始终伴随着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程。
不能忘记“创下的业绩”,就是要清楚地认识到,知青上山下乡,坚持与工农相结合的正确方向,成长了一代对党忠诚、为国分忧、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知青群体,成全了知青群体为改变祖国农村、边疆落后面貌作出的历史贡献,成就了知青群体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征程中镌刻的块块丰碑。那种认为知青上山下乡到农村、到边疆,是“一场黑暗的悲剧”,造就了“失落的一代”的论调,同样是站不住脚的。
不忘“出发的缘由”,不忘“走过的历程”,不忘“创下的业绩”,就是不忘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策知青上山下乡的初心。不忘初心,方能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方能继续前进。坚持理想信念,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坚信自己走过的道路,坚持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助力加油,这就是我们对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指示发表50周年最好的纪念。
(作者系四川省社科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969年至1978年在四川省开江县红岩公社4大队插队落户;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自“知青天下”)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