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于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更是广大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的典型象征。他以爱国为信仰,以奋斗为实践,对党高度忠诚,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坚持真理、严谨求实,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人民科学家”。身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数十年呕心沥血、攻坚克难,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他的爱国奉献精神,更激励了无数中国人。
1935年,以优异成绩从交通大学毕业的钱学森考取公费留学,先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并长期从事航空和火箭技术研究,在青年时期就成为世界著名的火箭与导弹专家,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绩和荣誉。
1949年5月,钱学森收到了一封来自万里以外的信件,邀请他回到中国,领导航空工业的建设。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遍全世界时,钱学森迫切希望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但却遭到美国司法部移民局的百般阻挠。
1955年10月,他终于冲破阻力回到了祖国。此时的中国国力薄弱、百废待兴,作为技术主帅,钱学森勇敢承担起创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任,带领科技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仅用八年时间,先后完成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的研制,实现了我国航天开创时期一个质的飞跃。在中央的领导下,钱学森引领中国航天人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技术创新、发展之路。
1966年10月,钱学森协助聂荣臻组织实施了我国首次“两弹结合”发射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把国防现代化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70年4月,由钱学森担任技术负责人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在钱学森的建议下,我国在1992年选择了发展神舟飞船的载人航天之路。随着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中国航天员大队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发射成功后,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都会去看望钱学森。尽管此时的钱学森已远离公众的视线,但大家依然把我国航天的最新成就与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作为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钱学森的自立自强和爱国奉献精神,鼓舞了无数中国人,也凝聚成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018年8月11日19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系列报道以“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为题播出了钱学森同志的典范事迹,再一次掀起了学习钱学森爱国奋斗精神的热潮。“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的举办,正是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最好实践和生动阐释。
纵观钱学森的一生,他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他人生的重大抉择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紧相连,留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但他却说“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人民”。他曾由衷地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们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在中学毕业报考大学时,钱学森作出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受到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实业救国”理念的影响,他立志学习铁道工程,为中国造铁路、振兴国家。1929年,他考入交通大学,攻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在本次展览开幕式上,展览主办方上海交通大学向中国科技馆捐赠的钱学森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复制件,正是他心怀“交通振国”之志,在交大学习铁道专业这段人生经历的历史见证。
正当钱学森憧憬成为詹天佑式的工程师之时,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飞机的肆虐,使钱学森深感发展航空工业的重要性,他做出了人生的第二次选择——他要改学航空工程。为此在校期间他选修了“航空工程”课程,还发表了《美国大飞船失事及美国建筑飞船的原因》《航空用蒸汽发动机》《最近飞机炮之发展》等多篇相关论文。1934年7月,钱学森以优异成绩从交通大学毕业,考取庚款留学公费生。1935年8月,他赴美麻省理工学院留学深造,展厅中的钱学森留美护照真实记录了这一段留美岁月。
在美国学习航空工程的过程中,钱学森感到航空工程的依据大多依靠经验,少有理论指导。他由此做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选择——转向从事航空理论方面的研究。他向当时航空理论研究的最高学府加州理工学院提出申请,并师从世界空气动力学泰斗冯•卡门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航空理论。在冯•卡门的指导下,年仅27岁的钱学森提出了“卡门—钱近似”公式,解决了当时航空界的一大难题,很快成为当时世界航空理论方面的顶尖科学家。此后的十五年间,钱学森先后加入美国国防部科学咨询团,参与撰写美国战后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长远规划《迈向新高度》,担任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开创物理力学和工程控制论,取得了卓越成就。钱学森曾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展厅中《工程控制论》1954年英文版见证了钱学森的第三次人生选择。
1955年,钱学森辗转回到祖国。就在此时,国家做出了要研制中国自己的导弹、火箭的战略决策。国家的需要使得他做出了人生的第四次选择——从学术理论研究转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设。为了加紧建设导弹研制等科技人才队伍,钱学森先后主持举办多个培训班、进修班,并亲自为培训班撰写教材《导弹概论》,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之作。1966年10月,我国首次“两弹结合”发射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把国防现代化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弹(导弹)、箭(火箭)、星(人造地球卫星)、船(飞船)、器(深空探测器)全面发展。钱学森出色完成国家赋予他的任务。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等23位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钱学森第四次选择使他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也铸就了这位“两弹一星”元勋。
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辞去了国防科研一线的领导职务,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五次选择:再次回到学术理论研究。他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胸怀大局、不懈探索,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诸多领域,在社会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领域进行了不懈探索,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时的钱学森已不仅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更是伟大的思想家。此次展出的《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报刊原文等以及钱学森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笔记,都见证了他晚年孜孜不倦的思考和探索。
钱学森的一生,是爱国奋斗、无私奉献、求真创新的一生。他信仰坚定,对党、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1991年,他荣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获奖感言中,他说自己一生仅有三次激动,其中两次皆因“党员”身份;他严谨求实,对科学真理的探求永无止境;他淡泊名利,主动辞去院长职务,改任技术副职;他节俭朴素,简朴的蓝色卡其上装和军便裤,一穿便是几十年,破旧的蒲扇补了又补。他无愧于“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后人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作者:茅艳雯
供稿单位:钱学森图书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