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不求富贵的钱学森在求什么?钱老的回答让毛主席落泪
点击:  作者:红歌会网    来源:红歌会网  发布时间:2018-10-30 09:56:07

 

    常言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追求金钱,似乎是人之常情、理所当然。可是,钱学森偏偏说“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

  回国前,钱学森在美国已是一位有声望的科学家,火箭、导弹专家。他因和导师、美国大科学家冯·卡门共同创立“卡门-钱近似公式”而名声大噪,1949年起,他就成为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终身教授,参与美国军部研制的科研项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综合他的教职与科研工作,年收入不少于10万美元(可在纽约上东区购买一套200平方米豪华公寓),是当时普通美国家庭年收入的20!

  然而,钱学森硬是要放弃这样高收入,宁愿回国来过艰苦的日子。即使在回国以后,他本可以几次改善居住条件,困难时期原可以接受特殊照顾,出版著作理所当然可以享受稿酬,可是,这一切他都拒绝了。

  他宁愿住老房子,不住部长房和将军楼;他在困难时期,愿与人民共患难,拒吃特殊照顾的红烧肉;他把稿费、奖金,或作党费上交,或以教育、科研基金等名义捐出,这究竟是为什么?钱学森在追求什么?

  这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有人说,人生在世,无非“名”、“利”两字。钱学森不追求金钱——不为“利”,那他就一定是为了“名”。

  是的,“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脸”者,“名”也。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脸”也不要了,不成了无耻之徒?所以说,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名”,而是要的是什么样的“名”?

  1991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表彰大会,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钱学森应邀发表讲话,话讲得让人感到意外,但却是发自他内在心扉:

  “今天我还不是很激动,真正激动的是前不久我看了王任重同志为《史来贺传》写的序。在这个序里说,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5个人作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当时我心情激动极了。我激动的是,我现在终于是劳动人民的一份子了,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一起了。”

  成为“劳动人民的一份子”!以自己能成为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齐名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而激动。这才是钱学森的人生追求。

  人,是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人们怎会来到世间?不就是人类整体生命在延续、发展中所经历的一个瞬间?人类整体是由个体生命组成的,个体生命又离不开人类整体的存在。因此,个体能否为整体作出贡献?个人能否为社会群体(大而广之,包括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延续、发展作出贡献?能否同一切反人类生命延续、发展势力作斗争?这原本应该是个体人生的全部意义。

  自从人类进入私有剥削制度的社会以后,几千年来,社会就被分裂为两个部分:少数人高高在上,成为统治阶级;多数人成为被剥削、被奴役的被统治阶级。“士”、知识分子,历来就是依附于统治阶级的一个阶层。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结构中,他们的抱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追求的就是要做个“人上人”,这使知识分子必然成为英雄史观的信徒——到了近代,又嬗变成为资产阶级世界观。

  如今,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的觉悟与社会主义的胜利,与英雄史观相对立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无产阶级的人民史观出现了。共产党人作为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理所当然是人民史观的信奉者。知识分子要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必须与原有的英雄史观作彻底决裂,这就有一个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痛苦过程。

  钱学森从一名爱国者起步,终于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这正是他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三大革命的实践中,完成了从资产阶级世界观为无产阶级世界观转变的硕果。他在美国遭受了五年的政治迫害,这是最典型、最激烈的阶级斗争。正是在这一斗争过程中,他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与磨练,真正坚定了他与资本主义美国的决裂、千方百计回归社会主义祖国的意志。回国后,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战斗在国防生产与科学实验的第一线;他下工厂、去基地,一待就是几个月;他不畏苦与累、迎难而上,克坚攻关、变不可能为可能,最终修成正果。

  是的,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人生追求。说到底,这是一个“公私”观的问题,更是一个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钱学森的追求,对许多抱着资产阶级世界观不放的知识分子来说,是想不通的。因为只有真正确立了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才会有这样的人生追求。

  世界观的改造问题,说白了其实很简单。这就是:看你是否能心甘情愿地始终站在劳动人民立场上?看你是否能把自己看作普通工农劳动群众的一员、并融入其中?对此,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曾经谈过他的切身体会:

  “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学生习惯,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学生面前做一点劳动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觉得不像样子。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知识分子的衣服,别人的我可以穿,以为是干净的;工人农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脏的。革命了,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我逐渐熟悉他们,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我。这时,只是在这时,我才根本地改变了资产阶级学校所教给我的那种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这时,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

  世界观问题,不就是一个立场问题,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

  臧克家有诗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为什么有的人明明“活着”,要说他“已经死了”?而有的人明明“死了”,还要说“他还活着”?

  这是因为:前者仅仅是为其个人一己之私而活,对社会群体(大而广之,包括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存在与发展没有积极作用,甚或只起了破坏作用,人们会把他看作“死了”、甚至永远诅咒他;后者因对社会(大而广之,包括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即使他死了,但其对社会群体仍在发挥积极作用,人们会永远崇敬他。

  生命不在长短,只要活得有意义。这就叫:“公者千古,私者一时!”(钱昌明)

相关文章:

主席问钱学森靠什么支持你回国,钱学森说八个字,主席热泪盈眶

  新中国以来,我们国家各项经济都在有条不紊的快速发展,可是我们的军事实力却发展的缓慢。为了发展我们国家的实力,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今天要说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钱学森。提到他,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钱学森是我们国家著名的科学工作者,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他所敬爱的科学事业,他不仅仅是我们国家的优秀科学家而且还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

  钱学森出生于1911年的浙江杭州,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钱学森毅然决然的辞去了当时在美国的高薪工作,回到了祖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他是我们国家的骄傲。

  我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当时还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国家,当时的国家的经济,各资源开发都是比较落后的。好在我们国家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有很多有志之士,在国外游学回来为新中国贡献出一份力。

 

  因为当时有很多优秀的人因为国内和国外的差距,极少的有回到祖国,而钱学森却是那特别的一个,他主动放弃当时在国外的高薪工作,回到了国内帮助祖国的发展付出一份力。

  当时钱学森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有着很大的知名度,他在听说新中国的成立以后,他不顾美国的阻挠,毅然决然的回到了国家。我们小时候都或多或少的学过关于钱学森的文章,都被他的精神所折服。

 

  钱学森老先生把毕生所学都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当钱学森老先生说起自己的回国经历时,他说:回到自己的国家真的是很不容易,当时的美国方面给钱老许诺的是特别丰厚的待遇以及美国的国籍,这是一个令普通人无法抵挡的诱惑,可是归国心切的钱学森拒绝了,一心只想能够及时的赶回祖国为祖国效力。

  钱学森老先生在经历了重重的艰难险阻以后,终于回到了他心中日日期盼的祖国。回国以后的钱学森经常和毛主席坐在一起讨论国家以后的发展。

 

  有一次主席问钱学森是什么一直支持着他就算是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回到祖国的信心。钱学森老先生不假思索的想了一下说:“苟利国家,不求富贵。”钱学森引用了《礼记》中的短短的八个字,就是这简短的八个字表现出了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也让毛主席激动的热泪盈眶。毛主席饱含热泪的说道:科学家有祖国,学森的回国至少能够让中国的导弹原子弹至少推进了二十年。

  经过钱学森的不断努力,果然没有辜负主席对他的期待,用时五年的时间,造出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了我们国家导弹之父,两弹一星功勋的获得者。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