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钱学森不听胡耀邦劝说,拒绝去美国接受“院士”称号
点击:  作者:壬岷    来源:红墙往事  发布时间:2018-11-02 10:07:37

 

        【导读】: 今天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逝世9周年的日子。当年钱学森同志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生活,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回到社会主义中国,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多年。90年代初期,钱学森同志在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黄楠森、张光武、王东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钱学敏四个同志的一次谈话中,曾经强调说:如果丢掉了毛泽东思想和公有制,中国就完蛋了!

钱学森同志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不求人民回报他,也不求人民记住他,他唯一所求就是中国的革命航船能克服千难万险抵达彼岸。这两天,整个舆论界和朋友圈都在悼念那几个有趣的人,其中还有一位移民去美国的。看到这种现象,钱老在天有灵大概也难心安吧。

还记得9年前八宝山悼念钱学森同志的现场,网友送的那幅对联吗?——

两弹一星 横空出世惊寰宇,人民方傲立!

民族脊梁 风雪交加辞神州,国家可安好?

仅以这两篇短文回顾钱学森同志伟大的一生,寄托我们的哀思。

正文>

钱学森是世界知名科学家,也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但他对中国院士和外国院士这些荣誉称号却看得十分淡漠。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工程院曾邀请他去美国,拟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均被他拒绝。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美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两国之间的科学技术交流和科学家互访逐渐增多。在这种形势下,一些美国著名科学家和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不断向钱学森发出邀请,请他到美国访问。并表示他们和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讨论过钱在美国的工作,认为他成就卓著,举世公认。如果他应邀来美,将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院院士荣誉称号。

1985年,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基沃思访华,他在会晤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时表示:钱在美工作过20年,对美国的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军事科学的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在研究过联邦调查局的历史档案后,十分清楚,麦卡锡黑暗时期的美国是欠钱学森的债的。我们现在感到很难过。美国政府对钱学森横加迫害,是没有道理的。钱的遭遇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情况很类似(奥在麦卡锡时期被诬为苏联间谍而受审;上世纪60年代美国以授予他国家勋章的形式为其平反)。美愿邀请钱学森访美,并由政府和有关学术机构表彰他对科学的重要贡献。如钱不去美访问,美方可派美国科学院院长普雷斯来华,授予钱学森国家勋章,表彰他的贡献。

以上内容是引自国防科工委、国家科委和外交部1985年的请示件。

胡耀邦在得悉美国有关方面邀请钱学森访美,并要授予他学术荣誉称号和国家勋章后,曾在一次会议期间找钱学森谈话,劝他接受这一邀请。据钱老后来告诉我,胡的谈话大意是,钱老,你在国际上影响很大,一些国家邀请你,我建议你还是接受邀请,出去走走。你出去和别人不一样,对推动中外科技交流会有很大影响。这也是今天改革开放的需要啊!今天,世界在变,中国在变,美国也在变。几十年前的事,过去了就算了,不必老记在心上。你去美国走走,对推动中美间的科学技术交流,甚至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都会有积极意义。听了胡耀邦这一番话,钱老说:当年我回国的事很复杂,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我不宜出访美国。胡只好说:钱老,我这是劝你,不是命令你一定要去。如果你认为不便去,我们尊重你个人的意见。

后来,当钱学森正式接到国防科工委、国家科委和外交部三家的联合请示件以后,他明确表示:这是美国佬耍滑头,我不会上当。当年我离开美国,是被驱逐(deport)出境的,按美国法律规定,我是不能再去美国的。美国政府如果不公开给我平反,今生今世绝不再踏上美国国土。所以,美国人给他再高的荣誉,钱学森也不稀罕。钱老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那些外国荣誉头衔!

钱学森1955年回国,1957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钱老当然十分珍视中国科学界给他的这一荣誉,并积极参加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各种学术活动。但到晚年,当他行走困难,不便参加学术活动以后,便给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写信,主动申请辞去学部委员的称号。

相信广大读者在看了这封信以后,会得出自己的看法,即钱学森绝不是故作姿态。他引证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章程的有关规定,真心实意地请求辞去这一荣誉称号。

这份请辞报告送到科学院以后,据钱老后来告诉我,在一次学部大会主席团执行主席会议上(钱学森是执行主席之一),周院长对他说:钱老,学部委员不是个官位,是大家选的,不是我任命的。我无权批准您的请辞报告。严(济慈)老也是主席团执行主席,他接着说:我们主席团讨论过了,大家一致不同意你的请辞报告。在这种情况下,只好让钱老勉为其难了。

1998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对院士制度进行改革,80岁以上高龄的院士改为资深院士,不再参加院士的日常活动。钱学森对这一举措十分赞成。

当有人再称他为院士时,他会认真地加以纠正,说:我已经不是院士了,而是资深院士。

这就是钱老对院士这一荣誉称号的态度。

钱学森在青年时代曾怀着报国之志出国留学,当他真正学有成就,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家以后,便奋力争取回国。他回国以后,勤奋工作,将他的知识、智慧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甚至将个人一生所得的几笔较大收入,或作为党费上交组织,或全部捐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地方。他从不向组织提任何个人要求,更不要求人民对他有任何回报。(作者:涂元季,原载《人民日报》20031010日第11版)

延伸阅读

钱学森: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

(新华社记者曲志红 孙承斌,2001924)

清晨的阳光洒进小屋,90高龄的钱学森又开始了工作。虽然因行动不便卧床多年,钱老的工作却从未间断。身边的人员特意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工作台。现在,他就倚靠在床头翻看刚送来的报纸。花白的头发虽已稀疏,双眼却依然闪烁睿智的光芒。

这是一个空阔澄明的季节,一个散发着丰收的清香的早晨。为了祖国和人民,在科学领域辛勤耕耘70多年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又和往常一样,开始了他永不停歇的思考、探索……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钱学森用他的一生,实践着这个平凡而伟大的诺言。

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

辛亥革命爆发两个月后,钱学森在上海出生,民族的危难成为他人生最初的记忆。为了救国,中学毕业的钱学森和当时许多有志青年一样,选择工科作为人生奋斗的方向。1934年夏,23岁的钱学森完成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专业的学业,考取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一年后,钱学森远渡重洋,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专业硕士学位。

贫弱的祖国,沦为常被耻笑的对象。当一位美国学生嘲笑中国人只会抽鸦片、裹小脚,愚昧无知时,钱学森热血奔涌,噌地站起,对正在哈哈大笑的美国同学说: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比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到学期末看谁的成绩好?

美国学生伸伸舌头,一个人也不敢应答。他们谁也不会忘记,当没有一个人能解答一道复杂的动力学题时,正是这个钱学森轻而易举就给出了答案;当全班都在抱怨试题太难,大部分人考不及格,准备找教授说理时,在教授的办公室门口,他们看到的,正是这位中国学生工整清洁,没有任何错误、圈改和涂抹痕迹的试卷。

带着为国争光的一股冲劲,钱学森只用一年时间就拿下了硕士学位。1936年,钱学森转学加州理工学院,3年后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的指导和合作下,钱学森开始了高速飞机的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火箭和导弹的研究,参与了大量工程实践,并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钱学森声名鹊起,成为和冯·卡门齐名的著名科学家。美国军队邀请他讲授火箭和喷气技术,美国空军以他的《喷气推进》为内部教材。1947年,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年青的正教授,拥有了许多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地位、名誉和舒适的生活。

钱学森却从未准备在美国长期生活,他清楚地知道,这里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遥远的祖国才是他永远的家园。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没有买一美元的保险。他将风洞原理应用于风车发电的实例计算中,选取的高度是从海平面起到海拔8公里以上,这正是他的祖国——中国的自然条件。

多年以后,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然而,归途,竟是那么的坎坷。

骚扰、阻挠纷至沓来,美国当局动用了可能的全部手段,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无论如何都不让钱学森回国,因为他太有价值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5个师的兵力

坐牢、软禁,恐吓、跟踪,美国反动势力的迫害和打击,无法让钱学森屈服,激起的只是勇敢、无畏的斗争。面对检察官的无理指责,钱学森掷地有声地回答: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给谁就给谁。”“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美国的报纸报道说:被审讯的不是钱学森,而是检察官!

在钱学森的长期抗议和祖国外交斗争的巨大压力下,美国当局不得不同意钱学森回国。1955917日,带着丰厚的学识和一腔热血,钱学森登上了归国的航船。

我心情激动极了,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了

20世纪50年代,冷战的阴云笼罩全球。西方反华势力的封锁和挑衅,严重威胁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与发展。新中国迫切需要强大的国防。

19562月的一个下午,钱学森和叶剑英一道向周总理汇报发展火箭、导弹的设想。总理热情地握着钱学森的手说:学森同志,请你尽快把你的想法写成一个书面意见,以便提交中央讨论。

听到总理称自己为同志,钱学森心头涌起一股热潮。从总理炯炯有神的目光中,他感受到的是信任和重托。钱学森抑制住内心的起伏,只说了两个字:好的。

几天后,一份详尽的意见书送到了周总理的案头。半年多后的10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出任院长。简短的成立仪式后,钱学森向新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了导弹概论。新中国曲折而辉煌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从此正式启动。

这是一条艰辛的探索之路。当时的中国物资匮乏,人才奇缺,只能借助前苏联的支持,从仿制入手。1960年,正当仿制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前苏联却突然撤走了全部专家。

黑云压顶,进退两难。面对困难复杂的形势,负责这项工作的聂荣臻元帅根据中央的指示提出:一定要争口气,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立足国内,无论如何要把导弹搞出来!

这字字千钧的话语,震动钱学森的心坎。5年前在东北参观时,陈赓大将曾问他,我们自己能不能造火箭、导弹?钱学森回答说:有什么不能?外国人能造,我们中国同样能造!

困难,激发起的只能是强者的斗志。钱学森和他的同事们毅然承担起研制中国自己的导弹的历史重任。多少个白天、黑夜,多少次测算、试验,凭着中国人的志气、勤奋和智慧,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下前苏联专家有意留下的一个个难题。

科学的事情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误差。为了把失误尽一切可能消灭在地面,钱学森的工作做到了不能再细的地步。他在基地一呆就是一两个月,大事小事亲自过问。他身边一直带着一本《工作手册》,上面详细记录了每次试验的具体情况。大大小小的异常、故障被列成表格,已经解决的注上已换可用;尚未解决、落实的,他就用红笔作个星号。

众志才能成城。为了发挥大家的才智,无论多忙,每个星期天下午,钱学森总要把几位总师请到家里,共同探讨重大技术问题。钱学森诚恳地说,大家提的建议如果办成了,功劳是大家的;失败了,责任由我承担。这番话让老总们几十年都念念不忘。大家畅所欲言,枯燥的讨论会开成了心情舒畅的神仙会

1960115日,我国第一枚导弹发射试验成功。这一天,离钱学森回国仅仅5年;离我国正式启动导弹计划不过4年。而美国为了这一步,花费了近10年时间。

钱学森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导弹试验成功不久,他就开始思考我国导弹事业的长远发展规划,着手研究原子弹和导弹两弹结合的飞行爆炸试验。19651月,他又向中央正式建议:早日制订人造卫星研究计划。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工程因此被代称为“651工程”……

进入80年代,他和其他科学家一道,推动了“863”计划的实施。进入90年代,他建议组建科技公司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主张发展第四产业——科技和情报信息业,关注祖国的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倡导建立精神文明学。对正在启动的西部大开发,他以一个科学家的冷静提醒:虽然开发是全面的、综合的,仍然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1991年,中央组织部把钱学森和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并列为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号召全国人民向他们学习。钱学森得知后彻夜难眠:我心情激动极了,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了,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一起了。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

伟大的创造来自科学的方法。年轻时代,钱学森曾认真阅读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他多次跟学生讲,我在科学上取得一些成果,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收获。他特别钦佩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科学家,因为他们不仅献身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而且他们的思想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辩证唯物主义——这正是钱学森不断超越他的同行,始终走在科学最前沿的秘密钥匙

作为一名技术工程出身的科学家,钱学森始终注意从实践出发,总结、提炼、检验理论设想,是一名善于将工程实际与理论创新融会贯通的科学大师;作为一名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钱学森始终以科学的精神对待真理,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锻造严谨、朴实,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品格。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这是钱学森的科学品格,也是他的人格风范。年轻时的他不迷信权威,曾经与老师争论得面红耳赤;当他成为权威时,面对年轻大学生提出的正确意见,他也坦然接受,立即在讲义上作出修改。他经常对人说,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80多分;我考取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

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钱学森写道: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而且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

单位要为他建房他坚决不同意,因为我不能脱离广大科技人员100万港元的巨额奖金支票,他看都未看,全部捐给了西部的治沙事业……晚年的钱学森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虚怀若谷,淡然面对荣誉、地位、金钱。

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是钱学森,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肺腑之言,一位人民科学家的真诚心声。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