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幅度越来越大,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社会思潮暗流涌动日趋激烈,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成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当务之急。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紧迫性
1.网络新媒体崛起,重构当前舆论格局。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中国已进入以互联网、便携移动终端为标志的新媒体时代。早在2016年艾瑞调研数据就显示,过去五年来群众常使用的媒体形态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使用视频类网站/客户端/APP的新媒体用户从24.7%增至64.9%,新闻客户端用户从15.1%增至58.6%,相反,纸媒、电视、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的用户使用比例明显下跌,新媒体已经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媒体形态。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占97.5%。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理论要“掌握”的群众已经上网,报纸、出版社、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已经难以独自承担起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必须深耕网络空间,有所作为,把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
2.社会思潮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挑战。近些年来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各种社会思潮的争论、交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战场,多样化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的挑战日益凸显。在网络空间的众声喧哗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否保证持续的、高质量的内容输出,既关乎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也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长远发展。大众化工作能否将唯物史观的理论武器交到群众手中,使其成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坚强屏障;能否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化繁为简,影响更多群众,使新自由主义思潮无处藏身;能否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通俗化为群众能够理解的常识,使西方宪政民主思潮等不攻自破;能否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汇聚起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强大正能量,总之一句话:能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页)是实现“两个巩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
3.全新的社会实践,凸显群众迫切的理论需求。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中国的发展、指导未来的发展,是思想理论界的任务之所在,也是广大群众的理论需求之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新篇章。如何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引导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广大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历史任务。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在传播载体、内容建设和队伍建设上,尚存在以下限制性因素。
1.深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媒体平台偏少。自2014年起,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在内容、平台、经营、管理方面加快推进深度融合,依靠“三微一端”进军网络新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力军进入网络舆论主战场,显示出不俗的战斗力,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提供了坚实的阵地保障。人民日报社强大的新媒体方阵,新华社的“网上通讯社”,中央电视台的“一云多屏”等,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遍地开花,不仅深刻重塑着媒体格局,也进一步推动了舆论生态环境的优化。
但是,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新媒体,当前,专门致力于通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媒体阵地,尤其是新媒体阵地还偏少。近些年电视理论通俗节目表现抢眼,各级电视台曾借助重大时政热点,推出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节目。但是,在时政热点过去之后,鲜有新的理论作品面世。一些优秀通俗理论读物质量很高,但因为后续缺少固定网络媒体平台的有效推广,导致优质理论读物的影响力只能徘徊于传统媒体平台,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作品创新难。不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在网络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要坚持“内容为王”。但是,相较其他理论宣传成果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作品的创作要更为艰难。
其一,理论作品要严谨,还要照顾大众接受习惯。大众化理论作品要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有准确深入的把握,这是大众化工作的基本前提。但是,在以“碎片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时代,理论普及从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事件切入,从中提炼某个辩证法观点,进而启发受众,传播效果要更好一些。但是,这样也容易造成理论表述上的不严谨不全面。
其二,理论作品要通俗化,还要避免庸俗化。理论作品要让社会大众能看得懂,必然要使用大量通俗话语。但在网络新媒体时代,有相当数量的通俗用语,在网络空间的辗转中很容易被或多或少赋予庸俗含义和戏谑色彩。因此,理论作品的创作,在话语表述上需要谨慎选择,否则容易落入列宁所批评的那种“畸形简化的充满玩笑和俏皮话的形式”。(《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3页)
其三,理论作品要接地气,还要符合政治宣传规范。理论作品要适应网络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难免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概念、人物、事件等进行一定程度的包装,以在视觉和听觉上吸引受众。但如此一来,某些运作环节可能会触碰到既有的政治规范要求。比如,对马克思等领袖人物的漫画形象设计,以及介绍领袖人物时选用的语词等,都是作品创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敏感问题。
3.理论宣传人才资源缺少整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作品创作队伍,既需要理论素养过硬的研究者,又不能是象牙塔里的学院派;既需要通晓大众传播规律的宣传者,又不能流于庸俗表达,这是对创作队伍很高的要求。事实证明,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缺乏理论研究基础的宣传必然流于苍白,不以宣传为导向的理论研究只能困守于书斋。但是,当前理论工作者不懂宣传、宣传工作者不懂理论的现象并不少见,成为制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一个障碍。
近些年比较有影响的电视理论通俗节目,大都是以“项目制”的形式,临时从高校科研院所组织主创团队,完成节目的策划、创作和录制,节目完成后,主创人员各自回归本单位,如此以来就难以形成稳定的创作队伍。而且,对于主创团队而言,从学者队伍中寻找到表达能力强的主讲嘉宾似乎不难,但是要从主持人队伍中寻找到理论素养高的主持人却很不容易。少数主持人与主讲嘉宾在节目创作过程中有了良好的磨合和互动,但由于创作队伍不稳定,主持人在节目结束后往往另有任用,从而难以培养出优质的理论节目主持人,影响了电视理论通俗节目的后续发展。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依托成熟的管理机制,统筹载体、内容和人才等各种资源,持续做出有口碑有市场的品牌作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优秀理论作品,真正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群众,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开辟更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新媒体阵地。要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沟通渠道,延长传播链条,将优质的通俗理论作品(图书、电视节目、动漫作品)多渠道推广、多频次传播,充分发挥优秀通俗理论作品的影响力。同时,着手在新媒体领域开辟深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阵地平台,比如网站、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凭借优质的作品和多样的传播方式,不断扩大此类阵地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供坚实的阵地保障。
2.厚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群众视角切入理论作品的创作,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话语、细节和情绪“演绎”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引发受众的共鸣和认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众多理论家创作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通俗理论作品,除了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外,还有拉法格、卢森堡等著名理论家的通俗作品,和国内艾思奇等众多学者的文章著作。要注重挖掘这一丰富的内容资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创作大量讲政治、有规范、接地气的优秀通俗理论作品。此外,马克思生平事业介绍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一个新的生长点。马克思生平曲折坎坷、富有传奇色彩,大众化工作可以从马克思生平切入,引导受众进入马克思的生活场景之中,一起经历马克思曾经经历的痛苦、迷茫、彷徨、收获和喜悦,触动受众内心柔软的部分,加强受众对马克思的情感认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更加有温度有情怀。
3.打造专业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队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对主创团队要求很高,需要稳定的创作队伍对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持续的研究和探索,只有整合人才资源,集中攻坚、持续发力,才能不断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现有条件下,需要加强理论创作队伍的资源整合,由宣传部门或网信部门牵头成立“工作室”“研究中心”等机构,紧密联系媒体与高校、社科院、党校等教学科研机构,为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之间搭建稳定的合作平台。通过课题研究、讨论交流、培训等方式,增强创作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要着眼长远,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培养既懂理论也懂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才,打造专业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队伍。
(作者: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副研究员)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