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1月4日-星期六

|  站内搜索:
毛主席学问有多渊博?北大中文教授芦荻做过主席侍读,看她怎么说
点击:6148  作者:史海书虫    来源:今日头条  发布时间:2023-03-28 09:42:40

 

 

1974年春,毛泽东视力明显减弱,8月,得出诊断——老年性白内障。

 

毛泽东嗜书如命,没有书读的日子,对他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文件报刊可以由身边的工作人员代读,但毛泽东酷爱古诗文和史书古籍,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为主席读这些古书实在勉为其难。

 

这样,为毛泽东找一位讲读古诗文的人这件事,便提上了议事日程。

 

最终,经过一番严格、周密的遴选,44岁的北大中文系教师芦荻成为了这个幸运之人。

 

 

1975526日,晚上10点多,芦荻坐上了开往中南海的汽车,直到这一刻,她才被告知,是去为毛主席讲读古文。

 

之前,她只是一次又一次地被叫去为一些不认识的人讲课,为什么?没人告诉他,她也不便多问。

 

现在,突然被告知是去为毛主席讲古文,差点没惊掉她的下巴。

 

她是一个性格内敛、不喜交际的人,平时见陌生人都有点不知所措,而现在马上就要见到平时只能在电视报纸上看到的全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他简直紧张到了极点,同时又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她的印象中,毛主席著书颇丰,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很高的造诣。怎么会让他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中年女教师去讲古文呢?

 

 

来到毛主席面前的那一刻,芦荻感觉像是在做梦一般。而毛主席对她的到来则显得格外高兴,还对身边的人玩笑说“这是他请来的客人”。

 

寒暄过后,毛泽东突然问芦荻:“会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吗?”

 

对于一名北大中文系的教师来说,这首诗本不在话下,但由于当时太过紧张,脑子一片空白,加上毛主席问的突然,芦荻一下竟没反应过来,愣住了。

 

随即,毛主席一字不差地将整首诗吟诵了下来: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吟罢,毛主席笑着问芦荻:“你的名字是不是从这首诗里来的?”

 

芦荻这才明白,毛主席提这首诗的用意,顿时笑了,极度紧张的心情也稍微放松了一点

 

接着,毛泽东指了指自己的眼睛,告诉芦荻患了目疾,请她代读中国古文。芦荻这才明白,请她来此的原因,松了一大口气。

 

 

讲读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就从唐朝的刘禹锡开始,接着转到三国时期的阮籍,一下子又聊到北周文学家庾信。但一直都是毛主席在讲,芦荻只是听着。见芦荻一直不讲话,毛主席只好给她点了一道题:“该轮到你讲了,就讲讲庾信的《枯树赋》吧!”芦荻这才开始慢慢进入状态。

 

讲读从十点多一直持续到凌晨一点,保健医生考虑到毛主席正在病中,劝他该休息了。

 

也许是因为太久没遇到这样可以畅谈中国古典文学的对手了,毛主席方兴未艾,谈兴正浓,不肯中断谈话,一谈又谈了两个小时。直到医生下了“命令”,非要毛主席休息不可,两人这才结束了这第一次讲读。

 

 

芦荻被安排在离毛主席住处500米远的一幢楼里住了下来,毛主席想读书时便让秘书给她打电话;不读书时她便在住处准备功课。

 

每当接到毛主席秘书的电话,芦荻便骑上自行车,风风火火的赶过来,时常喘着粗气赶到毛主席身边。毛主席了解这一情况后,便直接让芦荻到自己的书房去做功课。

 

走进毛主席的书房,芦荻的感受只有两个字——震撼!这一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芦荻有同样的感受,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毛书房里从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的书,仿佛要把我压垮!

 

对于芦荻来说,幸运的是,毛主席的这上万册藏书(全都是毛主席自掏腰包购买的)她可以随便借阅。

 

毛主席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他的书上到处都是批语。芦荻不仅可以查阅到很多珍贵的古籍,还可以看到毛主席的评语,加上平时讲读时毛主席给她写的字条(毛主席口音重,芦荻有时听不清,因此写了很多字条),这些都是异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所以说,芦荻是何等地幸运。然而,她起初的表现并不太令人满意。原因是,她太过拘谨——她总是站着为毛主席读书,需要毛主席一再要求她坐下,她才肯坐下;她对毛主席言必称“您”,毛主席不喜欢这样称呼,一再对她说“称‘你’便可”。

 

芦荻之所以这么拘谨,一是因为她性格本就内敛,更重要的是她的领导给她规定了很多禁律:

 

不问你的时候,不能回答

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

不该问的不问

不该听的不听

不该看的不看

 

这么一来,本就紧张的芦荻更加不知所措了。

 

但是,慢慢的,熟悉之后,毛主席的平易近人、风趣幽默,使她放松了许多。

 

有一回,毛主席对她说:“江淹《别赋》中‘秋露如珠,秋月如珪’,你的书中对‘珪’的注释不很准确。”

 

芦荻闻听此言,大吃一惊。毛主席怎么会知道她注释过江淹的《别赋》?难道毛主席看过自己的著作?

 

不错,博览群书的毛泽东读过一本叫《历代文选》的书,很喜欢其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别赋》、《滕王阁序》这几篇文章,而这几篇文章的选注者正是卢芦荻。当时,毛泽东便记住了芦荻的名字。这次找侍读之人,芦荻能被选中,很大原因也得益于此。

 

对于毛主席读书之博,芦荻服了。她当即向毛主席请教对“珪”的见解,毛主席讲完后,芦荻觉得毛主席的见解极有见地,古文修养比她这个专门研究古典文学的北大中文系教师要好得多。她倍感自己的浅薄,于是每天更加努力地为侍读做准备。

 

 

然而,学问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成的。纵使芦荻加倍地努力准备,还是力不从心,因为毛主席涉猎面太广了!

 

古诗词、古代散文这些芦荻专业内的,她基本上能够应付。可毛主席对《二十四史》、现代文学都有很高的造诣,对于这些专业外的,芦荻就有点吃力了。

 

有一次,芦荻给毛主席读《二十四史》时,读着读着忽然停住了,毛主席纳闷的问道:“怎么不读了?接着往下念呀!”

 

芦荻只得如实答道:“遇到了不认识的字,需要查字典。”不料,毛主席随口便说出了那个字的念法,芦荻一面深感自己学识的浅薄,一边不得不佩服毛主席学识的渊博!

 

 

就在芦荻给毛主席边讲边学中,两个多月过去了。毛主席的眼睛做了手术,很成功,一周后,一只眼睛复明。虽然视力复明,医生劝他不可用眼过度,所以芦荻仍留下侍读。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926日,也就是芦荻来中南海整整四个月这天,离别的日子还是来了。

 

她原本以为,离开中南海的这天,她会顿感轻松。她是一个性格内敛的人,不谙人情世故,更不善工于心计,红墙绿瓦之内,她多有不适。

 

对此,中共中央办公厅送她回家的同志说了一句颇有深意的话:“你呀,知识分子,缺乏实际锻炼!

 

然而,离别的那一刻真正到来时,她最大的感受却是失落和不舍!跟毛主席谈古典文学,说是她讲课,其实讲的更多的是毛主席。毛泽东兼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军事家、哲学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堪称一代“大家”,他的真知灼见使芦荻获益无穷。

 

 

毛泽东晚年,每年只会见20位外宾,超过20个就要列入下一年计划。很多外宾想见毛主席要等好几年。即使见到了,会谈时间最多也就一个来小时。

 

二战英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戴高乐临终之前的最大遗憾,便是有生之年没能见到中国的毛泽东主席。

 

芦荻却可以和毛泽东这位时代巨人一夜又夜一夜的长谈,这是何等难得的机会,现在这个机会就要结束了,她怎能不失落?

 

更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她离开中南海不到一年,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来,闻此噩耗,芦荻失声痛哭!

 

四个月的朝夕相处,毛泽东在她心中早已不仅仅是那个万人景仰的伟大领袖,更是时常浮现在自己脑海中的一位慈祥的老人、和蔼的长者!

 

晚年的毛泽东已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很少出席会议,很少会见外宾,不多的好友也一一故去,他的内心其实是孤独的!芦荻侍读之际,勾起了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谈兴,他本就健谈,在与卢迪一夜又一夜长谈中,年迈的毛泽东也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

 

尽管在病体当中,尽管已82岁高龄,但毛泽东的思维依旧敏捷,记忆力依然强健,依然亲自料理国内外大事,依然挤时间读书,这无不给芦荻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无穷的动力。

 

后来,在芦荻的晚年,一生与世无争的她,在风烛残年之际也像晚年的毛主席一样,依旧笔耕不辍。

 

她将自己所珍藏的,毛泽东和她谈话的记录、毛泽东在藏书中所作的批语一一整理,精心写作了《毛泽东和传统文化》、《和毛泽东谈历史和古代文学》两部书。

 

2015年,芦荻因病去世,享年85岁。但她的这两部极具历史价值的著作,为后人研究毛泽东思想提供了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

 

来源:史海书虫今日头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