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小岗村分田包干,30多年后,土地不再是小岗人的命根子,开始出现了大面积的摞荒,直至2017年,北大荒集团走进了小岗村,为小岗村扶贫,为小岗村开启了“北大荒”模式。
这片撂荒地面积高达700余亩,原来分给70户农民,用来种油菜籽的,由于是丘陵地,落差大,再加至分田包干并没有让小岗村人富裕起来,农民失去了种田的积极性,仅少部分人在这块土地上稀稀疏疏种上油菜,大部分土地成了荒地。
“那一年1月下了两场大雪,一群东北汉子被冻得嗷嗷叫,仍然冒着雪,骑着三轮电瓶车在崎岖不平高高低低的田埂上穿行。”安徽省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特别感慨:“这些技术人员实地查看,了解我们的地形地貌、水利条件和状况,来摸索怎么来进行土地平整。”
北大荒的技术员们进驻小岗村后,对这片土地开始进行平整,引水源,增加地的肥力,要把这块土地变成水田。有的地里还生长着油菜,北大荒人统统把它打碎,埋到地里,用来增加土地的肥力。
看到北大荒人的这种做法,小岗村的村民开始冷嘲热讽,当着一种笑话来看,说北大荒人胡干,蛮干,瞎折腾,快到手的油菜打碎埋到地里是浪费,等等。他们根本不相信北大荒有这个本事将这块土地种上水稻。
是啊,五十年代的“北大荒精神”托管八十年代的“小岗精神”,小岗村人自然难以接受。
图:大寨村,一把锄头换天地。
试想,如果这块土地在大寨的,又是怎么样?可能陈永贵、郭凤莲早就把它变成了良田了吧。他们向荒山要粮,虎头山都开垦出粮田,种上水稻,何惧这片丘陵地?然而。这片土地在小岗村,只能任其荒芜,任其不能发挥土地应有的价值。
面对小岗村群众的冷嘲热讽,北大荒人并没有气馁,回敬了一句:“行不行看结果”。他们对土壤、气温进行了采集分析,制定了这块土地的种植方案,并在当年就实施下去了。
捷报传来:第一年试种的30多个品种达到亩产1000斤。
这次,堵住了小岗人的嘴了,他们不得不佩服北大荒人的干劲和胆识。再次验证了民间俗语: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到2020年,小岗村的北大荒模式发展到1700亩,单水稻一项,亩产就高达1200斤,而当地村民自己种植的优良田仅产六七百斤。小岗村人有点不自信了,号称自己经验丰富、种了一辈子地的一位姓关的老农民走进北大荒的地里,终于信服了。关姓村民发现:北大荒的人种的水稻分叉高达几十个头,自己种的才有五六个头。
关姓农民终于明白了地力的作用,终于明白了到手的油菜埋入土中的意义了。
北大荒集团进驻小岗村5年来,把“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大力发展机械化作业,打破单干的原始模式,粮食综合产值近5亿元。
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领导科学》杂志总编辑曾业松表示:在内部没有统的动力、没有统的能力等情况下,是可以通过外力推动实现统分结合的。北大荒统分结合、全过程统一服务的制度功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验证,智能化的机械作业、先进的种植技术等科技优势也在这里发挥了独特作用。
第八届农民歌会在北大荒小岗服务中心举行
北大荒集团扶贫小岗村,以科学种田推翻了蛮干懒干,以集体精神推翻了单打独干,以机械化作业推翻了零碎单干,以土地平整升级推翻了撂荒抛地。2021年,北大荒集团在小岗村的运营也由七星农场驻村帮扶升级为北大荒小岗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企业化经营,并覆盖到安徽全省四个核心示范区,服务面积30余万亩。
现如今,北大荒的托管模式已渗透到安徽全省,19个北大荒农场对接19个地市,首批50个农场“结对子”挂职干部已经到位。预示着北大荒集团与安徽省的结对合作全面升级,北大荒模式将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推进作用。
假如没有当初的分田到户,直接引进北大荒的模式,相信小岗村也不会走35年的歪路,35年太漫长了。
现如今的小岗村,在国家财政的扶持下,在长江村等富裕村的扶贫下,在北大荒人的托管下,小岗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用小岗村当年按红手印带头人严金昌的话来说:“集体经济不能垮,耕地数量不能减,粮食生产能力不能减弱,农民利益不能受到损害。”
大彻大悟啊,一代小岗村人醒悟了,千万名小岗人致富了。
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要想丰产,要想富裕,仅靠按红手印是按不出来的,只能把农业生产推上死路。
现如今,小岗村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