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历史人文 > 地理文化 > 阅读信息
李娜:我在马兰的两次奇缘
点击:  作者:李娜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4-08-24 09:29:07

 

1.jpg

 

1971年1月,我入伍到了马兰基地,分配在通信团5连电话班,成了一名光荣的通信兵。长途台负责基地与北京解放军总部及全国各地有关单位的电话通信,是基地的神经中枢。

 

2.jpg

【刚到马兰时的我】

 

那正是我国进行核试验最繁忙的时期,从1964年10月成功地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开始,6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了十多次试验,在短时期内完成了原子弹、氢弹、导弹与氢弹结合等重大试验,震惊了全世界。我刚到马兰,感受到了基地繁忙、神秘的气氛,心情一直处于紧张激动的状态。我那年刚刚16岁,艰苦的训练,一天天地把我们这些娇生惯养的小姑娘,变成了一名合格的战士。“一切从实战出发”,“战场上没有男兵女兵的区别”。我们背着几十斤的放线滚在戈壁上奔跑,穿着脚扣爬上电线杆查线,在机房里要掌握交换机的操作,要熟背基地首长和机关部队的所有电话号码,并要掌握他们的名字、单位、住址等各种信息,半年之后,就正式上岗值班了。


1971年10月,我国第11次核试验,21-43试验进入了零前准备阶段,连队进行了战前动员。连长说,“通信机房就是战场,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这一次核试验通信联络的畅通无阻”。我向连队写了决心书,并荣幸地被连队列入值守“零前班”的名单。记得有一天,我和同班战友龚宇秀共同值守“零前班”,上机后,我俩精力充沛,挺胸抬头,全神贯注地坐守话机前。红灯不停地闪,我们的手不停地穿梭接转各地来电。这时,我的话筒里传来长途台转来的信号,“请接转北京重要长途,请接转北京重要长途。”我即刻回答,“听到了,马上接转。听到了,马上接转!”在我应答的瞬间,听到话筒那头传来一个和蔼可亲的苏北口音,“话务员同志,请给我接2号首长。”啊!是敬爱的周总理,是周总理!他老人家浓重的苏北口音非常特殊,谦逊、亲切而干脆。顿时,我兴奋的眼泪涌出眼眶。在训练时听老班长讲过她接转周总理电话时的激动心情,可那只是听说呀!此时,我不知怎么搞的,心跳突然加快,双手颤抖不止。我竭尽全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最快的速度将信号接入2号首长的插孔。“总理,请稍等,我马上给您接通!”刹那间,红色电波将首都北京与核试验场区“零时”指挥部紧紧连在一起。

 

当我告诉战友龚宇秀刚才接转的是周总理的电话时,她睁大眼睛愣了一下,“是真的? ”我说是真的。她大喊了一声,“李娜 你太幸福啦!”一时间我们俩紧紧地抱在一起,眼里都噙着喜悦的泪花,共享那幸福的瞬间。

 

1971年11月18日,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指挥下,21-43核试验圆满成功。后来公开的消息是,“这是一次含钚原子弹试验,这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研发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在马兰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作为一名通信兵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与周总理那短暂的对话,我一直视为我生命中的一次“奇缘”。

 

3.jpg

【我们长途台的机房】

 

1972年,基地政治部成立了“战士业余宣传队”,队员基本都是从基地各团站的基层连队抽调组成,说是业余,可我在这里一干就是三年。1964年初,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最紧张的准备阶段,为了改善部队的文化生活,经总部批准,基地成立了 “春雷文工团”。春雷文工团当年在基地的名气很响,是由从总政文工团和各军兵种文工团抽调来的优秀演员组成,专业水平极高。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晚上,他们就曾在核试验场区内进行了庆功演出。后来由于文革的原因,春雷文工团撤销了,可基地几万官兵需要文化生活,基地就成立了这个宣传队。


一切几乎都是从零开始。芭蕾舞的训练,让我们吃尽了苦头。这批兵当时都已十八、九岁,骨骼已较硬,每天都要完成芭蕾舞成套动作训练,踢腿、开胯、压腿,一周下来腿就疼得走不了路。没办法,我们是当兵的就要吃苦,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场区里参试和施工的部队相比,我们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终于要进行正式演出了,基地政治部张天明干事主抓全队的排演工作,他是春雷文工团时期的老人了,对当年的情况很熟悉。他领着舞蹈队的队员去服装室试穿演出服,服装室就在马兰礼堂三楼,这其实就是当年春雷文工团的服装。因为是专业团体,当时的演出服装与总政文工团不差上下,服装均由北京天鹅服装厂制造,无论是做工、材质、颜色、式样都是全军一流的。我看到很多漂亮的舞蹈服,各民族样式一应俱全,让我们晚辈看到感到惊艳不已。张干事告诉大家,每人只需要试穿一套演出服就行,如果合适,就看服装商标上用钢笔写的名字,因为每件演出服领口商标处都写有春雷文工团舞蹈演员的名字,记住这个名字,穿别的样式时,还是找这个名字就行了。


我随手从箱中拿起一件维族玫红色长裙服,黑色的坎肩镶嵌着闪光的亮片,试穿后感到非常合适,看到领口商标上写的是“艺兵”两个字。我问张干事,艺兵这名字应该不是真名吧?张干事回答我说是艺名。艺兵,文艺一兵,我今天也成了一个文艺兵,这名字多好啊!我记住了这位前辈好听的名字,以后三年时间中,我一直穿的都是艺兵名字的服装,有维吾尔族服装,朝鲜族服装,洗衣歌藏族服装,哈萨克舞蹈服装,民族大襟服装等等。三年多的时间里,我穿着这些服装,在马兰演,在场区演,到甘肃后方基地演,还参加了国防科委在北京的汇演。但艺兵的真名是谁?张干事当年没说,后来我也没多想。

 

今年春天,一位马兰战友从微信群里给我发来一篇央视军事报道链接,篇名叫《战地金达莱,戈壁马兰花》,副标题是《致敬最可爱的人:艺兵》。艺兵这个熟悉的名字,五十多年后又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我第一次知晓了艺兵的故事,并被深深打动。原来艺兵的真名叫沈一香,湖南人。由于从小就有表演天赋,1950年,刚刚10岁的沈一香在长沙参加了工程兵十八团宣传队。1951年,沈一香随十八团入朝作战,成了年龄最小的志愿军战士。她会说快板,说相声,会跳舞,在战争的硝烟中逐渐成长。1953年停战后,她被送到朝鲜国家歌舞剧院进修,1958年回国时,18岁的她已经是国内跳朝鲜舞的专家了。1964年拍电影《英雄儿女》,片中饰演王芳的演员刘尚娴,就是向沈一香学跳的朝鲜长鼓舞。马兰基地成立 “春雷文工团”,沈一香又来到马兰,她领舞的朝鲜舞三千里江山”、还有反映核试验场区官兵生活的“孔雀舞”,都是文工团的保留节目。沈一香后来在北京生活,生了个女儿取名许戈辉,以纪念在戈壁滩上那段辉煌的日子。


4.jpg

【沈一香(右)演出照】

 

看了这篇报道,几天里我的心都难以平静。这是又一个奇缘啊!一套服装,两代人,沈一香在春雷文工团四年多,穿着它走遍了马兰和场区的各个角落。我在宣传队三年多,又穿着它在马兰和场区穿行。事业就是这样由一代一代人的接替,个人就是这样在事业的发展中成长。作为通信兵,曾经和周总理有那么一次 “邂逅”;作为文艺兵,又和沈一香前辈共穿一套服装在戈壁上起舞。两段 “奇缘”,是我人生最宝贵的经历,最珍贵的财富。

 

【2024年8月20日,为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而作】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李娜:我在马兰的两次奇缘

    2024-08-24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