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绿色发展和生态城市规划,必须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原始生态文明的养料,学习那种来源于自然回到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摈弃西方现代主义对城市规划的种种不良影响。”9月8日,国务院参事、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在2018中国古建筑国际论坛上如此表示。 仇保兴分别从自然观、建筑和自然的美学、城镇选址、建筑与空间布局、园林文化等5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古代文明和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产生有别于西方的“背景观野”,西方古代文化中,实体自然两分导致挑战自然观念形成的同时,也催生了现代科技进步,后者更使人类自大起来,在文艺复兴后所诞生的工业文明,造成CO2超积累的80%以上。所以,生态城市规划需要弘扬“背景观野”来减少城市的“生态足迹”。 西方古建筑用材着眼恒久(石材为主),体量追求高大,装饰尽量华美,代表“张扬之美”和“超脱之美”,哥特式、巴洛克、洛克克……中国建筑用材着眼适用,向自然索取适量(木材为主),体量适中,装饰实用,体现“中庸之美”和“中和之美”。 西方礼制建筑歌颂神,引人向天主;中国礼制建筑主要为了祭天地、拜祖宗。木结构建筑还具有最廉价的碳捕获功能。在生态城设计中要充分传承和弘扬尊重万物的“中和之美”、节俭实用和循环利用之美。 西方的贸易城市脱离农作区和水源,中国的城镇选址讲究面水背山和避险节能,顺应自然,与其农耕文明长期社会稳定相关,正因为讲求选址,中国历史古城并不需要投资浩大的远距离调水工程;西方城市贵族居住,中国城市则是混合居住,城郭日趋混合;西方城市大多是港口城市,是海洋化、狩猎文化的延伸,中国大多是内陆城市,“逐水草而居”,是农耕文化的延伸,尊重当地“微生态”和“微气候”等自然规律。 西方在公元前5世纪就开始在城镇规划中流行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的几何网格式空间布局,注重建筑“体量”的扩大,将更多更复杂的内容组织在一幢或整套建筑之中,更高、更大成为建筑的追求,巨大而变化丰富的建筑体量。 中国古代城市中,单体建筑注重与自然及邻里的关系,与院落“阴阳”互补相配,每个院落天井发挥日照、通风、透光、活动纳凉、围合、雨水利用等多功能,建筑形式与布局与当地气候相适应,形成丰富多彩的地域土生建筑群,如陕西窑洞、山西半窑洞、徽派建筑、元阳“水顶民居”,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较之西方建筑更多体现气候适应绿色特性,非常值得现代建筑师借鉴。 西方园林是扩大了的居住机器,他们认为自然是残缺的,需要改造,大地要景观化。2000多年前西方人认为建筑与园林是分立或对立的,将人体尺寸美、理性美运用于园林,所以讲究几何对称构图,修剪与排列布置,以整体的几何性来消除自然界的丰富多样性,追求形式美。直接展示秩序感,体现权威或人性完美的追求。 中国园林是缩小了的自然界,建筑是“儒”,讲究礼制序列、协调和谐,园林为“道”,追求“师法自然,虽为人工,宛如天成”。法天地,赞育化,参天地,“三才和谐”为园林规划的主旨。形态美来源于自由式布局,和谐的山水组合、山川奇秀、木以益古、花以妩媚、竹以挺拔、水以清冽,构成矛盾和谐。中国还善于通过“比德”自然来陶冶情操。比如山:横岭侧峰,经度参差;水:泓婷湾洄,风生文漪;石:秀润奇峭,禅味妙生;树:柯叶相幡,与风飘扬。 仇保兴最后总结说,现代生态城市规划必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原始生态文明的养料,摈弃西方现代主义对城市规划的种种不良影响。“我们面临重建人类——城市——自然的共生关系,我们原始的生态文明跟现代的低碳技术结合在一起,能够超越工业文明,创造出一种新的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模式。我们建立这样一种人类——城市——历史文化的共生关系,就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敬畏,向历史学习,以包容、传承、创新、开放的心态来弘扬我们民族、地域文化中间的精华,创新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以下为发言实录: 我今天讲的这个题目实际上是10多年前做的研究,叫“中国跟西方古代文明和建筑文化的差异”。分这么五个方面: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自然观不同; 二、中西建筑和自然的美学; 三、中西方城镇选址; 四、中西建筑与空间布局; 五、中西园林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的“自然”观来讲,西方的哲学里面从古代开始也是自然观的,但是很快就转成人类的中心论。你看我们分三段,古希腊,思维和逻辑构成的存在本体;到了中世纪,本体存在是上帝、是全能的造物主,这个概念逐步的深化;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格化的全能主神转变为近代人的本体与自然的独立,这个时候工业文明产生了,但是人与自然越来越对立了。 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凯撒有句话,在征战中自豪地向周边的世界宣布:“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在罗马人看来自然环境只是为建立罗马人的王国而施展实用技术的场所和对象。你看我们的水泥,2000多年前古罗马人就创造了,就是最早的水泥。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观,人类活动的准则包括“顺道应人”,“成己成物”,人类有“参赞化育”的生态使命。儒家说的“中庸”,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道家中,冯有兰讲过“无为”的意义。人不应该有违天道的意义、破坏自然物本来的天性,扰乱自然界正常的秩序。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与天地并立为“三才”,不注重思维的理性对形式的参照,而是崇敬万物自然而然的状态。庄子有句话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自然秩序使人类服从礼,礼就是自然的秩序,是大自然涌现出来的,形成数千年不变的中华等级和礼制的关系是相对应的。 所以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建筑,都遵从着它内在的秩序。我们做一个很简单的、当然是非常粗糙的中西方古代文明之区别。神的特点,在西方,希腊神有人类属性,有喜怒哀乐,有吵吵闹闹,有愚笨,但是后来慢慢演变成创造自然,创造人类,自然充分受到神的支配。 那么中国人的神,你看炎黄二帝,我们其实是自己的上上代的祖宗,我们是修复自然而非创造。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中国人自己是人类的祖先而不是创造者,是很亲近的而不是多种多样的。 西方形成的宗教跟东方形成的泛宗教是有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到现在为止很多人在研究,但是争论非常大,这些都在我们的建筑、在我们的城市规划中间留下深刻的烙印。 中国拥有的农耕文明,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说同样一幅画,一个树林里面一匹马,西方的学生说是马的画,马在森林中间。但是东方的学生说这是森林的画,森林中间有一匹马,所以这个背景视野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这样一来,形成的近千年特别是工业文明以来根据美国的博科林研究院的研究,西方工业文明造成大气中CO2超积累的80%以上。所以我们要绿色发展,就要研究背景视野,利用背景视野。背景视野就是古代的原始的生态文明,来减少城市的建筑生态周期。 从中西建筑和自然美学来讲,你看西方有两本论建筑的,横跨了千年。这两本书有一致的地方,就把建筑以及周边的情况分解成若干的元素,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著名的建筑师说,建筑是什么?建筑就是居住的机器,由若干零部件构成的。所以它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西方就走进了这种非常繁琐,到了工业文明走到了简单的学派。从古代西方的建筑神庙、教堂,它都体现了超越自然那种神性来歌颂上帝来衬托神。从形态上创造高耸的尖塔结构。 大家看到中国,中国走遍祖国大地的自然环境跟建筑,“有之为利,无之为用”,这些古典的哲学贯穿了我们的建筑文化和城市规划的文化,我们把大地看作人类创造物和城市自然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中国现在保存比较好的礼制建筑,体现人与自然的纪念性交往,形态上不一定大,高度不一定高,但是空间结构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为“赞育化”而设立。 天坛、地坛、礼乐,都是为祭、为治、为教。这些方面中西方面的差异,西方的古建筑用材着眼于恒久,中国的建着眼于适用,一切来自于大地,回到大地去。我们是土木建筑,西方的是歌颂神,引人向天主,看到这种高大引发人的敬畏。但是中国的礼制建筑主要是祭天地、拜祖宗。木结构的建筑还能把800年的二氧化碳自然的储存在里面,它可以有碳自然封存的功能。 我们再看中西方城市,西方城堡式建筑建立的时间非常悠久,这些城堡保留的非常好,在冷兵器时代起到了非常好的防御作用。巨大的引水渠,从远方把水引过来,这样的引水渠在中国是很少见的。我们国家所有城镇的选址,形成了一套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尽可能减少对大自然干扰和破坏,而充分利用大自然各种各样的有利条件,使人的生活,城市的生活,市民的生活更美好。 像保护山上所有的树木、在城市选址的时候选择河流凸岸抵御洪水。城市内部的肌理在考工记里面也有记载,比如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西方的贸易城市可以脱离农作区和水源。中国非常讲究跟农作区、跟市场紧密的结合。 西方的城堡是贵族高级的人士所居住,在东方中国是混合居住,港口、内陆也有一定的差别。 从这些我们看到建筑空间的布局,西方在公元前5世纪就建立网格式空间布局,攻非常容易,退可以守。那么这些建筑的遗址到现在能够保存的很好,因为它是木头建造的。注重建筑“体量”的扩大,将更多更复杂的内容组织在一幢或幢装建筑之中。 中国是注重建筑的数量的增加,大小的功能组合在不同的建筑中间,小中结大,大中套小。由一个小盒子套起来,但是又是丰富多样的邻里关系。 所以在中国的古建筑,单体建筑注重与自然及邻里的关系,与院落阴阳互补相配,这样的建筑模式都是最简单的模式。所以说中国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古代建筑,它的碳排放是很低的,它跟自然是融合的,它的单位面积的节能、节水、节材是做的最好的。 最后我们讲讲园林文化的差距,西方园林是扩大建筑的组成部分,他们认为在这个文化中间自然是残缺的需要改造,需要进行整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迹象,2000多年前,西方人认为建筑和园林是分立对立的,把人的尺寸美、理性美运用到园林当中去了,所以他的几何对称构图,甚至是树木都要修剪,展示人对理性完美的追求。所以看到西方的园林都是这样的,而且它是从属于建筑。 但是中国呢?我们的园林是缩小了的自然界,你看建筑我们是讲究礼,而园林我们讲究的是儒道,虽为人工但是宛如天成。所以在中国园林当中,师法自然,虽为人工,宛如天成。我们建立成和谐的山水组合,山川奇秀,构成了矛盾和谐的整体。我们善于通过“比德”自然来陶冶情操,比如山:横岭侧峰,经度参差;水:泓婷湾洄,风生文漪;石:秀润奇峭,禅味妙生;树:柯叶相幡,与风飘扬。李渔说:“山水与才情。” 古代我们的宫殿与园林,就已经阴阳互补结合在一起。从唐代我们更可以看出园林与建筑之间不可分离的平等关系。从清代我们可以看出园林和建筑天然的融合在一起,建筑就像林地里自然长出来的蘑菇,好像天地造化而成。 所以我们做一个小结,我们现代的绿色发展或者说生态城市,必须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原始生态文明的养料,那种来自于自然回到自然去,那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对西方的那种以大为中心的中央控制,习总书记说我们应该保持警惕。 我们面临重建人类——城市——自然的共生关系,我们原始的生态文明跟现代的低碳技术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超越工业文明,我们创造出一种新的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模式。我们建立这样一种人类——城市——历史文化的共生关系,就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敬畏,向历史学习,以包容、传承、创新、开放的心态来弘扬我们民族、地域文化中间的精华,创新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谢谢大家!
(来源:“都市世界”微信公号)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仇保兴:现代生态城市规划必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原始生态文明的养料
2018-09-14吕永兴:从"三大维度“看国家级“生态文明十“流域治理长江模式
2017-03-01•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