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就“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一事发布调查和处理结果情况通报,专家组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决定撤消该项目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人民日报)
近日,一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一等奖被撤销登上微博热搜引起一片哗然,随后获奖小学生父亲公开声明致歉,称自己“过度参与”到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给广大网友和媒体造成了困扰和误解,同时也代表孩子向大会组委会提出了申请,尊重服从组委会的意见。这样一个“乌龙”事件看似已接近尾声,但是一句“过度参与”实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新闻中的事件一经曝光便引起热议,热度也居高不下。但我们更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知识、文化水平高的年轻父母越来越多,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也有一些父母追求“超前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殊不知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不仅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也有可能像新闻中的父母一样“适得其反”,对自己和孩子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所以,我们更应该反思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且及时遏制住此种不良风气。
遏制这种不良风气,相关部门严守把关。在这次事件中,另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便是审核部门的相关工作。笔者相信,每一个赛事的举办都有着良好的初衷,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论是主办单位还是审核单位一方面要“严把关”,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和真正有潜力的参赛选手,另一方面也要完善赛制,设置专门的奖惩机制设立专门的审查小组,保证公平、公正、公开。
遏制这种不良风气,学生家长义不容辞。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的举办意在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而不是成为“镀金”的工具,所以家长首先就应该摆正态度,充分认识到一些赛事举办的真正意义,通过适当引导、启发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探索世界的奥秘。其次,更应认识到过度参与到孩子的人生中其实并非“蜜糖”很有可能会成为“砒霜”。正如新闻中的父母一样,每个父母都有着望子成龙的期盼,但正是由于这份“过分参与”不仅造成了不良影响,更是对孩子的错误引导。“诚信”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因为“成绩”而丢失了这种美德,却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甚至还会对孩子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无论如何,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中、成长中总想“包办”本该属于孩子自己的任务,不仅不会让孩子得到“蜜糖”甚至可能会成为“砒霜”。父母之心可以理解,但孩子的人生终究不可“过度参与”。
作者:由丽颖 沧县旧州镇政府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