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垄断了!环保哩!”今年八月初,猪肉价格再次上扬,我们当地每斤猪肉上涨到29元至30元,我买肉的时候顺便问卖肉的“怎么又涨价了”,看见我疑惑的样子,摊主向我解释道:抓环保了,政府不让老百姓养猪了,都成养殖场养猪了。价格低了,一个电话,“老板们一串通,都不卖了,都等涨价呢。”“那(猪肉)价咋会不涨。”不让百姓养猪这个事我知道,我们市沿黄河的一个县的农民前年就告诉过我:县里说村里养猪污染,不让养,坡上(黄河滩以上)的都不能养殖,“要养猪,都得到滩里(黄河滩)。”
“政府不是投放低价储备冻猪肉吗?还压不住猪价?”看见我疑惑,卖肉的摊主颇有些不屑:“投放的储备冻猪肉就在市里那几个超市卖,就投放几天,那能起多少作用,许多老百姓连知道都不知道。”“听说最近也不投放了。”“为什么?”“不知道,可能不进口了呗。疫情哩,有些地方进口的冷冻食品检测出了新冠病毒,可能都害怕了,不进口了吧。”
看来,猪肉价格高位运行要“常态化”了,要想回归到2019年前期的每斤12、13元的价格水平,很难了,至少说,短期内是难以办到了。
02
猪肉价格一涨再涨,高位运行,是不是市场没有猪肉,猪肉市场供应不足呢?事实并不如此,无论是超市、集贸市场,甚或是农村的肉摊,什么时候你去,成片成片的猪肉任你挑任你选,随买随卖,敞开供应,你要哪块给你割哪块,你要多少给拉多少,没有肉买,吃不上肉,根本就是闲扯淡。
但“买不起肉”、“吃不起肉”却是真的。2018年下半年猪肉价格直线上涨以来,我多次问过卖肉的:肉价涨了,买肉的多了还是少了?回答几乎是一致的:少多了。有回答少了三分之二的,有回答少了一多半的,但至少比原来少了三分一是有的。“为什么少了那么多?”我深感震惊,但肉摊的老板却毫不客气地抢白了我一顿:“你以为都是有钱人,都买的起肉。”“不都是有钱户,钱多的没地方去,不在乎猪肉涨价。”
以2018年上半年猪肉价格每斤12-13元为基点,18年下半年猪肉价格上涨以来的几个价格点分别计算,上涨至每斤24 元-26元的话,每斤须多付12-13元,上涨至每斤30-33元,每斤须多付18-20元。以三口之家为例,若每人每月平均消费三斤三两肉计算,该家庭每月消费10斤左右的猪肉,那么在上述各价格点上,则这样的家庭每月须多支付120-130无、180-200元,这样的支出普通家庭肯定要掂量掂量。我在农村的亲戚朋友告诉我:便宜喽,多吃点;贵了少吃点,卖不起了不吃,“多吃点豆腐鸡蛋也能过”。老百姓有老百姓的生活哲学,老百姓有老百姓的生存智慧。但这里面包含的有无奈有酸楚,又有多少人正视多少人领悟呢。
事实上不光是普通民众生活受到影响,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还影响到方方面面。2019年某县一个村里的农民告诉我:村口干了一二十年的肉摊不干了,“干不动了。”“肉价对半涨,一扇肉几天都不下货,都赔了。”肉摊老板们对于涨价并不高兴:“买家少多了,卖不动,咋挣钱?”这两年无论是城乡居民的婚宴寿席,还是宾馆餐馆的酒桌、机关单位食堂,肉菜要么大幅度减少,要么肉量较大比例下降。鲜猪肉价格的上涨还带动了肉食加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受疫情影响,今年城乡居民收入下降,但蔬菜等食品价格不降反升,猪肉价格坚挺上扬、居高不下,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
事实上疫情影响了民众的收入,也影响着百姓买肉吃肉,“今年比去年买肉的更少了。”为什么?“几个月不开支了,他哪有那么多的钱买肉啊?”这是我买菜的农贸市场里几家肉摊老板告诉我的原话。
03
“猪肉太贵了,少买点,几嘴都没了,不过瘾。买多吧,太心痛!”前几天和一位朋友闲聊,时下的猪肉价格令他倍感尴尬。这个尴尬是百姓的尴尬,也是政府的尴尬,也养猪市场的尴尬。“买不起肉”是时下猪肉市场最突出的问题,“吃不起肉”是当下普通人很难堪的事情,并且受疫情、经济下滑、收入减少等多种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肉吃不起肉”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此种现象会不会常态化,这是许多人不得不忧虑的问题。
猪肉价格不仅事关百姓的口福,也事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我国是生猪饲养的大国,也是猪肉消费的大国,生猪生产、猪肉消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我国农业生产、居民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城乡居民获取动物脂肪、动物蛋白最主要的来源,不仅是百姓一日三餐的日常食品,也是节日庆典、喜宴寿筵的高档菜肴,它关乎百姓的幸福指数,也关系百姓的体质健康,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体质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生猪生产、猪肉供应,既是民生问题、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它一头连着百姓的饭碗餐桌、致富小康,一头连着农业稳定、乡村振兴。2018年11月初,笔者在市郊遇见一位放羊的老人,我们由养羊、羊价不由地说到了陡然上涨的猪价,老人愤愤地说:“天价!天价!啥时候也没有涨怎么多,那届领导也没有叫涨这么高。”老人的话虽然过分,但其愤怨之情让我震惊不已,至今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04
有专家指出,在长达几千年的农耕时代,我国农业是典型的“猪粮经济”,有粮有肉,保证了民众的营养,稳定了社会;养猪积肥,猪肥养地,保证了粮食生产的良性循环。
解放后,人民公社时期,国家在大力推行农村集体化的同时,积极鼓励农民家庭养猪,采取农户、集体、国家一起上的方式大力发展生猪养殖,每个生产队、大队、公社几乎都有养猪场,国家还建有一些大型的国营养猪场,保证了出外创汇,满足了工业生产的原料需求,也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实现了猪肉供应、猪肉价格两个长期稳定。生产队时期的农民养猪积极性空前高涨,卖猪有收入,猪粪挣工分,农户一年出售一头猪基本能解决一家人的日常开销,一年卖两头猪就能攒下钱,卖上三头猪就能算上富裕户。
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推行家庭生产经营责任制,生猪养殖逐步市场化。“猪周期”成为生猪养殖行业、猪肉市场最醒目的标志。周而复始,反复发作。所谓“猪周期”就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猪养殖价格追高杀低,即当市场上猪肉价格高位或上涨时,社会上各路人马养猪积极性高涨,一哄而上,导致生猪产能大增,猪肉供应过剩,以至引发价格下跌,一些小户散户亏损赔本,退出养猪行业,行业出清,引发下一轮“猪周期”,养殖行业内流传的“赔二三年,一年挣回来”就是如此。一轮轮“猪周期”是对资金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的农户散户的残酷淘汰,也是养殖大户扩大规模、增强实力、逐步扩张的好时机。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出于种种原因,如食品安全、环保、产业偏好等,出台禁止私屠乱宰、治理污染等政策措施,明令禁止或变相限制农户发展生猪养殖,对养殖大户、养殖场、公司等则采取财政补助、税收、金融、土地等扶持措施,大力支持生猪养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今天的生猪养殖已经高度的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公司化,成为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行业,一定程度上也是高收益暴利型行业。2018年暴发的非洲猪瘟,对我国整个生猪养殖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规模养殖企业尤其损失严重。疫情高发期,河南豫北某县五十万头的生猪存栏,短短几个月就下降至三万多头,一个大型养殖企业,来不及拉走的死猪竟堆起四五垛,破产倒闭的养殖企业比比皆是,有的公司企业经理不堪打击,甚至跳楼自杀。但疫情过后,一些地方政府更加依靠大型养殖企业,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从观察的情况看,大的养殖场、企业公司恢复更快,一些社会资本乘机进入,生猪养殖行业的集中度、规模化进一步扩大。
05
一轮轮的“猪周期”不仅是对养殖户的一回回淘汰,也是对居民买肉吃肉能力的一次次严格筛选。今年5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坦言:“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一个月收入千元的人,你让他花二三百元买肉吃,这现实吗?生猪养殖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发展,“猪周期”这一现象很可能消亡,随之而来的是生猪养殖的高度垄断化,猪肉定价权的垄断化,猪肉将逐步演变成高端奢侈品,最终告别日常消费品,以至于从舌尖上成为扩大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的又一利器,很可能成为房地产市场之后影响社会稳定的又一凶器。
一个产业模式是好是坏,一种生产体制机制是优是劣,检验的标准是什么,关键是看适合不适合我国的国情,能不能满足我国城乡居民、尤其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我国人口众多,低收入人群基数大,猪肉大众化日常消费品,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猪肉供应不仅要量足质优,还要“物美价廉”,猪肉价格必须和大多数普通民众的购买能力、收入水平相适应,保证普通民众“买得起肉”、“吃得上肉”。而不能任由生猪养殖市场化、产业化盲目发展,乃至于决定一切控制一切。
应该说,生猪养殖的市场化、产业化、公司化只是生猪生产的一种模式,允许、鼓励、支持农户发展生猪养殖,不失为生猪生产的另一种模式、另一条道路,事实上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走路稳当。与规模化、企业化的生猪养殖相比,农户养殖投入少、成本低,有利于本土种质资源的保护、生猪品种的多样化,大量减少药物的使用,提高猪肉品质,此外还有三个突出的优势:一是减少粮食消耗。猪是杂食动物,粮、草、菜都可以食用,传统农户养猪,很少用粮食,用的多是农家的剩饭剩菜、烂菜、野菜野草、树叶、红薯秧等等。而现在工厂化养猪饲料是饲料企业运用玉米、豆粕等生产的饲料,粮食的消耗量极为惊人,我国粮食进口的大量增加这是重要的原因。二是增加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农业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如秸杆等,通过养猪可以转化为优质有机肥,循环利用。解决现时农村存在的禁烧、垃圾围村等难题。三是稳定生猪市场,开辟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鼓励支持农户养猪,必然增加生猪市场供应,能有效地抑制市场投机和价格垄断。一个贫困户,让他养三头猪,一年增加五六千元的收入是不成问题的。
有人会说,鼓励支持农户养猪,发展小农经济,这不是与发展现代农业背道而驰吗?土地承包、家庭联产责任制,农村改革就是支持发展小农经济的,党在农村的政策至今没有变。习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果现代农业的发展让民众“买不起肉”“吃不起肉”,那么现代农业的发展还有意义吗?
也有人会提出疑问:鼓励支持农户发展生猪养殖,会不会重现或加剧“猪周期”,这考验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养猪吃肉不是小事,从来就存在让谁吃肉不让谁吃肉,让谁挣钱,为谁服务,这些大道理大问题。限制制止农户养猪,给养猪企业公司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补贴,这是让老百姓发家致富吗?放任市场自发调节、盲目发展,搞的猪肉市场畸形发展,让普遍百姓望肉却步,这是执政为民吗?所以,各级政府必须认真总结生猪生产的经验教训,改进和完善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规,确保生猪养殖产业、猪肉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作者:陈曾明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焦作市中心支行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