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环球聚焦 > 阅读信息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
点击:  作者:王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2-06-25 21:13:17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历程;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中国方案,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作出中国学者的贡献;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再现各地文明演进的情景;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等。


1.jpg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我想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做一些简要的说明。

 

2002年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立项。这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到今年整整20周年。这20年间,探源工程在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在参加探源工程的近400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围绕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

 

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对各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环境背景、生业形态、社会分化、相互交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模式与机制、道路与特点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

 

探源工程冲破“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按照这一标准,探源工程提出,在距今5100年到4300年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提出了在距今5500年前,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上层之间,形成密切交流,形成了对龙的崇拜、以玉为贵的理念,以某几类珍贵物品彰显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

 

各个区域文明之间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距今4500年前,通过与域外其他文明之间交流互动,从西亚地区接受了小麦、黄牛、绵羊、冶金术等先进的文化因素,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明相对衰落,中原地区持续崛起,在汇聚吸收各地先进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夏王朝建立后,经过约200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建造了同时期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邑,形成择中建都的都城选址,形成择中立宫和中轴线的宫室布局理念,形成以范铸法铸造青铜器的工艺技术,形成以青铜器和玉礼器以及铃和磬等构成的礼乐制度,形成了王朝气象。这些礼器及其蕴含的观念向四方辐射,形成方位广大的中华文化影响圈,中华文明从距今5000年到4000年期间的各区域文明各自发展,交流共进,转变为用中原王朝引领的一体化新进程。

 

总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历程;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中国方案,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作出中国学者的贡献;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再现各地文明演进的情景;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我们一定坚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自觉肩负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