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一个国家靠的是什么?
第一是经济,第二是暴力。
甲地和乙地之间,是一个完整的生产循环,两者融合取消海关等界限,有利于提高双方的社会总产品的产出,甲地和乙地就有融合的趋势。
反之,甲地和乙地之间,不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循环,两者融合不利于其中一方,或者不利于其中两方,或者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循环,但是一方使用经济、政治手段压榨另一方,那么甲地和乙地就有分裂的趋势。
前者比如19世纪的德国、20世纪的欧洲,后者比如当年南北战争前的美国。
先有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后有的现代意义的德国。20世纪以后,欧洲各国的人口数都不多,均无法完成工业循环,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分工合作,统筹协调,利益均沾,明显好于彼此分裂,各自为政,与邻为壑。
南北战争前,美国南部农场主为欧洲主要是英国提供廉价的棉花和粮食,换取欧洲的工业至成品。北方资本家需要南方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双方利益显然不统一,结果发生了南北战争。初步工业化的北方战胜了经济殖民地的南方,南方只好认了。
所以,第二个条件就是暴力了。
许多国家其实和当年的美国差不多,一部分地区如果分裂出去,有更好的经济前景。但是,中央政权一方面砸钱,一方面使用军力,胡萝卜大棒两头招呼。于是,这些国家也能维持统一。
往大了说,维持势力范围也是如此。当年的英国、今天的美国的势力范围其实就是这么维持的。
如果双方在经济上不能互利互惠,一方又不能用武力制服另一方,那么分裂不可避免。
农业社会,每个庄园甚至每个小农家庭都是独立的生产单元,所以天然就有分裂的经济条件。这时,就看这个国家的中央政权有没有能力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随时征服四处的叛乱。
中央地区有发达农业区又便于军队机动的国家,可以成为庞大的帝国,比如有黄河流域农耕区的中国,比如农业区围绕地中海分布的罗马。这些地区的中央农业区可以供养数量庞大的军队,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使这些军队征服各地的叛乱。
有些地区,天然就有分裂的倾向。比如四川,天府之国,周边地形险峻,易守难攻。中央军想制服四川当时的势力并不容易。所以,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难平。
还有些地区,连难平的平,都谈不上,只能羁縻,给个封号,大家彼此面皮过得去。
生产力发展,中央实力增强,就要改土归流。生产力停滞甚至倒退,地方分裂势力重新抬头,遍地都是草头王。
工业化时代以后,随着产业链条变长,各国出现了经济融合的趋势。出现了诸多经济圈。但是,谁当经济圈主宰,又成了问题。对强国来说,都希望成为经济圈的主宰,如同资本家一样掌握经济圈内产品分配权。对弱国来说,加入先进国家当主宰的经济圈显然好于加入落后国家当主宰的经济圈。
所以,相对落后的后发国家组织的经济圈内部,就存在矛盾:后发的相对弱势的强国,希望周边弱国加入自己的经济圈,成为自己的经济殖民地。但是,这些弱国加入更强的国家的经济圈,则可以获得更实在的好处。一方面更发达国家可以向弱国提供更廉价的工业制成品同时更提供更优惠的价格收购弱国的低端产品,一方面更发达国家可以有更多的资本输出和低端产业转移。
后发的相对弱势的强国无法在经济上给予弱国更多的好处,只能采取暴力手段吞并对方,或者强行要求对方加入自己的经济圈。这对弱国来说,在经济上显然是一种损失,如果不是因为对方的暴力手段压服自己的意志,是绝不会屈从的。
比如,当年的美国南方希望加入英国经济圈,而北方则希望南方留在自己的经济圈内。于是,就爆发了南北战争。同理,对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来说,加入日本独占的大东亚共荣圈,相比留在美英控制世界经济圈范围内,在经济上显然是一种损失。日本知道自己没有利诱的实力,所以不断使用武力蚕食中国领土。
后发国家除非在生产力水平上超越发达国家,否则无法使用和平的经济的手段获得经济殖民地。但是,后发国家本来在生产力水平上就处于劣势,又没有可供压榨殖民地,除非经历工业革命,或者,发达国家遭遇天灾人祸,否则几乎无法超远发达国家。所以,后发国家往往会走上与发达国家武力争夺经济殖民地的道路。
这些后发国家往往要经历两次战争,或者在一个战争中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殖民地的战争,要对方接受经济损失,做自己的经济殖民地,第二阶段是与发达国家的直接冲突,只有击败了发达国家,才有可能彻底占有这些经济殖民地。
除非遇到工业革命,后发国家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在自由竞争条件下无法胜过发达国家,必然使用暴力因素改变市场规则,试图武力夺取殖民地,通过剥削殖民地加速本国发展。这必须制服殖民地人民,战胜作为原先宗主国的发达国家。考虑到现代战争的基础是经济,就会知道这条路线成功的概率很低。
教父集团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从意大利社区崛起。教父集团能崛起,依靠的是暴力,垄断橄榄油生意,贩私酒,杀人越货。他的发家过程必须对抗至少两方面的反对力量:一方面来自意大利社区的普通老百姓,一方面来自美国政府。除此以外,还有黑道家族之间的同业竞争。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受制于法律,美国统治阶级把教父集团作为控制民众的统治工具的一部分的话,由民间提供情报,由美国政府使用暴力,两者联合镇压,教父集团有多大的存活概率,可想而知。
同理,对经济上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后发国家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美国北方能征服南方的原因,在于英国当时忙着瓜分世界,在几乎毫无还手能力的农业国家抢占新殖民地,无暇顾及美国。否则,如果南方能源源不断地获得英国援助的武器和资金,南北战争必然是另一种结局。
时间进入20世纪,全球经济金字塔逐步成型。位于顶端的是超级大国,位于中层的是中等工业化国家,位于底层的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层以下的国家,都可以认为是超级大国的经济殖民地。
马克思和列宁都深刻的揭示了列强压榨殖民地对促进本国繁荣的作用,苏联统治者自然深谙经济殖民地理论。
冷战时期,全球两大阵营,两个超级大国其实都使用胡萝卜和大棒维持团队。区别是美国维持团队,主要靠胡萝卜,苏联维持团队,主要靠大棒。
作为先发国家,美国的生产力水平高于苏联。一个国家加入美苏不同阵营,后果完全不一样。
加入美国、苏联阵营,生产力都可以进一步提升,加入美国阵营的提升空间显然更大。中国加入苏联阵营完成初步工业化,在1960年代前后即达到玻璃天花板,后来中美关系改善,1970年代开始,中国实现二次工业化。至于获得更物美价廉的商品,以更高的价格出售本国商品,接受来自美国的投资和产业转移更不在话下。
虽然美国剥削经济殖民地,但是如果美苏采取纯经济手段拉拢经济殖民地,经济发达的美国完全可以开出更高的价码。加入美国阵营后,各国的经济水平可以远远高于加入苏联阵营,被剥削同样的利润,加入美国阵营的经济殖民地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这就如同,一个劳动者在技术先进的工厂和技术落后工厂,被压榨同样的利润,生活处境是完全不同的;技术先进的工厂完全毫不费力地可以用更好的待遇抢走劳动者,技术落后的工厂要开出同样的待遇自身可能破产。
从对本国经济有利的角度,各国本身就有投靠美国阵营的趋势。
美国继承英国的统治技术,对各国精英敞开大门。各国的反动派头子,只要有钱,基本都在美国置业,然后把孩子送去美国深造,回国接班继续反动统治。这是一个自然筛选的过程,要美国接纳,需要有钱,既然有钱,就说明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其在本国国内有相当的实力。
从私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各国统治阶级也有投靠美国阵营的趋势。
那时的苏联早就抛弃了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虽然列宁仍然是导师,但是列宁已经成为一尊无害化的神,作为一个符号而已。
既然理想主义已经破灭,剩下的就是精确的利益算计。苏联很清楚自己阵营中的大多数成员国(加盟共和国)和各国统治阶级都有更好的选择。同样的是当经济殖民地,给相对富裕的国家当经济殖民地显然比给相对贫穷的国家当经济殖民地更好一些。
苏联的对策是加强对对方经济和政治控制,如果还不行,就出动军队。
一方面苏联使用经互会,使阵营各国的经济全部畸形,一旦脱离经互会,本国经济难以独立运转。一方面插手各国共产党人事安排,一些要害国家的政治局委员的名单,要经过苏联政治局认可。一方面苏军在各国驻军,空降兵随时快速反应,推翻他国政府。
这些政策归结起来,就是有限主权论的实践。
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即社会主义国家属于一个大家庭,不允许其他势力将一个国家从社会主义大家庭分裂出去。
大国责任论,苏联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是大国,应当承担大国的责任。意在强调苏联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家长的地位。
国际分工论,即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内实现产业分工。
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应受到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利益的限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
国际专政论,即无产阶级专政已经超过了一国范围,可以跨国实行专政。
利益有关论,即社会主义国家中任何一国,都会涉及苏联的利益。
总结一下:苏联阵营,只许加入,不许退出(和新选组一样,站着进来,躺着出去);苏联是老大;各国要按照苏联的意志分工;苏联阵营之内的各国,没有完整的主权;谁不听话,苏联可以专政谁;任何一国,任何一件事,都与苏联有关,苏联都管得着。
有限主权论的实践,改一改,就可以成为大东亚共荣圈理论的实践。其实,后发国家建立经济殖民地,都会使用暴力手段推行类似不平等的规则。因为这些后发国家在国家市场中处于劣势,无法使用经济手段和发达国家平等竞争,用纯经济的手段维系经济殖民地。
后发国家建设经济殖民地,为了防止殖民地跳槽,一般都会猛抡大棒。先揍经济殖民地国家,后挑战发达国家。
对那些大棒砸不到的,或者砸起来可能效果不好的,就拼命地大把地不考虑经济效益地撒钱。这些国家加入美国阵营可以获得的经济好处远高于加入苏联阵营,为了让这些国家跟着苏联,就要用补贴弥补这些国家跳槽所遭受经济的损失,要让这些国家觉得加入苏联阵营是不亏本的,甚至是有利可图的。
百亿补贴勋多多,绝不是浪得虚名的。
对各国来说,如果能自由选择的话,加入美国阵营的经济效益好于加入苏联阵营,加入苏联的阵营的经济损失,需要由武力强迫或巨额补贴弥补。
苏联对本阵营的外交政策是能使用炮弹就使用炮弹,炮弹不灵就使用银弹,银弹由那些使用炮弹威慑的国家提供,使用银弹耗资巨大,有条件的时候,还是要转变为使用炮弹。
反过来,想脱离美国阵营去投奔苏联的国家,生产力水平直接下降一个档次,各国自会会权衡利弊。除了能获得勋多多的补贴的小国,其他国家不会主动跳槽。
这里有人可能提出中国早期与苏联的外交关系。美国给中国的定位是最低级的廉价原材料供应地,苏联给中国的定位是中等工业化国家。对中国来说,显然后者更有利。至于苏联为什么给中国较高级的定位,绝不是出于友谊或恩惠,而是与中国在朝鲜战争中打出世界瞩目的战绩,苏联经过二战元气大伤,损失2000万壮丁,需要中国的人力资源在远东对抗美国有关。1960年前后,苏联经过战后婴儿潮人口基本恢复,中国基本达到苏联工业化的玻璃天花板,于是双方在把中国整合为经济殖民地问题上出现分歧,苏联想把中国整合为类似东欧各国的中等工业化国家,成为苏联的经济殖民地,中国希望成为独立自主的大国,双方无法妥协,最终不欢而散,分道扬镳。
对苏联阵营内部被苏联紧紧控制的东欧国家和一部分加盟共和国来说,这简直就是噩梦一般——本国处于苏联阵营金字塔中下层,是苏联(俄罗斯)的经济殖民地,受苏联(俄罗斯)政治、经济、军事控制,向苏联(俄罗斯)贡献利润,这些利润被大量用于军事和对骑墙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援助。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砂。
这些国家如果加入美国阵营,显然有更好的经济利益。但是,匈牙利、捷克和阿富汗的例子告诉他们,谁敢有异心,对莫斯科不够忠诚,就小心毛式刺杀。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毛式刺杀,全军乌拉,取阿明等人的首级如探囊取物。苏联对中国也一直武力威胁,只不过中国人口众多,有核武器,美国声明绝不会坐视苏联入侵中国,独霸欧亚大陆,所以才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苏联阵营能够存在的原因,绝不是经济原因,纯粹是军事原因。苏联维持着庞大的武装和特务组织,苏联红军和克格勃的首要任务与其说对抗美国,不如说威慑阵营其他国家和各加盟共和国的政府和人民。
这些国家对苏联敢怒不敢言,直到里根时代美国收缩货币石油价格暴跌外加阿富汗战争的巨大支出把苏联拖垮了,苏联实在武力再维持一支庞大的武装继续震慑阵营其他国家。
东欧各国领导人、苏联最高领导人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早就想脱离官僚体系,成为掌握巨额私人财产的反动派。东欧各国人民和苏联人民则早就厌倦了东欧各国和苏联国内的官僚体制。苏联阵营内部,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早就存在,苏联骑在东欧各国头上,俄罗斯骑在各加盟共和国头上,东欧各国早就不想继续当苏联的经济殖民地,各加盟共和国早就不想继续当俄罗斯的经济殖民地。
经济长期停滞,暴力受到重挫,维持阵营存在的暴力因素不复存在。于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经济下滑,军力受挫的时候,就会出现分裂倾向,当年的满清如此,英法如此,苏联阵营和苏联也不列外。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迅速沦为美国的经济殖民地,去工业化现象严重。国际市场上主要依靠出售能源、农产品、木材、矿石、化肥等初级产品和军火换取外汇。得益于苏联时代的技术储备,俄罗斯军火在威力、速度、机动性等物理指标方面有一定优势,由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工业迅速退化,电子、AI产业落后,俄罗斯军火在精确性和智能性方面已经落后于时代潮流。大量的利润被叶系和普系买办集团转移海外,成为别墅、存款和游艇。俄罗斯的统治集团与西方国家统治集团之间的关系不是势不两立,而是互相勾结,互相利用,偶尔斗争。
一方面,随着时间流逝和科技进步,苏联的遗产不断损耗。另一方面,大量利润被转移海外,本国经济不断退化,必然导致国内政治经济矛盾不断激化。俄罗斯面临从中等工业国家向第三世界国家跌落,爆发内乱的风险。俄罗斯统治阶级的对策是对外扩张占据并掠夺经济殖民地。
经济殖民地还想获得自己的经济殖民地,这种事情并不稀罕。当年的沙俄是英法的经济殖民地,同时自己还在迅速扩张。日本是英国的经济殖民地,还侵略朝鲜和中国,夺取自己的殖民地。
这些国家再经济上落后于发达的宗主国,获得经济殖民地的方式,没有多少实力在经济上提携自己的殖民地,所以只能使用暴力争夺殖民地。
当年远东属于三不管地区,是列强势力最晚插手的地区。沙俄和日本在远东抢夺殖民地,对英美的利益触犯较小,主要受到来自中国的抵抗。当日本的势力向中国华北华东地区尤其是长江沿岸扩张时,即与美英势力发生激烈冲突。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不展开讲了。日本战败,日军的暴力被粉碎,日本失去了本土以外所有的势力范围,还失去了北方四岛。
目前,俄罗斯要吞并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地区,也必然面临相同的问题。既要压服乌克兰的反抗,也要克服来自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干涉。
目前,反应得最激烈的国家,并不是美国阵营的核心国家,而是乌克兰、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等前苏联阵营国家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以及芬兰这样曾经与俄罗斯(苏联)发生过激烈战争,被割走领土的国家。
这些国家有作为苏联(俄罗斯)经济殖民地的历史,对它们来说,曾经是天下苦俄久矣,深知一旦再度成为俄罗斯的经济殖民地后果如何,这些国家都担心俄罗斯(苏联)卷土重来,所以一边加入北约寻求庇护,一边立场坚定向乌克兰提供军事物资。俄罗斯能把周边诸国摆平就不易了。
相比之下,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支援乌克兰重武器问题上,却动作迟缓,数量稀少。
这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新式装备从接收到形成战斗力需要时间,在战争期间全部更换装备,意味着短缺内失去战斗力。二是保存实力,握有大量武器装备,随时准备应对世界其他地区更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三是担心击溃俄罗斯后,俄罗斯本土及其现有势力范围解体,其他国家(土耳其、伊朗、日本等国)向北扩张,获得俄罗斯及其势力范围内的能源、矿产、林业等资源,如虎添翼。
但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底线是清晰的,即不允许俄罗斯使用军事手段获得经济殖民地。
这至少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获得经济殖民地必然得寸进尺。当年获得克里米亚得手,现在就要吞并乌克兰。吞并乌克兰不成,改为吞并乌克兰四州一半岛。如果吞并乌克兰四州一半岛得手,下一步必然在欧洲酝酿新的对外侵略战争。二是一旦俄罗斯得手,必然给印度、土耳其、朝鲜等其他地区强国极其恶劣的示范效应,各种武装扩张战争必然此起彼伏,严重危害现有的有利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统治的世界秩序。三是一旦乌克兰被迫割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权威性必然受到质疑,必然激起全球军备竞赛,危害现有的世界秩序。四是俄罗斯以能源威胁欧洲,试图要欧洲妥协,如果成功无疑会极大鼓励沙特等国家,这是不能容忍的,上一个试图用能源要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领导人是萨达姆。
截至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提供的重装备,除M777榴弹炮外,基本都是个位数,个别武器超过两位数,也仅能装备连级单位。即使如此,俄罗斯已经无力大规模进攻,只能使用苏联时代遗留的重炮和海量过期弹药龟速前移。
俄罗斯军力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俄罗斯国内边远地区和现有势力范围,同样依靠武力维系。所以,苏联虽然解体,但是俄罗斯依然依靠军事手段,对中亚五国有强大的影响力。这些国家早想摆脱俄罗斯的控制,唯一没有付诸行动的原因,无非是担心俄罗斯的军事威胁。
如此就不难理解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的发言。这既是对俄罗斯的示威,也是对全世界的声明——不要再试图用武力控制我,不要借口保护俄族对我搞武装侵略,我要和你分道扬镳,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我要另寻出路。
普京召开圣彼得堡经济论坛,显然是为了展示实力,拉拢盟友。但是,真正展示俄罗斯实力的地方不是论坛,而是乌克兰战场。不能在乌克兰战场迅速取胜,败于基辅战役,俄军的实力已经暴露无遗。即使在乌东和乌南的战斗中,俄军获得暂时优势,也不过是乌军缺乏重武器,美国为首的西方援助的重武器没有到位而已。俄军虽然拥有大量苏联时代遗留的过期弹药,但是也同样存在严重缺乏现代化武器问题。这种情况下,谁也不会轻易倒向俄罗斯。
乌克兰战争最好的结果,是俄军长期陷于泥潭。不好的结果,是乌军获得大批外援重装备,全歼俄军有生力量,俄军全线崩溃。出现哪种结果,取决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提供援助的力度。
即使在乌克兰战争中,俄军能保存实力全身而退,时间也会使俄罗斯去武装化。俄罗斯现有的继承自苏联的海量过期弹药和核武器,再过十年、二十年还有多少价值?是否还能使用?由买办寡头控制的俄罗斯的经济基础使其无力再次武装自己——任何看过俄罗斯海军主力舰日益腐朽和寡头游艇舰队日益庞大的人都不会怀疑这一点。那时的俄罗斯靠什么维系广袤的领土和势力范围?
不论将来出现那种结果,俄军现有机动兵力全部陷于乌克兰,所以托卡耶夫才敢理直气壮地在圣彼得堡论坛上公开发表不同意见。
中亚五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地理位置关键,一直是俄罗斯的禁脔,五国也一直屈从于俄罗斯的淫威。这些国家的主要交通干线都要经过俄罗斯,对外经贸往来受俄罗斯控制,出口资源要经过俄罗斯的盘剥。这次托卡耶夫的公开表态,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俄罗斯已经无力控制中亚五国的外交政策了。
哈萨克斯坦公开向俄罗斯示威,寻求外来援助,土耳其还是伊朗,谁会试图插手哪里?
不仅如此,俄罗斯元气大伤以后,西伯利亚以及远东地区的控制力也会下降。这些地区同样有丰富的资源,17、18甚至19世纪才被俄罗斯吞并,一直被视为俄罗斯欧洲部分的经济殖民地。大量的当地资源被出口到欧洲等地区,利润被留在俄罗斯欧洲部分,然后被转移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当地极其贫穷,当兵成为重要的职业。
从阵亡名单统计看,乌克兰战场上大批合同兵,即来自俄罗斯亚洲部分的有亚洲蒙古血统的士兵。相比之下,莫斯科、圣彼得堡等俄族区的俄罗斯人,当兵的比例很低。
这些地区天然具有分裂倾向。如果俄军在乌克兰元气大伤,俄军在这些地区的控制力下降,日本和韩国的势力会不会趁机北上,向这些地区扩张?一旦缺乏资源的日本和韩国获得这些地区,自然如虎添翼。
苏军在阿富汗战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目前看,俄军在乌克兰正在重蹈覆辙。对美国来说,如何确保俄军战败后,俄国及其势力范围内的资源不被其他与美国及西方国家关系隔阂的国家所利用,出现一个或几个比俄罗斯更强大的敌人,可能比击败俄军更困难。
作者:MRAnderson;来源:卢瑟经济学之安生杂谈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王忠新:俄罗斯金融保卫战·“卢布造反”对世界秩序“六大改变”(下篇)
2022-06-21王忠新:俄罗斯金融保卫战·卢布近300% “惊天逆转”奥妙何在(中篇)
2022-06-14•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