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乔新生|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为何能异军突起
点击:  作者:乔新生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4-08-16 21:28:41

 

1.jpg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发表文章,讨论“中国在电动汽车电池行业为何处于主导地位”。文章作者回顾电动汽车诸多优点之后认为,促成中国主导地位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控制产品的供应链系统,中国锂加工量全球50%以上,钴金属占到三分之二,石墨占70%,镍占三分之一,生产电动汽车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和主要零部件中国都能做到自给自足。

第二,强大的制造基础。中国拥有世界上强大的制造业基地,用来生产电动汽车的电池。

第三,中国非常重视电动汽车电池的研发,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电池性能。

第四,中国在电动汽车电池行业缺乏竞争对手,这就使得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制造企业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第五,中国计划成为电动汽车行业的全球领导者,这一长期战略有助于增强对基础设施的研发和投资。

第六,中国利用现代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了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坦率地说,这样的分析非常到位。但是,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新能源、新产业领域异军突起,是因为中国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日臻完善。
早在上个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就已经提出,中国是一个石油天然气匮乏的国家,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必须另辟蹊径。他专门上书中央政府,希望发展电动汽车。中国当时计划部门负责人在第一时间作出响应,提供专项资金,用于开发电动汽车。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在电动汽车研发方面,国家无法投入更多的资源。更主要的是,由于当时少数决策者内心深处崇洋媚外,认为只要加强与西方国家的合作,中国就走出困境,因此,在一系列重要战略决策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大型飞机研制方面,中国与波音公司并驾齐驱,已经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大飞机,并且在青藏高原进行试飞,但是,由于美国麦道公司希望与中国开展合作,共同生产大型飞机,中国决策者决定将已经相对成熟的大型飞机搁置起来,与麦道公司签订合同,期望借助于这种方式,融入西方主流社会。非常不幸,麦道公司与波音公司合并,波音公司彻底搁置了合作项目。中国在大型飞机研制领域,功亏一篑。
在汽车产业领域也是如此。中国科学家提出发展电动汽车,显然不符合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汽车发展的主流方向。中国当时官员进口高档轿车,根本无视中国的客观情况,结果导致中国燃油汽车成为主流产品。为了在中国制造汽车,国家鼓励采用合资的方式,试图“以市场换技术”。但是,由于西方汽车制造企业拒绝向中国提供先进的技术,以至于中国汽车市场成为西方国家汽车制造企业的倾销市场。虽然许多合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但是,外资企业仍然加大投资的力度,扩大生产规模。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在合资合同中并没有得到关键核心技术,汽车核心零部件仍然需要进口。外国汽车制造企业通过进口核心零部件,已经获得丰厚的利润。即使合资汽车企业出现严重亏损,外国汽车制造企业也愿意追加投资,扩大它们在中国市场占有份额。
进入本世纪后,中国决策者痛定思痛,决定制造中国的大型客机。中央政府决定在上海组建大型客机制造企业,并且专门就大型客机的发动机组建科研攻关队伍,研制中国自己的航空发动机。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中国在商用客机制造方面已经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中国生产的大型飞机已经飞上蓝天。汽车制造领域,中国抓住电动汽车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为了学习先进的经验,中国上海引进美国特斯拉汽车制造企业,带动中国相关产品零部件制造企业快速发展。
事实证明,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之所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科研人员刻苦攻关,在电动汽车的各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电池制造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从而使中国的电动汽车在国际电动汽车市场上,拥有很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中国的营商环境,得益于中国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
首先,中国已经意识到,产业升级面临双重压力:
一方面,中国面临传统能源压力。由于缺乏石油天然气,中国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必须开发新能源。中国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地热发电、潮汐发电、水力发电、原子能发电等方面千军万马齐上阵,很短的时间里,大幅度降低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的成本,从而使中国清洁能源增量超过中国火力发电增量。中国能源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电力储存的课题。为了解决电力储存问题,中国科研人员开发系列电池。电池小型化,可以直接用于制造电动汽车。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不仅得益于中国的对外开放,而且得益于中国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方面所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庄重的承诺,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争取早日实现二氧化碳中和。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中国必须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产业。电动汽车制造,毫无疑问是新能源产业的突破口。中国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超大规模制造产业优势,协作分工,不断降低零部件制造成本,从而使中国制造电动汽车整体价格,远远低于欧洲国家制造的电动汽车。
按照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发表文章的说法,中国电动汽车平均成本为3.5万欧元,而欧洲制造的电动汽车平均成本率为5.6万欧元。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现在法国等一些欧洲联盟国家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试图将正常的商业贸易政治化,遏制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但是,可以肯定,只要中国掌握知识产权,在成本价格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即使欧洲联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也无法阻止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销售。
中国电动汽车正成为中国出口的增长点,中国生产的豪华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代名词。
其次,中国充分意识到,现代竞争不仅仅是价格、质量竞争,也不仅仅是技术、专利竞争,现代竞争是产业链、供应链系统竞争。中国高度重视产业链建设,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牢牢地把握主动权。
中国江苏常州等制造企业相对较多的城市,政府积极引导制造企业加强信息交流,通过建立供应链系统网络,确保制造企业互通有无。在江苏常州等一些城市,电动汽车的制造企业可以借助于供应链系统网络,随时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即使出现主要零部件库存短缺,只要借助于供应链系统网络,可以随时找到相关产品。
这种中国特有的优势,使得中国在电动汽车制造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巨大优势。当美国的电动汽车制造企业,需要从中国进口电动汽车主要零部件的时候,当欧洲联盟电动汽车制造企业需要从中国购买电动汽车配套产品的时候,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优势地位,越来越明显。这说明中国产业优势不仅仅体现在技术领域,也不仅仅体现在原材料供应方面,而是体现在供应链和产业链系统上。即使中国电动汽车在国际市场上遭遇阻力,依靠中国庞大的汽车市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仍然保持发展的势头。
中国愿意与各国开展合作,向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电动汽车。但是,中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方面以旧换新,逐步取代传统的燃油汽车,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加大海外投资的力度,通过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设立电动汽车制造企业,在匈牙利等欧洲联盟国家建立组装工厂,确保中国电动汽车制造技术,造福于更多国家的消费者。
分析中国产业发展前景,可以选择不同的观察角度。西方一些国家的观察家们,总是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分析中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中国可以从西方观察家们的批评中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防患于未然。中国从来不拒绝批评,愿意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中国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并非没有杂音。即使在中国国内,反对电动汽车大有人在。中国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同时,投入资源,研发中国的“气体产业”,通过开发氢气、甲烷等气体能源,制造新能源交通工具。这种海纳百川不拒细流的包容精神,使得中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中国正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红利”,不断研发新的产品,满足各国消费者的需要。中国愿意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强与各国的技术合作,使中国的新能源技术,给人类发展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当然,中国必须居安思危。既看到取得的成绩,也看到面临的严峻形势。在电动汽车电池制造领域,中国一些企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韩国在电动汽车电池制造方面,奋起直追,总体市场份额接近甚至超过中国企业。中国在电动汽车电池制造方面,必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争取提高电池的密度和安全性,确保中国在固态电池制造领域,积累更多的知识产权。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乔新生”微信公众号;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