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赏誉》篇记载:
王湛守孝期满,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几乎不去看望他这位叔叔,王湛也不等待他来。王济有时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后来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答对起来言辞雅致精当,很出乎王济意料之外,王济非常惊愕。继续和他谈论,愈谈倒愈进入了精深的境界。王济原先对叔叔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听了叔叔的谈论后,不觉肃然起敬,神情举止都变得严肃恭谨了。
王济便留下来继续和叔叔谈论,一连多日,没日没夜地谈。王济虽然才华出众,性情豪爽,却也觉得自己缺少点什么,于是感慨地叹息说:“家中有名士,可是三十年来一直不知道!”王济要走了,叔叔送他到门口。王济的随从中有一匹烈马,非常难驾驭,很少有人能骑它。王济姑且问叔叔:“喜欢骑马吗?”叔叔说:“也喜欢呀。”王济于是让叔叔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他叔父不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条带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手也没法超过他。
王济更加赞叹叔叔高深莫测,料其长处绝不只一种。王济回家后,父亲王浑问他:“为什么短时间外出竟逗留了好几天?”王济说:“我刚刚找到一个叔叔。”王浑问是什么意思,王济赞叹着述说了以上情况。王浑问:“和我相比怎么样?”王济说:“反正是在我之上的人。”
以前晋武帝每逢见到王济,总爱拿王湛来跟他开玩笑,说“你家的傻子叔叔死了没有?”王济常常没话回答。既而发现了这个叔叔,后来晋武帝又像以前那样问他,王济就说:“我叔叔不傻。”并且称赞叔叔美好的素质。武帝问道:“可以和谁相比?”王济说:“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于是王湛的名声就传扬开来,在二十八岁那年才做官。
王湛年轻时不爱说话不喜交游,因此被误以为痴傻。而当人们都把他看走眼了的时候,王湛自己反倒能慧眼识人。
接下来的《世说新语·贤媛》篇里再次写到王湛:
王湛年轻时没人提亲,便自己提出向郝普的女儿求亲。他父亲王昶以为他痴呆,一定无处求婚,便随他的心意,答应了他。婚后,郝氏果真美貌贤淑。后来生了王承,终于成了王家母亲们的典范。有人问王湛怎么了解她的,王湛说:“我曾经看见她上水井打水,举止仪容不失常态,也没有不顺眼的地方,因此了解了她。”
王湛的最可贵之处倒不是有学问、能乘马、善识人,而是面对父亲“以其痴”、王济“略无子侄之敬”,连皇帝也直呼其为“痴叔”,他能心无片云静如止水,不刻意表现,更不有意辩解。“人不知而不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王湛三十年如一日地不以痴傻为意,纵非“君子”,至少也是“扫地僧”般的存在了。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孔子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曾国藩也有“生平恨不识鲍超”之叹。连父亲都会看错儿子、侄子都会看错叔叔,遑论晋武帝不识王湛了。由此足见识人之难。尤其是那些天赋异禀之人,往往不愿意攀龙附凤趋炎附势,更不乐于跑官要官推销自己,用人者如果不能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肯下王济“遂留共语,弥日累夜”那样的真功夫硬功夫,必不免“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尴尬。
作者:陶余来,合肥市包河区总工会;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