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周岁的时候外婆带着小姨来长沙看我们
外婆、妈妈、我、大女儿,我们四代人,都是三个原生家庭的第一个孩子。直到如今,我老家长沙把上学称为读书,从旧中国到新社会,我家四代女性经历不同的读书命。这是我家的故事,何尝不是绝大多数人家近几十年也经历过的事。
1.外婆:因瞟学而幸运的识字女性
我一生中遇到的最慈祥老人是外婆,她生于1915年。尽管妈妈28岁生我,绝对属于六十年代时的晚婚晚育,但旧社会女性结婚生育都早,外婆在我出生的时候只不过48岁。外婆生得眉清目秀温柔大气的样子,她有一双标准的脚,是她那个年代的“大脚”女性,而只比她大14岁的婆婆即我的老外婆有一双三寸金莲。
我小的时候,妈妈每年都会交替地接勤劳善良、为一家老小终日操持的老外婆、外婆从农村来长沙城里住几天。老外婆不怒而威,外婆柔和亲切,她们都是那个叫燕子湾的村里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女性。外婆来我家的时候,我好开心哦!因为妈妈传承了她的奶奶那种威严以及她父亲的那种火爆,外婆却从来没对任何人发过脾气,在再苦再难的事情面前总是笑意满融。外婆来了,妈妈就对我和弟弟不轻易怒发冲冠了。好几次,我发现外婆在看我的图书(即连环画,也叫小人书)耶!五十多岁的她带着平时主要在纳鞋底时才戴的老花镜一字字读出声来,那幅如饥似渴、十分享受、认真仔细的可亲可敬画面,我至今难忘。当时我问外婆:“您认得字?”外婆说:“认得一些”。我继续问:“您读过书?”外婆说:“瞟学过”。瞟学就是没正式上学,不交学费零零散散以各种缘由跟听。对这种瞟学“学生”,一般不捣乱或不被投诉,学校或私塾老师会适当默许但并不承认其学生身份。
外婆出身于地主家庭,就家境而言,不存在家里穷而上不起学的问题。她生长于辛亥革命以后,裹过几个月的脚,因为疼得要死,就被家长获准赶了“放脚”的“时髦”,所以算幸运地基本上免受裹足之苦。老外婆每天洗脚要解开好长好长的裹脚布,洗完后又仔细再缠上,不然脚就会疼断。年幼的我以为外婆可以不像老外婆那样一生裹足就等于万事大吉,以为“放脚”等于女的与男的就一切平等。我不解地问外婆:“您为什么要瞟学?”外婆说:“我们那时候女孩都不能读书啊,我只能跟你去读书的几个舅外公(外婆的弟弟、堂弟们)瞟学一些”。我还是好不理解,为什么那时候女孩“放脚”了却还是普遍不能读书呢?外婆是她爷爷长子的长女,应该不是一生下来就完全爹不疼娘不爱爷爷奶奶不稀罕啊。那时候的我根本没能力去想,女孩普遍能不能读书所受的还有主要来自社会的压迫。
2.妈妈:在新中国重新读书且十九岁成为国营工厂工会主席
我外公家早先应该能够算很富裕,家里住在被唤作下头塘的地方,有全村少有的大瓦房,我小时候去外婆家还看到老外婆、外婆等用的古色古香描金雕花红漆打底的木床,几重床围,带床厅床榻,现在回想起来十分精美。但外婆嫁给外公的时候,因为老外公(我外公的父亲)好赌而且还抽鸦片烟,在家里很暴力,动不动打骂家人,他硬是“作”到把大几十亩良田变卖得只剩几亩了。外婆的婆家家道已经中落,她的日子并不如在娘家好过。
妈妈从小天资聪颖,十分盼望多读几年书,外婆也不阻拦妈妈读书,但舅舅是家里比妈妈小两岁的老二,必须优先保证舅舅读书。妈妈在舅舅没到读书年龄前读了两年书,等到舅舅一开始读书,妈妈就辍学了,任她如何哀求父母,如何更加勤快地放牛、打猪草、做家务,都没有书读了。应该说。妈妈读书的机会显然还是比外婆的好,只要读得起,外婆不阻拦女孩读书,但外婆没有权力也没有让妈妈持续读书的条件。
1949年过完年,外公外婆请人带刚满14岁的妈妈到长沙城里一家袜厂做事(现在的话叫打工)。8月,长沙就解放了。解放后,共产党办了很多工农业余识字速成班,妈妈成为最积极去读书的少年,各种班她一读就是四年。可想而知,她多么珍惜这个重新读书的机会,把由少年长成青年那一段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去工农业余识字速成班读书了。妈妈说,她最喜欢语文,其次是算术。在班里,她相对那些完全不识字的工农学员算半个文化人。如饥似渴、刻苦努力,成就她能算会写,四年都是优秀学员。
妈妈在新社会的新鲜空气、在解放后真正男女平等的明朗天地里,十几岁绽放出前所未有的无尽青春活力。19岁的时候,识文断字、阳光开朗、热忱奔放的妈妈就被选为公私合营后国营袜厂里的第一届工会主席。她写得一手好字,写得出很多讴歌共产党、新社会、劳动者的顺口溜、打油诗、莲花落、快板,在长沙晚报上还发表过两个小豆腐块的散文和打油诗,经常出席省总工会组织的工人会议与各种活动。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追求进步的妈妈和她所有的同事,为属于自己的国家忘我地工作,到了谈婚论嫁年龄也工作为先,恋爱四年顾不上结婚。我出生的时候妈妈28岁,爸爸32岁,他们比我同龄人的父母大8-10岁。
新中国使妈妈那一代人、那一代女性,获得彻底的性别解放,让她十分幸运地来得及赶上了新中国与男性一样平等走进教室的美好机会,很大程度补上了旧社会她不能读书的缺憾。不仅如此,她在国营工厂里丝毫不因为是女性就低人一等,她拥有与男同事同样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甚至因为优秀还获得了非常好的社会评价与激励。这些激励不是金钱、也不是物质,而是推动人奋进的平等、公正、友好环境。妈妈当了一辈子国企职工,她平凡而适时幸遇到了外婆年轻时不曾有的、不平凡的伟大年代。
3.我:无障碍读到博士毕业成为家族学历学位最高的女性
我七岁的时候,就毫无障碍地上学了。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妈妈带我去学校报名,交了一个学期的学费五毛钱(当时妈妈一个月工资是45块5毛钱,爸爸是54块5毛钱,两个人月收入总计刚刚100块钱)。我初中的时候一学期学费5块钱,高中一学期8块钱。
1981年,我成为家族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离家去三千多里以外的地方读大学。而这却只是我高飞的起点!后来,我又留在高校任教,在职读了研究生,陆续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我求学的路上,从来没有人哪怕闪念一下女性应不应该去读书而且还读那么久的书。我生活的时代早已经到了如果有人提这样的问题,社会会众口一词地帮我回答:这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会有这种观念!
我读书比外婆、比妈妈多了太多的幸运:作为最普通的工农大众子弟,全国仅录取28万本科生里有我,免费上大学和公费读研究生的机会我都赶上了!而这也化成外婆、妈妈两代人注入给我的能量:要为社会主义祖国、为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不断努力工作和奉献自己!
4.女儿:赶上大众化的读大学环境获得高于长辈文化程度的起点
等到我进入结婚生子、孩子上学的阶段,全社会、全民不仅空前重视孩子的教育,社会上读书机会多到此前难以预料和企及的程度。不光是基础教育,对孩子们各种特长的培养到了孩子们基本上没有宽松休息娱乐时间的境地。
我的大女儿高中毕业后就读211大学了,是家族里第一个本科上重点大学的人。属于她这代人的时代里,读大学对于大众早已不是小概率事件,一半甚至更高比例的考生有机会读大学。高等教育大众化,读大学虽然也必须经历依然不轻松的高考,但寒窗苦读十二载的莘莘学子较我上大学机会,高了几十倍:当年全国录取本科生28万人已发展成现在湖北省一年录取本科生30多万人。读大学日益变成百姓家庭里稀松平常的事情!
人活到75岁的时候,应该说就是老年人了。敬爱的外婆只活到66岁就离开我,至今已43年了,她只是看到我上了大学,不晓得世界上还有研究生一说,更不晓得她的外孙女后来读了研究生。善良和能力出众的妈妈活到79岁,离开我也整整10年了,她看到了我读到博士,成为大学教授;看到我的大女儿大学毕业,来不及看到我的小女儿读211大学和985高校的研究生。妈妈和外婆汇合在天上,为我们点亮夜行的灯,让我们别摔跤磕着了。
即将迎来75周年华诞的新中国,沧桑巨变,飞速发展,如今正值各行各业各领域欣欣向荣年少勃发之际。前人一步一步奋斗,几乎彻底解决了“让不让女孩读书”成问题的问题。现在,女孩读书遇到的问题是,不读书且不读到优秀得碾压大部分男生就困难更多。
再过75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肯定早已实现。那时候,读书、工作、生活会美好到什么具体样子,我们今天很难精准猜想,犹如这75年里新中国取得的各种辉煌几人当初就可以精准描绘。
祝福伟大祖国永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日新月异,祝福伟大的中华民族永远自强不息,祝福勤劳勇敢的最广大劳动群众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更加美好!
(作者:常荆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