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泰宁院士
中国先人走出山洞在野外造屋,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在途中造“地窝子”的先民。与他们在野外造屋时间相近的还有西亚的先民。到二十世纪,中国建筑如何在世界建筑之林中呈现自己的辉煌壮丽,而又能保持着自己对平凡事物的尊敬,坚守着亲切的平民性格。中国建筑家、工程院院士程泰宁先生以其一生的探索和实践,回答这个问题。
建筑,不仅是技术,也不仅是艺术。当中国不少大城市出现大型怪异建筑,百姓怒批,仍有不少城市模仿,这迫使着一直都注重学习的程泰宁先生不得不独立思考。
请看这段话:“现代建筑以其变幻不定的笔触记载了现代工业文明的辉煌,也记载了它的混乱、冲突和矛盾。二十世纪令人炫目的技术奇迹,不能掩盖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面对这种状况,有责任感的建筑师无不感到面临的巨大挑战。”这是程泰宁先生的话。他与他的团队接着写下:“我们绝不退缩,绝不随波逐流。我们愿与所有有志于斯的同行一起,在商品经济浪潮冲刷中,验证自己的主张,树立自己的品质,重铸中国建筑的新辉煌。”
文学艺术,何尝不是这样。文学只是艺术吗,只是技巧、手法、流派的不同吗?建筑将不同的审美、情感、价值观“建造”在世人眼睛可见的社会,文学则是作用于人的灵魂。
中国工程院要为院士们出“传记”,这是一项工程。程先生这部传记,起初是真心地请作家来采写的。院士以科学家笃实求真的眼光看,觉得自己不是作家笔下的那样。不止寻找和选择了一位作家。院士甚至惊讶地发现,原来文学界也与建筑界相似,似乎不是“技术不同”,而是精神与情感都经受着时代潮流的冲击。可是,中国工程院这项任务要完成呀,似乎是不得已,最终是由本单位(工程设计院)一位从未写过书的“非文学作者”完成的。作者是一位女士,名叫陈敬。
《程泰宁传》 陈敬 著
当一位友人把陈敬和她的一部手稿介绍给我时,期望我能对她有所帮助,我得知她已将此稿修改超过13稿,不禁刮目相看。到她最终完成时,她告诉我:“这是一本介乎他传与自传之间的传记。”我仔细读了,读到了传记作者和传主的灵魂的对话。这对话穿过传主——从童年目睹日军炸毁中国无数建筑直到当今——几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之旅和社会迁变。我感到我遇见一个既非他传也非自传的传记文学了。我应该说,此传记呈现出独特的阅读价值。程先生说,期望对搞建筑的青年有点启发。我以为是值得非建筑界读者阅读的,从中可以看到:一个被帝国主义轰炸得满目疮痍的民族,是如何走过了重新站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程。当然,也值得感兴趣的作家朋友读读。
我以为我读到了一位优秀的建筑家,并看到建筑凝聚着一个民族深厚而庄严的文化。我还读到了一位从未写过一本书的女青年奋力而为,真的写出了一部好传记。以上便是我为这部传记写一篇序的原因。
2024年5月15日
序《程泰宁传》
王宏甲
友人把陈敬和她的一部传记文学手稿介绍给我,传记写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先生。我与陈敬和程泰宁先生都素昧平生。友人期望我能对她有所帮助,并把一份打印稿递到我面前。我从首页顶端看到一个第13稿字样,便问:“改了13稿?”陈敬说:“不止,后来改的不标记了。”
我没见过哪个作者将一部书稿改了这么多次!我看了几页,对她说,你的文字是很好的,这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是你能够写好的根据。我还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去掉可以不写的,留下的就是好的。我不知我的泛泛之谈对她有什么用。后来我看到了她惊人的进步。我相信这是她在孜孜不倦地进行了那么认真的斟酌修改后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陈敬说:“这是一本介乎他传与自传之间的传记。”为什么?陈敬一遍遍的修改,基于她与程泰宁先生“六年数百小时的直面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了“口述史”的真,又有程先生对陈敬文稿提出的修正,还有陈敬所坚持的求实求是,这便是两个认真者的认知交织乃至融合于一书的传记。我感到我遇见一个既非他传也非自传的传记文学了,这是应该刮目相看的。
程泰宁主持设计的杭州铁路新客站获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展艺术创作成就奖
我是从这部传记中认识我读到的程泰宁。他生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的年月,未及记事就随父母逃难到四川,战乱中的童年使他“不知何处是故乡”,但颠沛中渐渐刻骨铭心的记忆却使他童心中有了祖国,一个破败的被日本飞机轰炸的祖国。传记里,他童年视角中的江村河流,被炸毁的房屋,亲人离聚,迁居又迁居……都有着仿佛能令人闻其声感其苍凉的真实。
新中国诞生了。他在全国扫盲和大办教育的背景里一路读书读到了大学,那是阳光灿烂的年华。结婚成家了。“长长的筒子楼,像一条空中胡同,串起每层十几户人家。”何曾想到,那就是孕育新一代优秀建筑师的摇篮。所有历史性的艰难和困苦,都在考验和锻炼同新中国一起成长的这一代青年。在“五七干校”成立之前,程泰宁们就到农村去了。无论身处的“局部”多么真实,日后都会在一遍遍的反思中经历再认识。城乡简陋破旧的房屋,总在激励一个孜孜于建筑专业的读书人。“高高的坡屋顶上面吊挂了一个15瓦灯泡”,光线很暗,程泰宁把桌子和椅子叠放上去,人再爬上去……这是什么,是努力靠近光明。
改革开放了,他感到西方现代建筑对我国传统建筑的冲击几乎是碾压似的。他紧迫地感到了需要向世界学习。然而几年后,他对建筑中出现越来越盛的“仿洋风”感到忧虑,进而在1986年的《建筑学报》上发表《立足此时 立足此地 立足自己》,强烈直言中国建筑师要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坐标,走自己的路”。
程泰宁主持设计的杭州西站云谷
这不是一般的认识。请读这段文字:“现代建筑以其变幻不定的笔触记载了现代工业文明的辉煌,也记载了它的混乱、冲突和矛盾。二十世纪令人炫目的技术奇迹,不能掩盖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面对这种状况,有责任感的建筑师无不感到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国建筑师所面临的局面就更为严峻。但我们绝不退缩,绝不随波逐流。我们愿与所有有志于斯的同行一起,在商品经济浪潮冲刷中,验证自己的主张,树立自己的品质,重铸中国建筑的新辉煌。”这段话是1994年的程泰宁和他的创作团队共同斟字酌句地写下的。
2005年他发表了《东西方文化比较与建筑创作》。这已超越建筑技艺,进入大文化思考。当城市出现大型怪异建筑,百姓怒批,这其实让我们有机会来认识,真正凝聚着中国文化的建筑,深蕴着对平凡事物的尊敬,洋溢着亲切的平民性格。2014年,程泰宁在第十届亚洲建筑国际交流会上做了《语言·意境·境界——东方智慧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的发言,他以“境界”为哲学基础,以“意境”为美学特征,以“语言”为媒介,简述一种融合古今中西的建筑理论体系。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位中国院士的境界和建树。
程泰宁主持设计的马里共和国会议大厦入选国际建协(UIA)《廿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选》
再说这部“介于他传与自传之间”的传记,它令我想起,1946年有人劝说爱因斯坦写回忆录,爱因斯坦几经考虑后在《自述》中写下了他曾经的忧虑:“现在67岁的人已完全不同于他50岁、30岁或者20岁的时候了。任何回忆都染上了当前的色彩,因而也带有不可靠的观点。”后来爱因斯坦同意写了,因他想明白了:“讲一讲自己努力和探索过的事情,在回顾中看起来是怎样的,那该是一件好事。”
爱因斯坦给出了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事实:即使是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写回忆录要达到同当年一样的绝对真实,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不是就有无法达到的“真实”呢?不是的。经过岁月淘洗,对往事的认识可能穿透时空获得更高的真实,即本质的真实。
不仅写作如此,阅读也如此。一部传记文学写的人物(包括纪实作品的人物),是某作者写的某人。那么看一切纪实作品,只能看到:作者是怎样看世界和所写的人物的。这就是纪实作品的人物特征,这个特征要求作家去开掘和创造出超越采写对象的社会意义、美学意义。这并不是降低传记或纪实文学的真实性,而是提出一个更高的命题:去追寻本质的真实。
我仔细读下来,感到陈敬所写的程泰宁先生,最精准的刻画也许莫过于她在《后记》中归纳的:“除了最先闪过的博学和睿智外,执着/超脱,强势/无奈,完美/妥协,激进/低调,喜新/守拙,大气/细节,自我/随和,荣耀/寂寞……一组组相互对立的词语,手拉着手向我示威。”这段描述是如此精彩而难得。不论先生对陈敬的文稿有怎样严格的要求,陈敬对自己独立观察和认识的坚持,是在的。这已不是一般地写出人物性格,而是挺进到人物的精神世界。
浙江美术馆手绘图
我看到陈敬描述的如彼矛盾又如此统一在程泰宁先生身上,这反映的并不只是个人的性格,而是所处的时代在一个读书人身上的反映。中国近代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我们怎样认识世界,怎样认识自己,是整个民族的难题。百年后,计算机在诸多领域取代齿轮。我曾写下:“当世界再一次变成需要重新认识的对象,人生也会成为一个陌生的难题。”我能理解,某种看似矛盾的认识竟能统一在一个读书人的头脑里,其实正是这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岁都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困惑,并去寻求真知的反映。这也使我想起我自己的一个人生体验:“我需要不断地同自己的自以为是和自以为不是作斗争。”
我敬仰中国文化很早就分出道与术。在这部传记里,我看到程泰宁如此划分:“科学为术、自然为道。语言为术、境界为道。技艺为术、人文为道。”我以为先生是深得中国文化精髓的。从前我听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现在更体会到,建筑是一个民族历史的和现代的审美、情感、价值观的综合表达,凝聚着一个民族深厚而庄严的文化。当今,是东西方文化在数百年相遇相撞中经历着重新认识的历史时期,中国在经历一次新的文化复兴。在建筑领域,程泰宁期望和同仁一道,用行动为世界建筑的健康发展提供中国思索,致力于让建筑走出“现代性困惑”与“理性的铁笼”,走向融境界、意境、语言为一体的“诗与远方”。
对程泰宁院士,对这本传记的创作探索,我以由衷的祝福写此序致敬!
2023年5月12日
作者:王宏甲 ;来源:宏甲文章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