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乔新生:煤炭成为众矢之的,石油瑟瑟发抖,出路何在?
点击:  作者:乔新生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1-11-18 07:53:22

 

1.webp (44).jpg

【大庆油田】

【提 要】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充分体现人类自觉。但是,如果不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没有依靠科技创新寻找新的能量,那么,人类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开发方面的所有努力,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021年11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英国的格拉斯哥落下帷幕。会议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决定将气候变化控制在1.5度。这次大会取得的最大成果是,减少对煤炭的使用。虽然在会议的最后关头,印度代表提出把逐步淘汰(phase out)改为逐步减少(phase down),但是,减少煤炭的使用,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仍然是一个痛苦的抉择。

中国是煤炭生产和使用大国,但是,中国依然在公约上签字。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希望通过积极的姿态,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是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模范生。尽管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没有作出具体的承诺,但是,相信他们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表明自己是一个讲信用的国家。

减少煤炭的使用,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化石能源成为众矢之的。越来越多的国家认为开采煤炭会造成环境污染,增加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因此,不远的将来,人们是否会把焦点集中在石油天然气上面,通过减少石油开采和使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这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在这个蔚蓝色星球上,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十分有限。城市化使得人们把各种生产要素集中在一起,产生污染,释放二氧化碳。可以这样说,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是人类的自觉行动。但是,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努力,有可能会变成一场闹剧。

人类可以减少使用煤炭等化石能源,但是,人类在使用其他能源的过程中,同样会造成污染。譬如,修建水利设施,需要大量钢筋水泥,而钢筋混凝土生产同样会污染环境。制造光伏发电设备,需要开采大量二氧化硅。这样做同样会造成大量环境污染。不管人类采用何种能源方式,按照能量守恒定律,都会给地球带来变化。也就是说,人类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使用,但是,在新能源使用的过程中,仍然会产生大量环境污染问题。人类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之后,可能会向空气中释放其他的污染物,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能量守恒的基本定律。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在控制气候变暖问题上,有可能会按下葫芦浮起瓢。

我们不是悲观主义者,而是乐观主义者。相信地球在自转和公转过程中,会周期性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地球是人类的摇篮。在这个摇篮中,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如果不自量力,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并且通过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目的,那么,最终必然会导致南北差距越来越大,贫富导致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问题,本来是一个自然问题。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增加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但是,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在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问题上,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发展中国家正努力渡过难关。在这种情况下,任何限制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国际社会之所以确定“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目的就是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必要的发展空间。

减少煤炭的使用,直接影响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国已经向国际社会庄重承诺,不会在海外建设煤炭发电厂。这对许多缺乏水电资源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困难。中国是一个煤炭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煤炭发电大国。中国在煤炭科学使用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依靠科技创新,将煤炭清洁使用变成一个重要产业,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向前发展。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煤炭开采成本越来越高,煤炭清洁使用所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因此,减少煤炭开采使用,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中国已经意识到,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既要充分利用地球上的资源,同时也要利用其他星球上的资源。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在遥远的月球,拥有大量的能源,如果中国核聚变装置实验成功,开采月球的资源,可以建设核聚变发电站。

科学没有止境。如果科学技术发展被政治绑架,或者科学技术发展误入歧途,成为少数国家的政治工具,那么,科学技术就会成为政治工具,损害一些国家的利益

中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发展。近些年来,中国在非洲国家、在南太平洋国家开展一系列经济援助活动。经济援助目的是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愿意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一方面敦促发达国家履行自己的责任,兑现作出的承诺;另一方面,通过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困难。

首先,中国将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当前中国主要依靠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解决我国传统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中所占的比重,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但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光伏发电还是风能发电,在设备制造方面,仍然会出现大量的污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发电设备出口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能发电设备出口国,但是,在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设备制造过程中,同样会出现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中国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过程中,必须一方面依靠科技创新,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应当寻求突破之道,解决能源产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前期污染和后期污染问题。

所谓前期污染,就是在设备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所谓后期污染,就是在设备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污染。譬如,在光伏发电设备制造过程中,如果没有使用新材料,就会产生污染问题。在光伏发电过程中如果无法解决电能储备问题,就会出现大量浪费现象。在核废料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更严重的污染。所以,中国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既要看到新能源产业发展所孕育的巨大商机,同时也要未雨绸缪,解决设备污染问题。如果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电池回收以及设备更新中收取必要的费用,鼓励企业减少污染,那么,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就会真正进入绿色发展快车道。

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通过修改和完善我国税收法律制度体系,依靠征税解决清洁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但必须指出的是,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以税收作为调节手段,有可能会扭曲新能源产业。当务之急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依靠科技创新,彻底解决设备制造和废料处理中产生的污染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污染,而不是通过税收对污染产生的社会成本进行再分配。

其次,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坦率地说,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许多技术都来自于发达国家,中国只不过是利用自己庞大的市场规模,发展新能源产业而已。

中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原创性的新技术。虽然中国申请了许多专利,但是,这些专利都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基础之上形成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一旦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釜底抽薪,中国能源产业将会面临巨大的困难。中国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另辟蹊径,发展中国的新能源产业。

笔者认为,在地球的深处,蕴藏着大量的热量,将这些能源开采出来,可以直接用于生产,也可以直接用于人们的生活开采地热资源,应当成为未来中国乃至世界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地热资源的开采,需要先进的技术。一些国家对地热资源的利用,只不过是把地震所造成的裂痕释放出来的热量加以使用,并不是真正使用地壳深处的地热资源。如果利用现代技术,开采地球深处的地热资源,那么,人类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热量。这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建议,中国政府应当认真研究地热资源开采利用问题。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大面积勘探,并且采用先进的设备,将地球深处的热量开采出来,用于生产和生活。如果中国能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走到世界的前列,那么,地球这个充满巨大能量的星球,将会给人类带来源源不断的能源。如果只是在地球表面气候变化和光合作用上面做文章,而没有意识到在地球深处已经为人类储存了大量的能量,那么,在新能源发展的过程中,就会舍本求末,人类关于控制气候变化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乔新生”,修订发布)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