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外籍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获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之"生命科学奖"。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最近,施一公院士对于中国大学的教育培养体系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他认为,当前中国潜伏的最大危险,就是大学人才培养思路与体系出了问题。四外弥漫的精英主义,将给中国酿成大祸。施一公这里所说的精英主义,到底是什么概念,他好像没有进一步给出界定,所以我也不是太清楚。但是他提到的一些情况,我以前也说过,那就是最顶尖的学生不愿意去做很艰苦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那些学生都一门心思要学管理、学金融。道理很简单,在他们看来,那在将来就业时会是一个挣大钱的领域。严格说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内各个专业的设置都与工业化的工程应用有关,而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就显得相当薄弱。这是那个时代所造成的,现在看来,也没有什么过多可指责之处。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国家的科技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不能只停留在工程应用的范围之内。无论是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还是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最终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个问题,在七十年代,当时周总理还在世,就已经看到这个问题了。只是当时虽然看到了问题,但是当时国家还没有更多的余力投入更为广泛的基础理论研究。不过,当时已经看到,将来是一定要发展基础理论研究的。这个方向是一定要坚持下去的。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的财政还很薄弱,虽然已经看到了基础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但还是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财力来支持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过,有的高校已经开始对科学前沿的一些课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索。这毕竟是一个良好的趋势。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因素渗透到高校之后,一种普遍的急功近利对高校的基础理论研究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先是要教师都要争取发论文,而且要发在顶级的刊物上。然后就是在职称评定上,除了论文的数量与级别之外,还要考察教师手里有没有课题,有多少课题经费。再后来,又加上,评定副高职以上的职称,都要有至少三个月或者以上的出国留学经历。这么多枷板套在教师的头上,哪个教师还会有精力,有动力去开展基础理论的研究?教师们想要得到更多的收入,一定要争取获得高级职称。而教师的全部工作几乎都在围绕如何得到高级职称而进行,再想做沉下心来的基础理论研究,还能有多少可能性?国家现在的基础理论研究,很大一部分是在类似于中国科学院这类专门的研究机构那里。但中科院的基础理论研究,也需要高校向中科院输送一定数量的人才的。中科院自己也可以培养研究人员,但那点数量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全国的高校本来应该成为向中科院这类研究机构提供更多优质研究人才的基地。现在看来,中国高校能向中科院这种研究机构提供人才的数量也是有限的,未必能满足中科院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需求。现在的高校在办学上都有不小的自主权。这个自主权到底要怎么用,这还真是一个大问题。每年高校招生,凡是有点实力的,都拼命在抢优质生源。可是抢来的优质生源都送到什么专业去了?一般说来,都会送到金融专业或者管理专业去。因为这类专业据说在学生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所谓好工作就是既不累又多拿钱。至少在我看来,做基础科研要比做金融劳累得多,而拿钱又会少得多。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国家对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问题似乎应该有所调整。完全由着高校自己的性子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不考虑国家的发展需要,完全不考虑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景,那一定就是有问题的。八十年代初的一段时间,那时高校最好的专业是物理学。最好的学生都愿意去学物理。后来,随着市场经济因素的深入,金融与管理在高校中的地位就取代了物理学的地位。当然,计算机专业也非常火,但也只是风光一阵子,最终也敌不过金融与管理。计算机专业的确很有用,也有很好的前景,但计算机专业毕竟不是基础理论的研究。计算机基础理论的研究一个是在物理学,另一个是在数学。而这两个最需要基础理论研究的专业,恰恰都不是当下里最优秀的学生所待见的。施一公的呼吁和呐喊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我们看不到我们未来的危机之所在,那对我们国家的发展确实是很不确定的,或者是有着很大风险的。国家在这个方面必须痛下决心,早下决心,必须尽快改变现在高校中对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忽视。当然,这也涉及到对基础理论研究人员的待遇问题。待遇太低,确实难以吸引人才。在这个问题上,国家必须做出决断,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不能让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技人员还要自己找饭吃,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是对基础理论研究的极大伤害。同时高校中对于教师工作的量化考核也必须有所调整。至少对于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教师或者研究人员来说,现行的几乎把人逼疯的考核方式是不可行的。从事基础理论研究,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研究环境和氛围,不可能用鞭打快牛的方式来督促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在这个问题上,任何急功近利都会导致对基础理论研究的干扰。在当前,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是基础理论研究最需要迫切获得突破的领域。而要能得到突破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而全面的认识。这个事情不能再拖下去了。无论是现在实施的“十四五”规划,还是五年后的“十五五”规划,高校中的基础理论研究必须要有一个更大幅度的发展。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