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多名学者和机构集体批知网:垄断的知网 形式主义的查重 学术机构的不作为
点击:  作者:孙建波    来源:经济学家圈  发布时间:2019-02-27 09:36:12

 

     孙建波:垄断的知网 形式主义的查重

作者|孙建波(中阅资本首席经济学家)

论文,这是一种公共资源,这个公共资源库,应该是国家的学术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各类应用的开发,可以市场化。知网利用国家政策便利实现了论文资源的垄断,在此基础上做着论文查重服务的垄断生意。

当一个社会最重要的公共知识资源被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垄断,同时在政策的支持下,继续提供政策要求的垄断服务论文查重,这便是政策出了问题了。论文资源,一种最重要的社会公共资源,商业化的边界在哪里?如何反垄断?毫无疑问,都迫在眉睫了。

知网,在论文检索领域的垄断,就像微软在电脑操作系统上的垄断一样,是消费者无法抗拒的。据某大学表示:维普和万方的数据库价格都只是知网的零头,学校购买十年维普数据库使用权的费用还没有知网一年的高。

但即便是微软,也不是可以任意定价的。不仅不可以任意定价,其垄断行为还要受到各种反垄断处罚。但知网,却是肆无忌惮地垄断。

知网有多牛呢?有人说,现在知网的市场行为,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你不服气,我就搞你。一位学校图书馆领导曾对媒体表示,知网每年都在以超过10%的涨幅向学校报价,且所报价格均是死数,没有一点谈判的余地。

还有一个传闻:2016年武汉大学表示知网价格太高没法接受,而知网市场人员反馈就是,如果到期不按这个价格续约,立即断开数据库链接。果不其然,还没到期,图书馆就发现知网账号失效了。最终10天后武汉大学做出让步,知网恢复了其论文查询。

根据一位接触过北京大学的媒体人士表示,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平等的商业谈判,知网市场部纯粹就是一个通知的架势,并且对于大规模提高的年度价格没有任何说法和讨论余地。

那么,知网是靠什么起家的呢?无疑是官方支持的便利。1999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被作为国家标准,由新闻出版总署正式下发执行,这为知网后来垄断几乎全部学术论文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此,想让图书馆论文检索系统联网,就要遵循这个规范。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各大高校纷纷加入,第一时间彻底将学术论文的资源拱手相让。于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彻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术论文的资源垄断集合体。

官方不仅给了其行业标准,给了垄断资源,还给了市场。2011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对本科毕业论文也要进行检测;2012年教育部颁布《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2014年又颁布《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三个政策文件,让中国知网彻底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应用,也开始与每名大学生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知网的查重服务,到底又是一个怎样的货色呢?

用一位长江学者的话说:论文中引用一些领导的政策原文,竟然也查重不通过,只好删去。可见,这个查重,已经落入形式主义的尴尬境地了。特别是一些文献综述性的文章,查重结果的标准就很难定。

知网这样大赚一笔,大卖论文检索服务。我们看到,俄罗斯的论文检索,却是免费的。不仅有自然科学文献,还有人文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文献。论文,这是一种公共资源,一定要作为公共资源库来建设。这个公共资源库,应该是国家学术基础设施。在这一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各类应用的开发,可以市场化。

光明网:知网不断涨价,源自学术机构不作为

【阅读提示】知网连年涨价、涉嫌垄断 学术与商业该如何平衡?

光明网评论员:今天(218日)有媒体报道说,学术文章的集纳和整合网站——知网因连年涨价且涉嫌垄断的行为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据介绍,知网始建于1999年,目前已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是人们使用频次最高的检索和下载学术资源的网站。

正是依仗这个地位,知网确定了自己的收费标准及其方式。几天前,江苏省苏州市姑苏法院判处了一起案件,判决知网设置的最低充值额限制规定于法无据,是无效的。判决显示,20185月,苏州大学一学生在知网下载一篇价格为7元的文献,但购买程序中的多种充值方式都设置了最低充值金额(50元),购买单篇文章后余额却不便退还,只能继续购买或付手续费才能退款。这就相当于变相强迫消费者继续购买其他文章。姑苏法院最终认定,知网设置的最低充值规定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应认定为无效。

上述报道还称,中国各高校图书馆基本都是知网的客户,因此,知网在学术资源市场上的占有率排位居首。凭借此,知网一直保持着60%左右的毛利率,并且据此而连年涨价,以致近年来已发生数起中国高校因不满其不断涨价行为而暂停续订知网资源的事件,据说停止续订的用户中不乏北京大学等学术产品生产大家。

对此,有媒体发问,究竟是谁给了知网不断上涨价格而不惧订户退订和暂停续订的底气?毫无疑问,由上述知网在学术资源市场上的占有率来看,其不断上涨资源价格的底气正是来自于其市场垄断地位。那么,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知网的市场垄断地位呢?这个答案,恐怕就要在对知网不断上涨价格不满的学术产品生产机构的身上找了。

学术资源的分享和共享,是现代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起码机制之一。在现代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术产品生产的基本架构和整合机制早已建设完成,并且根据现实变化而不断调整和跟进。在这些地方,同一区域内具备相应条件的高校间,学生选课、图书借阅、学术活动早已打破了校际限制,并且已经制度化。同样,学术产品及其资源的分享和共享,则早已成为所有学术研究及其产品生产机构的共同目标以及实际作为。在这样的机制下,由一家学术资源整合单位垄断学术产品资源市场,进而依据这个市场垄断地位随意定价、涨价的行为实可谓天方夜谭。

从这个角度看,在学术研究及其产品生产单位在知识产品和资源的分享、共享和整合无所作为的情况下,知网整合学术资源的行为实际上是迎合了市场之需,对学术发展和学术产品繁荣也可谓善莫大焉。因此,致知网不仅垄断而且垄断地位益隆者,非知网一己之力所能为,而是众多学术研究及其产品生产机构集体不作为所致。显然,如果各高校间,尤其是如北京大学等学术产品生产大家联起手来,在整合各自资源的基础上,将学术产品及其相关资源互通共享,则将很快出现学术资源市场竞争的新态势,将学术产品的垄断价格向市场均衡价格迫近。

做到这一点,依现有条件已并非难事。实际上,在学术研究及其产品生产方面,一些基础性的架构早应着手。比如,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各高校间的网络互通早已实现。任何一个高校学生、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只要拥有本校的网络用户名及其登录权限,就可以在其他任一高校校区网络免费自动接入。中国高校的学术资源分享和共享,不妨由此做起。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毛利率高达58.83%、大学不堪重负……“知网垄断三问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静2月初,翟天临一句知网是什么,成为了2019年开年学术不端第一炮。彼时,谁也不曾料到这场风波会殃及到中国知网(下称知网),这家中国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但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酵,有关知网是什么?知网凭什么这么牛的追问,开始在舆论场中形成热议。

在这些争议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点无疑是,根据其母公司同方股份公布的2018年半年度财报显示,知网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收入5.02亿元,毛利率高达58.8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6057万元。

随后,有媒体曝出,知网利用国内中文学术文章检索服务市场的支配地位,借助行政力量支持,使其成为国内唯一经国家批准正式出版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电子期刊。

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导致几乎没有高校和研究人员能够绕开知网,这自然也给了它能够连年涨价的资本。

面对涨价,目前已有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公开表示不堪重负,只能选择停用。但更多的高校不得不选择忍耐。

那么,知网是否涉及垄断?是否利用垄断地位操作市场?对个人收费模式又是否合理?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崔国斌说:从目前市场状况来看,认定特定数据库公司有垄断地位是极有可能。不过,它是否滥用垄断地位?确认起来非常难,需要深入调查分析之后才能得出。仅仅依据公司毛利润率,或者部分高校对许可费价格的质疑,并不能确认认定滥用行为的存在。

崔国斌表示,60%左右的利润率,在高新技术领域,并不罕见。

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张鹏认为,知网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地位。

他说:知网的定位是国家知识基础数据库,也就是说,它要承担将全国所有文献资论数据化的重任。从这个角度看,面对数量庞大的作者、杂志社、出版社,由知网同它们一一谈判,授权收录,可能会造成磋商成本巨大,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要实现全国出版物数据化整合,赋予它一定的垄断地位,以行政命令方式实现收录各种出版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张鹏同时强调,对于知网的垄断性市场地位,国家应当给予有力的干预和调节,知网本身也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在这场争议中,有网友指出,知网拿着作者原创文章,收费下载,却一分稿费不给原作者或只支付很少一部分稿酬,是否合理?

昆明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黎尔平认为,知网不付给作者稿费,是因为作者稿费已经通过文章所在刊物支付了,作者版权已经由刊物处理,故知网与原作者不存在稿费问题。

而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倪静则认为,数据库收录的文章,对于直接从原作者收录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知网仅支付几十元的现金稿酬,数据库却根据其下载量和阅读量向高校用户或个人收取费用,赚取巨大利润,文章作者却不能从这些下载量的收入中拿到分毫,这种行为其实是损害了文章作者的权利。

在个人用户看来,知网的收费模式同样存在巨大争议。20185月苏州大学法学院小刘在知网下载一篇名为《中药》的文献时,网页提示需要付费7元,当他点击购买按钮后,充值页面却要求最低充值50元。且余额不做退还。

小刘怒而将其告上法庭。后经,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法院裁定,知网规定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限制了消费者的权利,是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应认定无效。

在张鹏看来,知网是一个国家扶持的全国性、综合性学术数据库的特殊垄断地位。如果是一般的商家,要求最低限额且不退余额,只要事先声明,消费者知晓并接受,应当算作是有效的。但如果商家是垄断性的、公众性的大企业,如此操作,即便消费者提前知晓同意,约定也是无效的。

原因在于,垄断性企业,缺少市场可选择性,这些企业单方面提出的销售条件,消费者没有可替代产品,只能接受条款,未必是其真实意思的表现。张鹏说。

知网毛利率 60% 背后:同行吃惊 高校叫苦

每日经济新闻

近日," 演员翟天临不知知网 " 事件愈演愈烈。作为该事件的最大 " 配角 "" 知网到底是什么?" 掀起了一轮热议,而知网拥有 60% 的毛利率也被众人所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过多方采访,发现知网拥有 60% 毛利率的背后,其凭借庞大的用户资源获得强势议价能力,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价格涨幅,这也令不少高校有些无奈。

每年都在涨价

" 我们采购知网数据库已经有 20 年左右的时间。" 某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与编目部王老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知网每年的价格都会涨," 不过现在还没开学,以前的数据我不好查,今年我们的采购价已经达到了 63 万元 "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该高校所在省市的政府采购网上查阅了相应的招标结果公示,根据双方合同,知网运营主体同方知网为该高校提供 CNKI 系列数据库,内容包括安装期刊、博士论文、硕士论文、报纸、会议论文等库所购买专辑的镜像数据,总库并发数为 240,服务期限为 2019 年全年,最终合同金额为 62.95 万元。

据王老师介绍,知网的采购很复杂,有多种采购方案,会根据购买的并发用户数(取决于该院校学生同时在线下载论文人数的需求量)、所选学科范围、地域差异和院校级别差异而做出不用组合的定价。但是在选取相同服务的情况下,以该高校为例,每年有 8% 的涨幅。

若将我国三大文献数据库平台——知网、维普、万方的定价模式作比较,王老师表示,其差异在于万方和维普每年的价格是固定的,而知网会在第一年的基数上每年有一个固定涨幅。

" 虽然数据库有涨幅并不罕见,外文数据库几乎都有,但知网算是中文数据库中为数不多(每年涨价)的,而且去年知网还将独家资源期刊从 CNKI 系列数据库挖出来形成新的增值服务。" 王老师说。

知网凭什么年年喊涨?现实是高校图书馆离不开知网,知网用户群体和使用量也确实庞大,这便让其有了与外文数据库一样的底气。

王老师表示,高校在这一市场上处于弱势,因为离开了这个库很多科研项目就无法进行,一旦学校宣布停用,根本无法顶住学生需要大量使用文献数据库的压力。

王老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虽然包库购买下来需要几十万,但是以全年统计的阅读量来做一个简单的除法,单篇的点击量或者下载量平均只摊到几分钱。" 单篇的成本确实是很低,所以也反过来说明学生的使用量很大,学校无法拿师生的需求去做博弈,所以不得不有这个支出。"

当然,也曾有北京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在 2016 年做出过停用知网的举动,只可惜结局都是以恢复使用而告终。在王老师看来,单个院校停用对知网来说并不是太受影响。

60% 毛利率让同行吃惊

在高校有限的预算中,不少学校对涨价颇有意见。王老师表示,一旦知网的报价超出了学校的预算,学校的应对只能有两种方式,第一是通过压缩选项精简到保留必读门类节省开支,第二是转而选择高校间的论文共享平台,因而无法做到即时性,用户体验差。

从高校的角度而言,知网的确是目前期刊内容覆盖最为全面的平台。据公告数据,知网签下期刊 8000 余种,独家和唯一授权期刊达到 2300 余种,实现核心期刊独家占有率 90% 以上,比起其他数据平台几百种期刊的数据量,知网在资源上具有绝对的优势。

王仲(化名)在文献数据库行业的销售岗已工作多年,他表示:" 其实在翟天临事件出来之前我们都不知道知网有 60% 的毛利率,当时我们也挺吃惊的,但我个人觉得存在即合理,每个公司的运营成本都有所不同,我公司的利润比例没有这么高。"

王老师表示,仅仅从高校端的采购额来看,同样的包库内容,知网几乎要比维普和万方高一倍。" 经费不是很充裕的高校不会全部买下三家数据库的,从性价比上说没有可比性,因为虽然三家数据库会存在 50% 的重复率但各有各的独家资源。"

目前,国内主要的学术类期刊数据库除了有知网、维普、万方外,还有龙源期刊网、超星、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等。据了解,数据库平台已发展了多种盈利途径。

" 广告一般占数据库厂商收入很小的一部分,盈利的途径主要来自于数据库购买使用权和查重系统收入。" 王仲向记者表示。以知网为例,记者在知网论文查重检测系统官网上看到,官方定价为 35 / ( 期刊 ) 188 / 篇(专、本科)、345 / ( 硕博 )

传统数据库或面临发展瓶颈

以王老师所在高校图书馆为例,目前数据库(数字资源)购置费占到图书资源支出的六成以上,其中外文数据库的采购费用是中文数据库的两倍左右。王老师认为这是 " 非常健康的图书资源比例 "

随着各大高校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投入比重越来越大,文献管理向数字化转型趋势不容忽视,各大文献数据库都在暗自布局。" 若按照市场化运行发展,如此涨价的趋势会依旧存在,因为是相互妥协的一个结果。" 在王仲看来,不仅如此,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传统文献数据库厂商正在面临高校市场饱和的难题。

在用户增量趋缓的情况下,文献数据库厂商目前最迫切的问题似乎不是化解 " 价格垄断 " 的口诛笔伐,而是思考如何应对庞大的存量市场。开发新的个性化资源库及提供可辅助高校图书馆功能化转型的产品成为了一些厂商的重中之重。

" 文献数据库厂商的转型思路同样需要紧跟国家政策,比如在全国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数据库平台也在考虑为图书馆已有的海量数据提供准确精细的处理,进一步加大图书馆信息资源分析研发投入。" 王仲表示。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