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答魔科研(ID:damor666)
前段时间袁隆平被骂了,太多人说他“晚节不保”。
而晚节不保的几个例子,在了解后只觉得荒诞。
第一,他买了两部华为手机。——“你是一个科学家,你怎么能那么有钱一下买两部P20?!”
第二,他摸了一下豪车。在某车展上,他只是摸了一下豪车——“你一个科学家,怎么能买豪车?连摸都不该摸好吗?!摸了不就是想买?”
可是,骑了一辈子自行车的他,也只是近些年才换了一辆十几万的代步车而已。
第三,他怎么能有豪宅?这个更加严重。——“你不应该是勤俭朴素的科学家吗?不该是住在破旧肮脏凌乱的农村吗?怎么能有豪宅?”
当然了,他确实有豪宅,然而是国家奖励的。这个所谓的豪宅被他改成了科研室,去年轰动世界的海水种植耐盐碱水稻就是从这里研究出来的。
从他进入大家的视线内,个人形象就没有“光鲜亮丽”过。整个人黑瘦黑瘦,满脸的褶子,连双手都是粗糙不堪。
超市几十块钱的衣服,他能买一打换着穿,破了就自己补一补,上百的衣服于他就是奢侈品,头发长了都不去理发店,直接让工作人员帮着理一理。
他甚至有个绰号叫“刚果布”,有人觉得这有失“大家气象”,但他却说,这就是他,一个中国农民的底色。
之前在一个采访里,袁隆平在聊到衣服时说:
是的,他对待金钱服饰这些身外之物就是这样的态度。
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让中国的13亿人口终于吃上了饱饭,更是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尊重。现在他都88岁了,身体不好的时候,都是要坐在轮椅上被推着的。大家都在劝他休息,可他还是在坚持下田。在炎热的夏天,还要带着防中暑的药下田。
可是一群靠着他的研究成果才能吃饱了的人,却体会不到他多么伟大,对一个几乎用一生来为人类做贡献的近90岁的老人口出恶语。
而除了“杂交水稻之父”这一头衔,他还获得了什么?
他三次落选中国科学院,1995年才评上工程院院士;
1981年,他获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时,国家奖励给他10万奖金,20多人分,他到手5000元;
1987年,他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年度科学奖,奖金1.5万美元,悉数捐赠;
2014年再获国家科技奖,拿到100万元奖金,团队50号人平分,每人也不过2万元;
黑子们骂得最狠的隆平高科股票,袁隆平并没有参与经营,700万股不能抛售,所以无法变现,他反而主动申请每个月只领6000块的工资。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他拿到100万美元奖金,不用想也知道,他会用到哪里。
袁隆平最大的错误,或许就是让那些键盘侠吃得太饱了吧?
看眼下的社会,科研人员因消费被辱骂,明星却被捧上神坛,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
许多人为了科研放弃了其他高薪的工作机会,牺牲了生活,何以一腔热血献身科研,却陷入了“搞科研的就该清贫”的歧视之中?
本身做科研就收入不高。根据nature的调查,全球科研人员的薪资现状是这样的:
中国近年来虽然在科研上的投入越来越大,但相比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可想而知中国科研人员的清贫程度。
本就清贫,但活该清贫吗??
你会发现,在很多人心中,某些职业,就该清贫一辈子。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就该无欲无求,无私奉献。
想想之前从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离职的张小平,“火箭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岗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待遇是12万一年。跳槽去了一家民营企业,年薪才涨了数倍,直达百万。
周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发明一等奖获得者,国家人事部等部位记一等功,先后获得国家、部、省科技奖励30余项。累计创经济效益超过400亿。而他一年的工资加津贴在扣除一系列费用后,月收入在9100元左右。
还有研究高铁的王梦恕。作为副总工程师,他的月薪大概是2万元。此外他兼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建了一个实验室,该校每月给他发放5000元的补贴。而他曾对记者说:“我在整个院士里面,收入算是高的。”
那时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农业领域的一位院士,妻子早已去世,孩子又常年看病,家里十分寒酸。有记者想报道一下他的生活,争取为他寻找到援助,却被这位院士拒绝了。原因很扎心:他害怕年轻人看了他的生活觉得“院士都这么穷困”,以后更不愿意学习农业了。
王梦恕也说,会有人来找他,邀请他去做项目顾问什么的,会给高昂的“顾问费”,可是他拒绝了。因为他害怕,害怕会因为这些,让院士群体的形象受到影响,因为社会上本身对院士的认识,误解就多于理解。
想想真的很扎心。
纵观被人熟知、赞颂的那些科学家们,你会发现,无一例外,都是清贫的、伟大无私的。燃烧自己,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
大家都在刻意地强调这些,为什么?
一方面是他们真的很“穷”,另一方面,网友们也不允许他们有钱。
在大家心中,科学家有钱了,穿好衣服了,买豪车、住豪宅了,那必定是背地里做了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钱财必定是通过不干不净手段得来的。
管你是不是让十几亿人吃上饭,管你是不是造出了高铁、方便了人们生活,管你是不是救了很多人,管你是不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你所有的贡献、努力和成就,都将化为泡影。
可是呢,就在一些人各种揣测、诋毁、道德绑架这些科学家时,他们在做的是默默地咽下苦闷,继续自己的研究。
即使身体条件已经无法支撑,却还在牵挂着工作。即使面对着过不下去的生活,他们在意的还是未来科研上会后继无人。
林俊德院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争分夺秒整理科研资料
科学家也是人,只是职业不同而已。 和大家一样,他们也在凭借自己的努力赚钱,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 况且,这些为人类做贡献的科学家,他们比任何人都配“有钱”。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