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的南街村、刘庄村、河北的周家庄乡、江苏的华西村、北京的韩村河、山西的大寨和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的实践证明“只有走人民公社的集体化道路农民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崖口村位于广东省中山市东南部,这个海边村庄声名远播,是因为村里至今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独树一帜地生活在珠三角繁喧的市场经济里。是珠江口伶仃洋边一个村庄。崖口村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还有着美丽的海景田园风光。崖口村的地理位置在珠江口西部地区,交通发达,讯息灵通,南邻珠海市,东临伶仃洋,隔海相望是深圳、香港。这里背山面海,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年降雨量有二仟至三仟毫米,能耕能种能养,是个得天独厚的渔米之乡。
崖口村是中山市南朗镇管辖的一个行政村,有八个村民小组。东堡、西堡、平山、中堡和向西共五个小组主姓谭,杨家小组主姓杨,陆家小组主姓陆,化美小组主姓肖。谭、杨、陆、肖为崖口村原有四大姓氏,解放后接收一部分外来户,现在全村共有五十三个姓氏。
崖口村有近七佰年历史,崖口人先祖在南宋时期迁徙来这个地方定居,依山傍水开拓土地,世代以农耕为主。崖口村在解放前经济就很发达,是五桂山游击队的后勤基地,是革命老区。解放后,各级领导对这个村庄很重视,六、七十年代是广东省军区、佛山军分区、中山县武装部的民兵点。三级部队领导长期进驻,培训民兵,加强海边防建设,苦心经营十多年,为村庄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政治基础。
全村原有土地四十多平方公里,约六万市亩,除了山林果木、宅基地和道路、河涌外,可耕可种土地有四万多亩,全村主要经营农业种养,有三仟亩水稻耕地,全部机械化生产;有三仟多亩淡水养殖鱼塘;其余大部分为利用围垦土地开发的咸淡水养殖场,根据珠江口水文、生态条件,养殖虾、蟹等高档水产品。
村景
崖口村在一九四九年解放,一九五二年进行土地改革,一九五四年进行互助合作成立高级社,其后经历了人民公社、大小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在历史上各个时期,上级党委都很关心、支持村庄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一九七八年三中全会后,崖口村没有大包干到户。崖口村临近港澳,村中很多人有港、澳关系。在开放改革初期,很多人去了香港、澳门做工,有部分去做生意、开工厂。强者离开村庄,独自创业,留在村庄的大部分人,都是弱势群体。这些没有优裕社会关系的农民,他们家底薄、学历低,又无技术,长期跟共产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已习惯了集体的的生产、生存、生活模式,地方的党组织,不忍心把所有的责任田、各项任务强制分给他们,丢下他们不管。在这种情况下,村党支部当时(一九七九年)提出了全方位开放,实行一村两制,让村民自由选择,可以走市场经济道路(实际是让他们走资本主义道路),也可以留下来,继续走共同富裕道路。就是这样,他们把留下在村庄中的弱势农民组织起来,继续搞集体生产,采取的办法是保护弱者,按劳分配。
他们继续坚持走集体化道路,得到了各级党委的支持。当时,中山县委谢明仁书记说:中山不搞一刀切,村民喜欢这种办法,随其选择。南朗镇党委书记欧庆甫也表示支持崖口村这种模式。党支部带领这些留下村中的农民,延续这种体制到现在。
为维系集体经济发展,同时在国家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利用村集体经济留下的先发规模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为村集体赚取财富,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用毛主席指示的“农民离土不离乡”的人民公社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村办集体工业,用工业收入补贴农业收入,用村办工业积累的财富来进行农田水利和村道路建设,平整土地,引进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减轻从事农业的农民的劳动强度。在用村办工业积累的财富完善村各种农业基础设施,从植保、品种、耕作方法等各个方面,对农业实行工业化的管理模式,让村民以集体经济共同体的形式整体参与大环境市场经济竞争,实现了村民共富,在国内实现全面包产到户分田单干的四十多年里,坚持毛主席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农业与工业并重发展,用村工业积累的财富反哺村农业的发展,不丢失农村发展农业这个根本。
村景
一、崖口村没有出现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问题。村庄中土地、资源、资产掌握在集体中,不会给村中所谓能人、强者掠取、占有,形成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现象。把留下在村中的农民组织起来继续走集体道路,用共同劳动、按劳取酬的办法,安置弱势农民就业,使农民能通过劳动致富,却也没有伤害强者的利益。
二、解决了传统农业的出路问题。把过去的原始耕作,逐步过渡到全农业机械耕作,从分散经营过渡到集约经营,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完善了水利、农网道路、围堤、水闸的建设,因地制宜调整植保,实行科学种田,最大程度地避免自然威胁,做到旱涝保收。
三、积累了很丰厚的财富和资源。三十年来,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购置农业机械,整治村容村貌。还开垦了三万多亩土地,平均每年增加一仟多亩土地。
四、保护生存环境。村庄成立一支近四十人的清洁队伍,保持村容整洁。对工业发展有所选择,没有污染工业。
村子的天空
五、实行代表议会制。根据每个村民小组人口,按比例选出村民代表,议政参政,重大决策交由代表文字审议。管理民主,财务、分配透明运作,使村民福利共享,得到制度保障。
六、劳有所得:种田挣工分,一天挣172元——崖口村共有3000亩农田,户籍人口3310人。多年以来,崖口村的水稻种植以满足自身粮食需求为主要目的,保证崖口村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有饭吃。村民可选择在村里种田挣工分,开工一天平均可挣172元。以2013年东二队的工分为例,最高工分的可达9762分,低的也有5000多分,按照东二队的分配明细,分值为每10分20 .6元,村民这一年的最高工分收入约是20000元。村支书谭伟钦解释,村民一年工作时间约100天,平均每天就是172元。其余200多天,村民也可选择到外出打工或自主安排副业。部分村民就到崖口海鲜街去做侍应,每月收入可增加1000多元。
七、学有所教:读幼儿园三年补贴2700元——教育方面,村集体投入30多万元,按市一级幼儿园的标准配备村幼儿园。镇、村两级为村民子女入读幼儿园提供教育补贴,共计2700元/人/三年,成绩优秀的学生还能得到村集体发放的奖学金,升高中和大学都有相应的补助。
八、病有所医:集体年投400万包村民社保——崖口村实行社保全覆盖政策,由村集体每年投入400多万元,统一为有股份的村民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其中,社保按照全市统一标准购买,社保198元/月/人,医保36元/月/人,全额由村集体支付,村民无需缴费即可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
对于没有股份或在外工作的村民,村集体按照67.5元/月/人的标准补给村民;住院医疗费用按照市医疗保险统一标准报销,门诊部分则按照500元/年的额度报销,超过500元的部分才需自付。
九、老有所养:老少可免费领取口粮——崖口村村民到达退休年龄可领取每人每月600元-1100元不等的养老金。同时把集体耕种的粮食拿出来按月发放口粮,其中向16岁以下及60岁以上的男性和55岁以上的女性村民免费发放口粮。17岁至59岁的村民交付64元可购得100斤稻米,仅为市面价格的1/3左右。村里孤寡老人统一安排到南朗养老院,费用全包。
十、住有所居:户平均住宅面积为185/㎡——2008年,政府出于发展的需要,向崖口村征地,经过“土地是卖还是租”的股民公决,99.14%的村民同意了政府1.17万亩的土地征用协议。按照人头计算,崖口村村民每人获得14.2万元的现金补偿。村民用这次征地获取的补贴,对原有的住房进行了再建。
近年来,崖口村吸引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是因为这里美丽的风景,而是村里坚守至今的大集体道路。正因为此,崖口村被外界称为是珠三角唯一的“人民公社”。与珠三角其他的村庄相比,崖口村的独特之处在于,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该村的种粮土地一直没有实行分田到户、搞家庭承包,至今仍是由生产队负责耕作。此外,近几十年来,村里通过围海造田形成的土地和养殖场,绝大多数也是由村集体负责对外出租经营。
在外界的观察中,最能体现出崖口村“公社”色彩的是村里3000亩水稻田,在珠三角大量粮田消失,早已变身厂房的时候,崖口村却固执地将大片粮田坚守至今。“这些水稻田是村里原本就有的,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分田到户,还是由生产队集体负责耕作。参与劳作的村民计工分,按劳取酬。”谭顺宁说。
谭顺宁是一名崖口村人,他上过大学,如今成为崖口村的法律顾问。
“目前参加村里生产队粮食集体生产的有600多名社员。这些都是一些不愿意出去打工,或是出去后很难找到工作的村民。”谭顺宁说。
据崖口村委会2007年1月份对外提供的一份书面材料中称,崖口村有村民928户,共3131人。“一老一少不算劳动力,600多名社员几乎占到了村里劳动力的一半,除此之外的村劳动力多是在外打工或是做生意。”
崖口村村民纷纷参加生产队的春耕生产
4月2日下午,崖口村口的水稻田里一片忙碌,数名中年妇女踩在泥泞的稻田里抛洒着化肥。50多岁的老谭刚刚干完活,他扛着一把铁锹站在田边,注视着田间的一切。老谭仍称自己是崖口村生产队的一名“社员”,当天,他的生产任务是疏通田间的水渠、保障稻田的供水。
陆汉满是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的党支部书记。清明节前的雨天,仍有些寒意,但69岁的陆汉满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光脚加一双拖鞋。
几十年来,陆汉满领导崖口村民固执地走大集体的道路,村里的粮田至今没有分田到户,仍是由生产队负责安排粮食生产,社员计工分、算报酬。崖口村也因此被称为是珠三角现存唯一的“人民公社”。近日,随着湖北省十堰市李家岗村的“人民公社”由于土地被征而面临消亡的消息传出,不少人将目光再次聚集到了仍然运转良好的崖口村。人们期待知道,崖口村的“人民公社”还能坚持多久。
这个海边的小村子至今已有700年历史,淳朴古拙的村庄是都市人周末放松的好去处。
崖口东临伶仃洋,与香港隔海相望。
最赞的是这里的堤坝,视野开阔,一面是海,一面是虾塘,吹着海风看着日月星辰还挺浪漫滴~
日出喷薄,静谧的海面渔船星星点点。
养蚝人家,利用当地独特的浅海滩涂和咸水资源,人工养殖生蚝。
青砖灰瓦的巷弄,那些低矮的老房子仍是充满生机。
村子内有不少的文物古色古香,如云谷谭公祠、孙妙茜旧居、陆雁群碉楼等。
这个村子最值得一提的是至今仍实行人民公社制,最能体现“公社”色彩的是村里3000亩水稻田。每到丰收季节,稻香扑面、山燕飞舞、孩童戏耍,好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
中山有两大海鲜聚集地,一是崖口,一是横门。只要是老中山,几乎都去过崖口燕石围叹海鲜,竹编小屋香味阵阵传来~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