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安门城楼最早建于1417年,即明永乐十五年。
上世纪60年代初,技术人员在对天安门城楼检修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重大的情况:那就是在大厅里,靠近毛主席座位的一根高达12米高的巨柱,竟然空了近10米。
检修人员赶紧对这一情况进行了上报,中央有关部门接报后,非常重视,立即派人前去检查核实,结果情况属实。那么这样一来,天安门城楼就成了“危楼”了。
于是,在1965年,天安门城楼重建的筹备工作便提上了日程。
为了确保安全,天安门城楼必须要动“大手术”。
有关对于天安门城楼重建工作的报告报给毛主席,毛主席做出批示:“重建后的天安门要保持原貌。”
接着国务院在1969年召开会议,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做出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格和原建筑结构重建一座天安门。”
因该工程影响较大,所以对保密工作要求非常高,该工程被列为“一号机密”。工程从筹建到具体施工,外界都不知道。
天安门重建工作启动后,先是派出工作人员对天安门城楼进行了实地测绘,然后制作出模型,再通过对原城楼的结构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按照抗震9级的要求进行核算和严格的设计。后经周总理审批确定后,开始进行具体的承建工作。
当时承担天安门重建工作的是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该公司接到这个重任后,不敢丝毫含糊,挑选近千名精干的技术人员、工人,将其编为四个连队,分别为瓦、木、油、架子。各队各司其职,严控技术关,不得有任何纰漏。
尽管如此,为了确保这项重大工程的顺利完成,又在天安门的工程现场成立了指挥部,以确保有任何问题都能第一时间进行快速处理,以防拖延时间和工期。
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的第一道难题,便是——想重建,必先拆。
可是,因工程特殊性,这个拆的难度很大。
它不像一些普通建筑,直接推倒即可。而是每一件木构件被拆下来后,还要根据原样画下来,再拍照,并且要按顺序进行编号。
当时的北京建筑设计院则根据图样画图,然后再按照图纸进行木构件的加工。
可以说,每一步都非常严谨,容不得一点差错。
在重建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细节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细节,甚至由周恩来总理一锤定音。
比如在重建的时候,当时主管领导人谢富治要求把老檐和小檐下面的木结构斗拱改成玻璃钢的,认为这样结实耐用,但是指挥部的技术人员认为应该按照原来的样子比较合适,可是谢富治是主管的直接领导,又不能直接拒绝,一时之间十分为难。
这时候,周恩来总理得知情况后,一锤定音给出指示:
“照原来的木斗塔制作,任何结构不得改动。”
还有,后来又出现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城楼大殿的正脊两端的大吻,原先用的是龙。可是在重建的时候,有人认为龙是四旧,是封建产物,认为应该更换掉,换成葵花向阳。
这个问题比较麻烦,让技术人员左右为难。
在此关键时刻,又是周恩来总理出面站在技术人员一边坚持,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原主体部分不要改。”
就这样,总算再次保住了原貌。
除了这些问题,还有一些技术性的难题,比如天安门城楼的柱子一共有60多根,这些柱子每一根都非常粗大,比如最粗的那根柱子直径都达1.2米。要把这些粗大的柱子进行嵌装,困难极大,加上当时的条件比较差,最大的吊车吊臂也只有25米,但是工人依然克服了困难,解决了这些问题。
再比如木工工序完毕后,油漆彩绘的工作难度也极大,除了是细致活外,工艺的技术挑战性也极高。
总之,该次天安门城楼的重建,除了建筑建构全部复原,还额外增加了电梯、供电照明、热力暖气、电话、电视广播、新闻摄影等现代化的诸多设施。
最后的一道工作挂国徽,国徽挂好,代表天安门城楼的彻底竣工。
天安门城楼重建工作,从1969年12月15日开工,至1970年4月7日竣工,前后一共历时112天,总造价525万元。
来源:基建工程兵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