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汉字是一个从来没有科学意义上统一的文字。我们这一代人有条件、有能力实现汉字现代化的统一大业,从而更好地为中华复兴和汉字文化走向世界服务。
习总书记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自信”,昭示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根本与关键在于汉字自信。为此,需要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汉字全面改革,即:实现汉字字形、字音的统一规范、简明便捷。从而为新千年树立汉字文化传承的丰碑,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尽管汉字是人类唯一传承数千年文化的文字,但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的语言文字系统。
一、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命题
人类历史上,语言文字的改革始终没有中断过。只要社会发展进步,文字改革就不会停止。改革的方向也总是朝着“文化传承、易学易用”。
汉字改革远说百余年、更远说则有两千年以上。即使当下设立《语言文字法》、颁布种种“规范”,汉字改革也没有停止、也不可能停止。比如,“与字母接轨、与拼音接轨”的向往,至今涌动着涟漪;而要求恢复“繁体字为正字”的呼声日高,也是明证。汉字的改革注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汉语汉字从来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从现代科学概念的意义上说:真正意义上的汉字统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字形和字音的两个统一。显然,我们远没有做到这一点——汉语“方言众多、乡音杂乱”、汉字“繁简正俗,纷争不止”、“教育、出版、研究三方各执一词”。显然,这是不利于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的。
在我国,实现汉语汉字真正统一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已经到来。汉字本体几经变革已被人类历史所证明——它具有足以自信的成熟:既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又决定着汉语的统一——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当然 ,谈汉语汉字统一的问题,要从现实出发,现实发端于六十年前的汉语汉字改革运动,因为今天中国社会使用的法定语言文字依据于此。所以,当今谈汉字改革的立足点,只能从六十多年前普及文化的立场,转换为:着眼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乡村振兴和走向世界的大视野。这是一个根本性观念的改变,不能不做深刻的审辨。它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是一个知微见著的战略性问题,不可小觑。
六十多年前发起的文字改革运动,对当下的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这是因为那场运动左右着文化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历时半个多世纪。它既涉及到汉字的字形的改革、也涉及到汉字字音的改革,同时涉及到汉语言的改革,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在历史上,是较之秦统一文字影响深刻得多的一次改革。那次改革——在社会实践上为着面向基层群众普及文化,但在学术理念方面改革的出发点是逐步废除汉字;理念和实践之间的巨大反差酿成了一系列后遗症,而今后汉字改革的起步始点恰恰就在这里。因此,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这个基本立场和态度只能是正视实践的收获、审辨理念上的失误,不可混沌。然而,已经面世的众多研究总结,在笔者认为,大多失之偏颇,表现为:或仅只“陈述过程”、或“歌功颂德”、或“全盘否定”,实事求是地辩证分析不足;反映出理念视野的偏狭,或是西方语言学误导的呆滞。这里,谈谈笔者研究的一些看法,抛砖引玉、以供交流。
二、从推广通用语(普通话)说起
谁也没有想到“新冠之战”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语言问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疗队先编写《国家援鄂医疗队武汉方言实用手册》,以解全国医疗队与当地人员语言沟通之难题。比如:
武汉方言 |
老特儿 |
老俩 |
拐子 |
老亲爷 |
舅辫子 |
嗖嗖 |
娘娘 |
外外 |
医森 |
护司 |
普通话 |
爸爸 |
妈妈 |
哥哥 |
岳父 |
小舅子 |
叔叔 |
阿姨 |
外甥 |
医生 |
护士 |
当然,实践中的语言沟通远比上面的例子复杂得多,毕竟武汉方言比不得“粤语、闽南、吴语”,何况全国七大方言区域体系,乡音繁多。由此可以管窥,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推广采用统一的通用语的必要性。而要推广通用语(普通话),就必须在“书同文”的基础上,规范汉字的读音标准。单就“统一通用语”而言,上个世纪的文字改革运动较之秦统一文字要深刻、至伟得多;其仅限于汉字字形的统一、远没有涉及字音。当然,当代语言学家也提出:推广通用语(普通话)剥夺了方言存在的价值,此话深究之,要做具体分析。在人类历史上,任何语言文字的生死存亡取决于该语言文字所依附的文化生命力,即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力和对新生文化的融汇力(戴汝潜:《文字的成熟度》)。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像印度那样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在内,之所以沦为英语通用的国家,就是因为其民族的语言文字创造的文化,经不住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新文化的冲击,缺乏“吸纳、融汇”的活力,不得不被征服、甚至取代。同样,脱离汉字及其文化的任何一种方言如果没有足够的“吸纳、融汇”的活力,被淘汰是很自然的事情。也就是说,是汉字文化造就了“书同文”的实质——方言不通、但文化通;文化通则方言顺应,而文化通的介质是汉字。反之,文化不通,根本没有“书同文”的可能;因为没有方言依附的磐石,其枢纽当然是汉字。不明白这一点,就不会真正拥有推广通用语(普通话)的充分正确的理据。在汉字文化自信面前,“为了替代汉字”而起步推广普通话显得苍白。在“保护方言”的问题上,有必要先认真研究中国汉字文化史,从而会认识到,方言纳入中华文化现代复兴是唯一的出路。没有汉字和汉字文化,方言的价值无从说起。学界有人说,几千年的“书同文”不是方言各异而共存了吗?不错,这是事实,但是,也不可否认的是,严重的方言为背景的是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自然的地方保护主义始终牵制着中国的真正统一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至今方言的分布依然保持着两千年前战国时代的格局,民国期间的军阀割据就是明证。在这个问题面前,有学者考证所谓“现行普通话不是汉语本音”,并没有实际意义;何况古汉语言没有留下录音,并无可靠的“声音讯号”佐证。现实的汉语言发音,其标准只能凭借现实的官方法定汉语(国际通用语)的声音讯号为基准,那就是“普通话”(顺便在此提示:应当将‘普通话’正名为‘通用语’,‘普通话’不是学术规范用词)。当然也给予方言以必要的保护,珍惜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人文遗存,满足小众文化之钟情,这是人文关怀不可或缺的基本法则。
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基本共识:即通用语(普通话)语音规范决定于汉字规范字字音。只有普及“通用语”,才有助于现代化进程,有助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因此,必须规范汉字字形的同时要规范字音,确保通用语的规范。从人类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发展的角度,强化汉语和汉字二者之间稳定的对应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关键步骤,繁杂的方言和乡音严重干扰、破坏了二者的对应关系,不利于中华文化的普及、传承、推广,这种现象不能继续下去了。
三、再说“汉语拼音方案”
长期以来,尽管也大力推广普通话,但是,出发点是秉承西方语言学理论;因为只有统一了语音,才能实现“文字记录语言”。显然与上面所谈:为了巩固汉字的磐石地位,为着与汉字“定形”相匹配“定音”而推广普通话,二者具有根本性“质”的区别。为着“记录语言”而制定的“汉语拼音方案”,其理论基础是西方语言学的“音素分析”理论。那个理论,错误地混淆了汉语言和汉字的“形意分析”关系。我们必须清楚,语言是用于听说的、表达语意和情感的声讯符号。文字不可能将语言的音色、情态记录下来,那么,也就只能记录“音节符号”。而文字是用于读写的、表达语意、情感和传承文化的视觉符号;汉字同任何文字一样具有“既表音也表意”的属性,但是,汉字的“表音功能弱、而且服务于表意”,本质上是“以形示意”的,“示意”自然就寓文化于其中了。因此,懂得汉字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道理,才可能理解文化对汉语言、汉字发展的反作用。所以,要正确理解汉字的重要地位具有决定性意义。明了汉语和汉字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汉字和汉字文化的基本关系。就能意识到所谓“汉语拼音方案”,原本应该制定的是“汉字字音的标识”系统,而不是“取代汉字”的拼音方案。这一点,早在1958年周恩来总理就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因此,应当将【汉语拼音方案】正名为【汉字字音标识系统】才是。
作为汉字字音的标识系统,其基本功能就是准确地标识每一个汉字的字音。因此,“标”要“简而明”、“识”要“易且准”,二者齐备则“宜于学”、“利于传”,通用语有依据。为此,有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不能不再加以审辨:
究竟是采用“注音字母”,还是“拉丁字母”合适?“注音字母”取自于汉字的简单
笔画,有的直接就是汉字的笔画、部件。显然,有利于熟悉汉字的笔画及其书写训练。注音字母的排列(勹攵冂匸、、、)遵循了汉字字音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性,这是符合汉字自身规律的。但是,它也有致命的弱点,即对于初学者(特别是母语为非汉语的)而言,需要十分复杂的注音字母的初学阶段。显然,在中文走向世界的需求面前增加了困难。而利用拉丁字母则会减轻负担,因为有些读音相近、甚至相同,只是部分读音的变化。如果我们把【汉字字音标识系统】与世界统一的国际音标加以对照列表,那么,学习起来,就会变得更为轻松(军科院赵功德先生有专门研究)。既有利于外国人识汉字、学中文,也方便于国人学习外文。这是个很不错的思路,值得研究。汉语汉字体系需要一套完备的、方便与国际音标系统对接的、科学意义上的【汉字字音标识系统】支撑。如果不切实际地认为“汉语拼音方案”当初是为了替代汉字,因此,在反思“文字改革”的时候,主张全部推翻!那么,用什么办法解决“汉字字音标识”问题?必须拿出对内、对外两全其美的方案出来解决问题。否则,只能在原有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改良。
1 使用汉字字音标识还有一个提及的问题是,字音标识的位置,应该放在汉字的下方,而不是上方。这不是一个形式问题,而是一个原则性问题。“汉语拼音”仅只能够作为汉字标音的工具,并不具备汉字的示意功能、更不具备汉字的文化传承功能。它只能够作为汉字的字音标注。因此,只能做汉字学习的辅助工具,所以,不能够凌驾于汉字主体的上方。放在上方是顺应拉丁化的需求做出的规定。也就是说,今后,汉字字音标识只能标注于汉字的下方,主辅分明,突出主体汉字。
2校正《汉语拼音方案》中与汉字标音不适应的一些相关问题,诸如“ê、ü、v”等的运用。六十多年来,《方案》没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丝毫的完善与改进,是为遗憾。
四、然后说简化字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几乎所有的语言学里面,千篇一律地将六十多年前的汉字简化作为“拉丁化”的初阶。现在看来,我们不能够把“简化字”和“拉丁化”混为一谈,需要加以“切割”。就‘汉字简化’本身而言,在实践上,缘起于新中国力图扫除占全国人口85%左右的文盲,广泛地普及文化。然而,现实中有大量异体字存在,有的字的异体竟有三位数之多。显然,成了扫盲的障碍,必须解决:究竟识哪些字,可以脱盲,以便学会阅读。因此,1951年发表人民日报社论《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将若干个异体字规范出一个公用的通用字,就是最为直接的关键,于是“简化字”应运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化字”实则有两层意义,其一是从历史上积累的众多异体字中精简出一个作为“规范字”统一使用,即数量上的简化;其二是从中选择最为“简便”的一个。注意,在这里,讲述这个过程只是要说明:简化汉字出现的必然性和特殊性。这个必然性表明“异体需要规范统一”的道理,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而特殊性,则反映出单纯“为简而简”的片面倾向——以至于几十年后的今天,面对社会上出现全面否定简化字的思潮,却没有理直气壮地充分肯定“精简异体字数量、规范统一”的重要意义。很明显,如果任由大量的异体字流行,如何开展“扫盲”?书面语流行的状况会是多么混乱?!列举几组实例,可见一斑——
当然,从上述必然性和特殊性的简单分析中,可以看出还仅只是围绕着简化汉字的字形展开的,例如:全简化字的“台湾戏剧艺术团体联谊会”与其繁体字“臺灣戲劇藝術團體聯誼會”相比,不仅在于笔画的减少,重要的是视觉的明快,增加清晰度、有利于信息化需求。以上面这几个繁体字为例,在电脑上面以五号字呈现,就已经难以分辨了,何况更小的形体。在现代信息技术面前,不能不考虑视觉的心理感受与生理健康。当然,“简化”过程中,也暴露出完全没有考虑汉字的文化传承的倾向性,出现单纯符号化倾向。这是由于受西方语言学“文字记录语言”的影响,忽视汉字的文化价值的结果。比如:一个“又”字当作符号,取代了若干部件,组成了“汉、仅、鸡、邓、圣、双、戏、观、对、叠、聂、凤”等简化字,分别取代了“漢、僅、雞、鄧、聖、雙、戲、觀、對、疊、聶、鳳”等字。很明显,部件“堇、奚、登、隻、䖒、雚、丵、田、耳、口、鸟”的本来的文化寓意完全忽略了。当汉字淡化或失去“示意”功能之后,汉字表达语意和情意的属性和状态也就相应地得到削弱,当然,也就削弱或失去了它的文化属性。由于片面地陷入“文字记录语言”的理念,因而不顾汉字“示意”的魂灵,仅只是关注“字音”,因此,归并了一些字意不同的同音字,比如:面孔与面(麺)粉、向(後)与皇后、公里与(裏)外等;以及以音弃意,比如:态(態)、认(認)、识(識)等。当汉字从‘示意’向‘示音’倾斜、用“抽象的标音符号”取代了‘示意’的内涵之后,汉字的文化功能也就可能随之而去。就此我们应该从现实出发,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逐一审辨、加以订正规范,着眼于长远的未来。将那些失去文化意义的、单纯为着简略笔画的简化字加以修正,是极其必要的、迫切的,实则不过仅百十个而已。总之,必要的简化是不可少的,问题在于不可忽视文化传承这个底线原则。
一个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之本,在于它所特有的文化,而特有的文化基因赋予了民族特定的民族精神。汉字的‘以形示意’的独特功能建构了特定的汉字文化,它和人类的所有文化一样都是先人思维创造的产物,汉字文化是以汉字的联想性思维方式为特质的思维创造的产物。汉字的文化属性的丢失,同步破坏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相似性联想的思维方式;亦即从根本上冲击了中华民族赖以立身的“文化基因”,威胁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存、人文精神与思维品质的兴旺发达。这是一个带根本性的原则问题,万万不可不顾(参阅戴汝潜《汉字联想性思维方式》)。当然,它也必然是汉字改革的灵魂之所在:是否坚持护卫“以形示意的文化属性”这个原则底线,是汉字改革方向和路线正误的分水岭。
由此可见,如果单纯地以汉字文化传承为名,提出“恢复繁体字,彻底取缔简化字”,显然脱离六十余年的文化现实与社会成本,显得过于简单化。至于什么“正体,俗体”,更是无稽之谈——简化字“云”源自甲骨文,何以称俗?“水、手、、、”简化为偏旁“氵、扌、、、”,何以取缔?再则提出“识繁写简”,是不是绝大多数人要识繁?海外人士是不是都要“识简”呢?否则何以统一交流?有学者甚至提出“西文也有印刷体和手写体之分”,言外之意‘印刷用繁体字、手写简化字’,照此说来,只能“识繁”,因为只有“识”才看印刷品。也就是说,六十年来所有简化字书籍、包括陆续用简化字翻转印刷的典籍全部作废,重新刊印。如此算来,精力、物力、时间的社会成本该有多大?我们又如何将“识繁写简”推向世界?是在难化、还是在简化学习中文?学术研究如果根本不考虑社会发展的现实与需求,还会有什么价值呢?我赞成著名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的观点,简化字几十年“木已成舟”,仅就汉字字形依据文化需求做出必要的调整足矣。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如此伟业有些瑕疵加以纠正是完全正常的事情,何况规范了的字(包括简化字)在几十年里创造了巨大的业绩。
五、全面统一汉语汉字
人类语言文字的改革的步伐是注定要走下去的,汉语汉字也不例外。那么,汉字改革的未来会是怎样?我在这里做些大胆的展望,抛砖引玉。
我认为,汉字改革的未来需要按近期和远期分两个层面做改革的安排。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汉语统一。以中华复兴为总纲,完成以“统一字音”为重点目标的统一大业,语音随字音,实现普及通用语全覆盖。尽管推广普通话运动六十年来取得很大进展,但是,普通话紧密依托拼音却疏离汉字,导致汉字掌握不良(字不成型、别字寻常、提笔忘字之类),汉字文化传承断层(诸如前贤乏知、文胆尽失)。而今普及通用语则需要强化“汉语和中(汉)文对应”的理念,依字定音、明义,确保汉字文化传承扎实落定,确保汉语通用语的普及。历史上,先人们没有条件和能力“统一字音”。今天,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教育条件、技术条件,特别是已经有了六十年推广普通话的经验,都是很好的基础,只需要各级政府按照语言文字法,凭借汉字字音普及通用语”,层层落实到位就好。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富强和伟大复兴,我们这一代应当、并且可以完成汉字真正统一字形和字音的大业!实现中华民族汉语、汉字的真正统一,为此,我们需要加紧调整观念、策略和方法,再接再厉完成前人未竟的伟大事业。
2、字音统一。汉语统一的基础前提是汉字字音规范化。为此,加紧完善“汉字字音标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如果汉字标音继续用拉丁字母,那么,汉字字音的音序应当从原拉丁字母排序改为符合汉字字音“由浅入深”的规律排序,即按照汉字的单韵母“aoe yuv”和声母“bpmf dtnl gkh jqx zcs zhchshr”的排序序列。实际上,所有的拼音教学都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的,因为它符合汉语汉字语音规律的实际,也符合“洋为中用”的原则。当然,如果依然保持拉丁字母表的排序,那就需要贯彻“洋为中用”的文化原则,比如,所有的工具书把声母“zhchsh”混入“zcs”的字音序列之中,就是科学性错误,混淆了平舌音和翘舌音,违反了推广普通话的基本国策。在“zcs”的序列中,中间插入的“zhchsh”部分,其发音是不是应当与“zcs”相同?显然不妥。因此,至少应当将“zhchsh”从“zcs”序列中抽出,成为“abc ch defghjklmnopqrs sh twxyz zh”状。“洋为中用”是中华文化传承所必须坚持的民族尊严。这种排序应当成为中国字典、词典音序检索的科学设计的理据,否则,就是地地道道的“穿洋靴子走路”。这样的调整,对于使用拼音文字国家的人学习汉语和中文也提供了方便。总之,维护并保持民族文化渊源及其传承是民族自立的底线。当然,从长远发展来看,研究新型的“汉字字音标识系统”也是可能的。
3、汉字统一。我们应当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特别是伴随中华复兴、汉字文化走向世界的需求,有必要将现有的汉字“字形”进一步加以全面、系统、科学地规范。或者说,重新校正秦统一文字的缺憾与不足。积两千年之实践检验,汉字应当借信息网络化大潮走向世界的新形势,为下一个两千年作出汉字字形的规范。两千多年来,汉语汉字之所以没有能够实现真正的统一,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规范的理念和操作的原则没有达到共识,笔者认为大致应为——
1、抛开意识形态是非的干扰,弃绝权威与威权的独断,摒弃先入为主的成见性观念。要天无分古与今、地无分海内外,规范的对象涵盖所有汉字,即不分时段、不计书体、不论正俗、不避繁简,不分地域,一视同仁。所有汉字经过“异体取一”的筛选定形。“取一”定形的原则当立足于汉字独有的文化特质,致力于文化传承。办法兼顾两条理据定力为:“以形示意为本、兼及以形示音”,有利于文化传承;应用力求:“视觉明快、易学易用”,有利于学习交流。既不能“偏执于唯繁是正”,也不能“误解于唯简则易”。规范汉字除分为现代通用字和古代用字两大类,现代通用字按照使用频度分为三级,即最常用字(频度累积98%以内)、常用字(频度累积98%-99.5%)和非常用字。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统计各类别文本用字,文本的样本数量应当与社会出版物分类统计数量作为权重依据,而不是非规范用字的网络用语。样本选择的差异严重地影响语言文字的应用。规范汉字的成果为全民所有,无偿使用,不应垄断消费。
2、所有定形的字都要完成“定音”,方可成为标准的规范字。这一点在前面也已涉及。这里强调的是,在“定音”过程中,应当逐步建立“一字一音”的长远总目标。首先,需要精简不必要的多音字的读音。即放弃没有文化传承价值的字音,比如:“说(shuo)服”必须读作“shui服”,“给(gei)于”一定读作“ji于”等等才算是正确,并没实际意义。当然,必要、必须的多音字,应当在暂时保留期间,逐步采取恰当的方法向一字一音过渡。多音字的存在只能有一个标准:是否为文化传承所必须?如果没有语意的文化价值,就没有保留的价值;规范正音对于汉语汉字传承和走向世界都是有益处的。
3、减少译音词。遵循相似性联想的思维方式,据汉字“以形示意”的特质,以及符合逻辑的构词原理,审视所有译音词。学习钱学森先生将“镭射”正名为“激光”的科学方法,取缔诸如“克隆、粉丝”、“GDP/ETC”之类非汉字文化机理的词语,禁止将“拉丁字母和字母词”纳入中文字词典,完成“汉字词语文化化”。科学界也要改变六十年前“西文优越”的影响,颁布科技命名方法,诸如:化学“克分子浓度改为摩尔”、度量衡“公里称作千米(不中不洋)、公尺叫米(译音)”、医学“一个感冒药有二十多种译音名称”;改变地名、公司、居民区、商品商标名等译音命名而无汉字文化意义的社会现象。严格禁止直译‘译音词’——把“示意”的汉字,转换成给西文注音的“示音”字,这是汉字的质变——抽走了文化灵魂,是承认汉字“无能为力”的结果,毫无文化自信尊严可谈。新词的构成必须体现汉字字意、及其相似性联想特质;比如,有学者建议把“克隆”,利用“复殖”取代;亦即“重复繁殖”的理念,就是很好的例子。实践证明,汉字有充分的自信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外来词和新生事物的需求。这是坚持汉字“以形示意”的文化属性和联想性思维方式的最好的实践、最好的传承!
4、创新发展。对于少数难以使用汉字的相似性示意功能创造新词语的,可以考虑创造新的汉字(词)。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飞跃发展,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创造新的汉字是迟早的事情。而新字创造是具有可行性的,一则汉字字形有足够的偏旁部首和部件,二是理论上讲汉字的音节还有近300个使用空间(413个音节组,按四声当有1600个左右音节,目前仅用了1300多个)。新字创造的方向,出于“与时俱进、文化传承、简明易用易学”的需要,一律创造形声字,有利于普及认识。比如,香港将“电梯”写作“车字旁,立字边”,读作“立”,表达“直立行走的车”;此字‘形音意简明且易学易用’,具有很好的启示价值。当然,对于新造的字词要经国家主管部门定期审定公布,征求民意,适时报请全国人大审批入法。
5、形序检索。必须加紧研究汉字形序检索的简捷方法。我们的汉语汉字工具书并没有真正的科学意义上的序法检字设计,音序检字前面已经提及,形序检字至今没有很好地解决。有人会说:偏旁部首不就是‘形序’?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因为正如音序一样——只有知道汉字字音才能够使用,解决不了“从不知到知”的问题,对文盲来说没有任何工具价值。同理,偏旁部首只有了解汉字的人才能勉强使用,解决不了“从不知到知”的问题,对文盲来说没有任何工具价值。比如,“敏”字,对一个不认识汉字的人来说,无论如何他也不知道去查“反文旁”!从这个意义上讲,汉语汉字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具书,因为没有科学、简捷的检索方法。在汉语汉字、汉字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趋势下,必须加紧解决汉字形序检索的问题。这个方法并不难研究,笔者经多年酝酿基本成型,解决“从不知到知”的问题。不能过分设想凭借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因为,无论技术如何先进,终究替代不了文本阅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6、汉字石范。根据埃及金字塔、巨人岛石雕等古代人类文明的存留,说明地球发生怎样的意外变故、包括自然与社会的变迁,只有石雕有可能存留后世。因此,我们不仅应当加倍珍惜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书法碑刻,而且有必要将统一规范的常用汉字,用不加修饰的等线体精刻于坚石之上以为“石范”,作为标准的通用字,选“东西南北中”五个地点布局全国。既可以作为现代人的规范、也可以传世万古。由于汉字源于生活象形、又是“以形示意”的,不怕未来的高级智能生物不会破解“远古、曾经”的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化之以文”的文明。一切人类未解的人文遗存奥妙之谜,都是因为没有如汉字一样的文字记载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的文化价值远远超出了现代人类文明的范畴。
7、急办有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应作修订,将汉语、汉字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加以法定。清除西方语言学理论的错误影响,禁绝缺乏文化自信的“与字母接轨、与拼音接轨”的倾向。通过开展普及全民阅读习惯的运动,形成维护汉字尊严、珍爱汉字文化传承的优良传统,使之成为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万世不竭。为此,目前,迫切需要做好四件事情——
1将丢失文化意义的、单纯为着简略笔画的简化字加以修正,实则仅百个左右;
2完善汉字字音标识系统,规范四声标识和建立符合汉语语音规律的音序排列;
3修订汉字音序检字法、创新汉字形序检字法,让各种汉字工具书名副其实;
4以文化自信、汉字文化传承为纲修订国家语言文字法,确立汉字决定性地位。
总而言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我们有必要、有责任、有自信、也有能力完成汉语汉字真正的统一大业。为日后百年千年、子孙后代确定科学、规范的“正形、正音”的汉语汉字系统之大法。结束自秦所谓“统一文字”,但至今两千余年“形未稳、音未准”的局面,奠定“有标准可依”的汉语汉字大一统的新时代。汉字“形未稳、音未准”才是所谓“汉语难学、汉字难认”的根本原因。汉字的“正形、正音”的统一规范,传承文化的独特优势,势必有助于汉语汉字成为世界通用的、易学易用的语言文字——人类历史证明:汉字是唯一能够传承人文科学的文字。汉字文化将引领世界大同的美好前程,助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成文之时,恰逢联合国公布汉语定为世界通用语之一,中国国家央行启动数字货币,这是时代的召唤:汉字的字形、字音迫切需要规范统一。人类现存最古老的的伟大文字,从来没有真正统一的奇特现象该结束了。必须正视汉字实现真正统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完稿2020-6-28,修订2020-12-31
再审 2021/1/15,发稿2021/4/10
作者:戴汝潜 中共党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理论与实验研究。曾先后任教育实验研究中心、教学研究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和国家教委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主要著述:《课程改革研究与实验》 《素质教育课程简论》《字本位与语文课程教学》《汉字教与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42种)》《走进科学序化的语文教育》 《大成全语文教育 · 学材(78册/套)》等。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