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古人是如何创造的?
点击:  作者:渔耕樵读    来源:悟空问答  发布时间:2019-05-12 10:15:27

 

     首先我们要明白,现在的字即便是繁体字和古文也不完全一样。现在我们看到的数字也不是最早的时候人们所创造的字。

最早的时候,一,二,三,亖都是用来记数的。最早的时候是结绳记事,在《周易》中指出:上古结绳而治。这种方法在早期印第安人的部落还保留着,可见这点是可信。那按照打结个数,可不就是一个结一个吗?

一,二,三

后来人们开始仿照物体的形状,开始造字。最早出现的字一般都是象形字。那像数字这样的字被称作指事字,人们根据惯例,原来是一打一个结,后来就变成了画一横。于是就出现了。实际上它们最初并不是被当做字来存在的,它只是一种表示量的特殊符号。

 

有人推测,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都曾作为极限字而存在过,但是为什么世界各地都采用十进制,不约而同把极限数定为了十呢?最可信的说法就是人有十个手指,数完回去再数一遍。

最早的时候四也是符号字,但是在春秋时期发生了变形。这种变形在《说文》中解释道:象四分之形。何为象呢?易经说:在天为象,在地为形。可以说是你所能看到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象,也就是表象,万事万物也就成为万象。于是数学中引入了一个概念——象限。也就是说你能在这个平面所看到的极限。

 

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在春秋时期,人们把一个平面分成了四块。所以在《说文》中才会说道:象四分之形

首先我们达成一个共识,在最早的时候肯定是先有读音后有文字,因为你语言交流根本用不到它何必要制造它呢?当然后世可能会有特例,比如武则天就生搬硬造了一个字,她还给自己改名叫武曌,代表着她日月当空。古人可能看照着笔画在这么造下去,太难懂了。你不至于看到一个字先数数它有几个横吧。那样也太傻了。

 

其实最早的时候,人们确实还真是有点傻,因为开始的时候五确实曾被写成五横。在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但是不知什么时候,人们觉悟了,感觉不能再这样下去。于是人们根据读音,造出了另外一个字。根据《说文》记载: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为什么说从二呢?因为人们给赋予了含义,表示混沌,一分为二,上面的代表天表示阳,下面的代表地表示阴。阴阳交替,是为午。所以五就是的交叉。

关于六的解释,《说文》中提到: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即阴爻的变数为六,阳爻的变数为八,所以从六,从八。但是有人表示质疑,从八,难道先有八再有六?

 

所以有人提出六实际上是一个茅屋,而茅屋的四壁,天顶和地板共六个面。因为从的甲骨文可以清晰的看出,就是取自的一半。而那一半就是茅屋的意思。陆就是在可以居住的地方,建了很多茅屋。

 

在《说文》中解释道:七,阳正之数,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来,七和切的甲骨文是一样的,和现在的的字形一样。有人认为七和五一样是从读音来造的字。

 

也有人认为,人们是在努力再切割出来一份。因为每一个数字都曾作为极限数字存在过,所以从前面,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造数字的时候一直在切割物体。例如四,把平面切割成四份,而六已经上升到立体了。这就表示还要切,于是这个形状便成了七。

八在《说文》中解释的也很清楚:八,别也。象分别向背之形。我们知道四就是一个象,分成四份。那八也就是说八就是两个象相背的形状。所以八在计数的时候也可以写成

 

九在《说文》中解释道:九,阳之变也!象其曲究尽之形。意思就是九是两个象,极尽弯曲无穷尽的形状。

 

关于十,在《说文》中解释道:数之备也,一为东西, | 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好了,现在手指头也数完了,数字也该到头了,所以说叫数之备矣。

 

这样解释后来十的变形可以解释通,但是开始的最早的 “| ”怎么解释,后来的 “|” 再加“·”如何解释呢?

有人说是在最早的时候结绳记事,事情记完了,表示所有都已经齐备,包括后来出现的点,就是绳结。

以上都是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进行的合理推测,不一定全对,但是可以做个参考。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