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重在识其潜质,用人贵在用其专擅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公元前257年,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国求救。国难当头之际,平原君的门客毛遂挺身自荐,说服楚王与赵国结盟共御强秦,促成“合纵抗秦”之策,赵国得以保全。自此,毛遂深受平原君的信赖。然而,在毛遂自荐第二年,燕国派大将栗腹率军大举进犯赵国,平原君力荐毛遂为帅迎敌。结果昌都一战,赵军被燕军杀得丢盔弃甲。毛遂感到羞愧万分,最后拔剑自刎。
从自荐到自刎,毛遂的人生经历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到两年时间里,毛遂从一个无名者到成功者,再由成功者到失败者,其如流星划过夜空的人生经历,值得思考。
毛遂的能力水平,我们不作评论,但需要评价一下平原君。这位被称作“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国权臣,本在历史上享有善于识人用人的盛名,却没想一再犯下错误:先是不识毛遂,使人才一度不得其用;后是错用毛遂,用人才最终不得其位。
毛遂从自荐到自刎,至少给人留下两点启示。
其一,人才一般是潜才而非显才。以平原君选人而论,在确定出使楚国随员人选时,他挑了19个平素有名声、战时有功勋的门客,差点漏了最终起关键作用的毛遂。后来虽然带上毛遂,却一直没把他当回事。在19个门客束手无策时,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软硬兼施地说服楚王同意联盟抗秦。这告诉我们,如果仅凭学历、阅历和过去取得的成绩等已知的外在要素取人,就容易像平原君那样一叶障目。人才一般是以潜才形式存在的。有研究发现,人的能力是挖掘不尽的,突出禀赋大都处于潜伏状态,不为人知甚至不为己知,需要通过承担重大任务、肩负重要使命来唤醒,需要有伯乐那样具有识才慧眼的高人来发现。因此,我们不能随便以已有成绩决定用人的取舍,而应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人,耐心审视其潜质,积极发现和挖掘部属身上潜在的特点与能力,做到知人善任。
其二,人才一般是专才而非通才。毛遂在外交领域大显身手,以孤胆利舌说服楚王,由此而名噪一时。然而,在外交上建功的毛遂,不见得就能在军事上建功。不幸的是,平原君被毛遂外交上的成功冲昏了头脑,没有全面衡量毛遂的能力水平,草率地把“三寸舌”书生放到“三尺剑”岗位上,误国误人误己。世界上没有万能的通才。一处成功,不见得处处成功;一事成功,不见得事事成功。因此,用人切忌因某人在某个领域建立功勋,在某个岗位干出业绩,就想当然地认为他在其他领域也能成功,作出想当然的用人决策。如果不对人才进行全面充分评估,错把人才放在不能充分发挥其才力的岗位,那么不仅会浪费宝贵人才资源,而且会因错误用人而影响单位长远建设,产生不良后果。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其长必有其短,有其强必有其弱。作为领导者应当洞悉这一点,识人重在识其潜质,用人贵在用其专擅。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今天的我们当勤修识才之智,培养识才之能,杜绝毛遂式悲剧的重演。
来源: 解放军报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