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抓住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以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是党在百年奋斗中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从特定意义上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认识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回顾和总结 100年来党认识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历程、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征程上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认识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历程
100年来,我们党认识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始终贯穿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和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整个历史进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注意抓住并解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历史阶段,这一主要矛盾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为拯救民族危亡,改变中国的悲惨境遇和命运,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不懈抗争和探索,轮番出台了各种救国方案,但均以失败告终。1921年 7月,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面对北洋军阀及其依附的帝国主义势力对人民的压迫,1922年 7月召开的党的二大指出,“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明确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在领导工人开展罢工的过程中,党逐渐认识到,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党推动并帮助国民党改组和建立国民革命军,领导全国反帝反封建伟大斗争,掀起大革命高潮。为了加强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并对中国革命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大革命虽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随着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大革命走向失败。1927年 8月,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此后,党领导举行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起义。毛泽东领导军民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党领导根据地人民打土豪、分田地,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由于党在工作中加强了对各地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领导,红军连续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超越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毛泽东指出:“由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产生的国际关系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形成了目前形势的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实行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英勇作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经过浴血奋战,伟大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1946年 6月,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妄图继续维持国民党统治,“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为了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党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广大军民逐步由积极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同时,党中央在解放区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摧毁了中国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党领导人民解放军打赢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总之,党领导人民无论是开展大革命、土地革命,还是进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是为了解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在解决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以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基础上,努力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和人民面前,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困难,面临着很多考验。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经济上,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际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这表明,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为了彻底解决这一矛盾,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党将官僚资本没收归人民的国家所有,并采取措施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经,同时完成土地改革,进行社会各方面民主改革,实行男女平等,镇压反革命,开展“三反”“五反”运动,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全国范围内彻底消灭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残余势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已经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和条件。1952年 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民主党派工作的决定(草稿)》上写的批语中,指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即“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为了彻底解决这个矛盾,1953年,党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这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下,党有步骤地推进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由初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改造形式。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时,党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成为党面临的崭新课题。1956年 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初步提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新方针,标志着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重要认识。9月,党的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深刻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这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1957年 2月,毛泽东发表了《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发表时改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他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八大的正确判断和毛泽东关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的理论观点,为我们党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提供了科学指导。这一时期,党带领全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注意抓住并认识和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78年 12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9年 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对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准确、全面的判定。这一论断,在后来党的几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二大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的根本目的。”党的十三大基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明确指出:“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四大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党的十五大强调,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党的十七大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两个没有变”的重要判断,为全党保持清醒头脑、深刻把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提供了重要指导。这一时期,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方面取得辉煌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懈奋斗。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继续深化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并作出了一系列战略性部署。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 2035年远景目标,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体现了党中央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依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战略谋划。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生机活力。
二、党领导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取得的重大成就
100年来,党在认识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分析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意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解决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也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实现党的理论的重大创新
一方面,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实际,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特别是进一步阐释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并以此为指导揭示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时也深刻指出其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在推进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矛盾解决的过程中,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经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大理论观点,第一次明确阐述社会主义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以及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在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逐渐形成了要根据主要矛盾“制定出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更加重视和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等重要理论观点。
另一方面,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也有力地推动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历史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于对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我们党弄清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问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于对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们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深刻认知,我们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把改革作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并在此过程中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深刻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标志着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新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重要体现。
(二)引领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
100年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解决,推动了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主要表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认识到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战胜国内国外一系列严峻挑战,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后,党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出发,将改革开放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新判断,而且从全局上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并将其落实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00年来,党始终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穿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之中,将满足人民需要镌刻在时代答卷上。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邓小平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在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从生存、生活到发展的利益得到切实和全面的维护。党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行了不懈奋斗,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这些成就概括为一点,就是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从受奴役受压迫到翻身当家作主人,从饥寒交迫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的生存、生活、发展利益得到有效实现和切实保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体现了我们党在解决中国社会矛盾问题中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解决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了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党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领导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积累了重要物质基础,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继续科学分析、准确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转化方向,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党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在推进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中带领人民持续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从党的十二大首次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三大制定“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五大提出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党的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再到党的十九大作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战略部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锚定目标、接续奋斗,使全面小康目标一步步成为现实。中国的全面小康,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小康;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小康;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维度、全方位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切实贯彻和集中反映。
(四)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100年来,党通过认识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党领导人民通过解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既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帝斗争的胜利信心,也有力地推动了维护国际和平事业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党领导人民通过解决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这个占世界 1/4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不仅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是国际共运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领导人民通过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有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向世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当下,党领导人民正在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努力。在 100年来接续奋斗的基础上,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我们党还提出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三、党领导认识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经验
100年来,党领导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丰富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经验,对于推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识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为我们党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断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解决提供了行动指南。毛泽东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各种矛盾“呈现着复杂的情况”,“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他特别强调,“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列宁和斯大林研究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时候,列宁和斯大林研究苏联经济的时候,也告诉了这种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牢牢把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这一主要矛盾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制定了相应的方针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努力钻研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基本观点,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并指出,“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党的十九大适时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判断,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等多维度出发进行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深化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并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一是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深入学习关于社会基本矛盾、阶级与阶级斗争、社会生产与人的需要的思想,为研判、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理论支撑;二是要重点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中蕴含的观点和方法,避免僵化地理解和运用个别词句、论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是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努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善于总结党探索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经验,并将其升华为科学理论认识,为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提供进一步科学指导。
第二,以我国基本国情和实际为基本依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列宁指出:“如果谈到某一国家(例如,谈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纲领),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我们党百年来的历史深刻说明,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与我们能不能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密切相关。而只有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在诸多社会矛盾和矛盾全局中敏锐地抓住主要矛盾,并自觉围绕推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来部署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今天,科学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要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来谋划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将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同世情、党情变化相结合,不断加深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我们现在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三,坚持依靠人民群众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社会发展是社会矛盾运动的过程,推动这个过程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是解决一切矛盾、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指出:“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只有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才有可能。”历史证明,正是因为做到了最广泛的群众的动员,我们才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邓小平指出,“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才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在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深刻指出:“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通过正确认识、科学把握和努力解决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推动我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前,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地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在新的征程上,面对更加复杂多样的矛盾和挑战,我们必须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奋发进取、迎难而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解决矛盾、化解风险中推动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田天亮,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田克勤,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党的文献》2021年第6期(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田天亮 田克勤:党认识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
2022-02-19卫兴华: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视角
2018-04-28•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