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刘珍英:掠夺式积累——新帝国主义的本质
点击:  作者:刘珍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01-09 09:22:54

 

1.webp.jpg

 

马克思给资本主义下达“死刑判决书”已经过去150多年了,但资本主义依然没有“死亡”,某些方面还显得生机勃勃,似乎打破了资本内在否定性的魔咒。但是,美国学者大卫·哈维的研究却证实,资本主义之所以没有灭亡,依靠的是掠夺式积累,它构成1970年以来新帝国主义的本质

 

一、“原始”积累并非过去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够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劳资关系。所谓原始积累,就是一个涉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及基本条件的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种“原始的”积累“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原始积累过程充满血腥、暴力、偷盗、掠夺以及权力的滥用,驱逐农民、剥夺农民土地、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地,通过剥夺和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转化为现代私有财产,都是原始积累的方法。

 

哈维肯定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威力,但对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史前史的观点提出异议:马克思描述的暴力过程对成熟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机制来讲不再是必要的了吗?

 

罗莎·卢森堡早就发现,资本积累有两套体系,一是在生产场所和流通领域以扩大再生产的形式进行;二是在国际舞台上,通过殖民政策、国际供求制度、势力范围政策和战争等方法进行。二者间存在“有机的链接”,如果没有持续的、主要通过帝国主义暴力手段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应该早就不存在了。经验事实可以证明卢森堡观点的正确性。

 

在当代世界,马克思所描述的原始积累过程依然到处可见。对农民的剥夺、对自然资源的大肆榨取发生在非洲,也发生在拉丁美洲和东南亚;金融战、货币战成为全球价值掠夺的手段,这些不带硝烟的战争较之传统意义的战争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新自由主义私有化商品化的旗帜下,自来水、卫生保健、教育等原本属于公共产品的领域变成了资本家谋取剩余价值的场所,这无非是新一波的“圈地运动”;国家权力与资本结盟,在资本主义中心地带制造两极分化与社会失衡,在边缘地带制造血汗工厂与环境污染。资本主义的历史始终由血与火的文字写成,哈维得出结论:与原始积累相似的某些东西,仍然活生生地处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动态变化中并将持续存在,而且“可能正是资本主义存在的基础性的因素”

 

鉴于“原始”在时间上的特指与限定,哈维用“掠夺式积累”指称这种伴随资本主义历史始终的、持续性的、通过剥夺手段而进行的积累。这对于我们理解资本积累的内在机制,探寻其渡过无数次危机的真正原因很有帮助。

 

二、扩大再生产危机与掠夺式积累

 

贯穿资本主义整个历史的掠夺式积累表现形式不一,每当扩大再生产出现危机无法启动资本持续积累时,它就会浮出水面。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有表现,一般利润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逐渐下降。由于生产的目的是资本的保值及增殖,资本要无限制地扩大生产,但是扩大生产的手段与资本增殖的目的相冲突。对抗因素之间的冲突周期性地通过经济危机表现出来,资本积累总是伴随危机进行。如同泛滥的洪水必须找到泄洪口,扩大再生产的危机需要找到适当的转嫁路径,否则资本积累将终结

 

哈维以“时空修复”分析了资本积累依赖掠夺式积累的机制。某一地理范围内的积累危机意味着形成了劳动力过剩和资本过剩,解决方案之一是通过投资长期资本项目进行时间再配置,解决方案之二是通过开辟新市场或新生产领地进行空间再配置。问题在于,如果长期投资不能产生回报,就要承担资产贬值的后果或承担无力偿还的债务,而新地域最终也会出现资本过剩,也需要运用“时空修复”来解决过度积累问题这造成不可避免的局面是,国际竞争日趋严峻,贸易战、货币战,乃至军事冲突都有可能发生

 

掠夺式积累呈现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商品化与私有化。其目的是为资本积累开辟新疆域。第二,金融化。1980年以来的金融化浪潮使得掠夺式积累变本加厉,具有金融操控特征的投机与泡沫随处可见,使财富流动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第三,危机的管理与操控。1980年以前,国家层面的债务危机并不多见,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却变成了“流行病”,甚至连发展中国家都未能幸免,因为故意制造的“债务陷阱”是掠夺式积累的首要方式,使财富从穷国转移到富国。第四,国家再分配。在镶嵌型自由主义时期,国家干预政策是让资金从上层阶级流向下层阶级,新自由主义颠倒了这一资金流向,使国家的再分配政策成为掠夺式积累的帮凶,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恶果。

 

三、掠夺式积累与新帝国主义

 

基于上述分析,哈维把帝国主义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84—1945年期间以欧洲为中心的帝国主义第二阶段是1945年后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第三阶段是1970年后帝国主义发展时期

 

首先,为了解决国内资本过度积累危机以及不断深化的阶级斗争问题,各民族国家都推行帝国主义扩张策略,通过对非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获得海外增殖空间以维系资本积累持续进行。由于各列强都想在瓜分世界过程中争夺霸权,矛盾激化,最终像列宁预见的那样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其次,两次世界大战与“大萧条”的痛楚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寻求理性方式解决共同面临的过度积累危机,一是施行以“阶级妥协”为基础的镶嵌型自由主义;二是加强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合作。这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和“丰裕社会”。

 

最后,持续多年的滞胀使得美国国内矛盾激增,在生产领域则要应对来自崛起的德国与日本的挑战,通过金融重夺霸权成为美国建立新体系的选择。凯恩斯主义被抛弃,新自由主义成为经济正统,高举市场化、私有化的旗帜,资本主义掀起了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威廉·罗宾逊在《全球资本主义论》中把这一阶段称作“世界经济向全球经济过渡”时期,是“世界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划时代转变”,它建立了全球价值生产链以及与之相应的新的弹性积累模式,由此带来世界范围内劳资关系的变化,导致跨国资本家阶级崛起和跨国国家出现。哈维认同这种变革,指出“国家、超国家和金融权力与一般资本积累之间的动荡关系是1973年以来不平衡地理发展和帝国主义政治中最明显和最复杂的元素”。

 

虽然新帝国主义的具体形式还在形成阶段,但哈维认为:“掠夺式积累将是新帝国主义的实质。”其深层扩展是初级阶段的帝国主义所无法想象的,与跨国资本相比,托拉斯和卡特尔只是小巫见大巫。哈维指出,新帝国主义“似乎只是在重复已经逝去的帝国主义”。这说明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垄断性、寄生性、垂死性、过渡性的论述依然有效,危机的暂时解决只是为更大的危机准备条件即使有疯狂的掠夺式积累,新帝国主义的努力也终究不过是在为自己掘更大的坑,一切终归要化为泡影。探寻一种能够逃脱不断恶化的资本积累危机与混乱的替代性方案,正成为历史的呼唤与当下的任务。

 

【延伸阅读】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主要观点

 

(一)列宁对资本主义经济阶段的划分,是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对于分析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有重大指导意义。马克思的时代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时代,但至20世纪初,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列宁根据大量的实际经济情况,经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垄断代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已进入垄断阶段、也就是最高阶段的新理论,这实质上是对《资本论》的进一步运用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作了科学而正确的划分,对于研究当代现实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当然,20世纪末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经济、政治,以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例如,一般垄断已发展为“特殊垄断”和国家垄断,国家垄断又发展为国际垄断,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影响。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又有了新的重大的发展。但这些实际情况同时也说明:垄断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只是发展程度有所不同而已。马克思预示了自由竞争必然发展为垄断,列宁也预示了一般垄断、金融寡头垄断必然发展到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列宁在本书中所提出的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不仅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就是对现在资本主义垄断的高级阶段,仍然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有人提出:典型的资本主义是什么?是自由竞争阶段还是垄断阶段?实践证明,成熟的自由竞争阶段的资本主义在英国只存在了100年左右就发展到垄断阶段;而垄断资本主义在主要国家占统治地位现在也已100年以上,而且还有生命力,不断向前发展。可以说,垄断阶段是自由竞争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而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是分析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是《资本论》在新阶段的进一步运用和发展,也可以说是《资本论》的续篇。

 

(二)金融寡头和资本输出理论科学说明了国际资本流动现象。列宁提出: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相结合形成金融寡头,既控制着工业经济又控制着国内政治;资本输出既促进了输入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又加强了剥削和压迫等。随着现实经济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级的金融寡头大财阀的出现,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在各国国内资本市场的基础上同时产生了国际资本市场。过去,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现在则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例如,前几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出现,其破坏程度远非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所可比拟。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反映了垄断最新最高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列宁有关金融寡头垄断和资本全球流动等理论,是研究世界资本市场和世界性金融危机等问题重要的理论指导。

 

(三)列宁在本书中揭示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但并未明确指出必然发生战争,只是指出使和平遭受破坏,这种写法是“伊索寓言式”的。但是在第二篇《序言》中就明确指出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与帝国主义战争的必然联系。不平衡规律证明:不管它是从经济上对世界市场已经瓜分完毕,还是从政治上对殖民地等领土已经瓜分完毕,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市场和攫取更多的殖民地,必然要发生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列宁从帝国主义本质的分析出发所作的结论,已为历史所证实。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又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战争仍不断发展,伊拉克的战争就是明显的例证。当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前世界形势的主流。但不平衡规律和帝国主义的理论与现实仍客观存在。人们必须提高警惕,致力于和平和发展,力阻新的战争危机的爆发。

 

(四)怎样看待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是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课题。任何事物都要经过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它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由一般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现在已发展到最高级、最成熟的典型时期。一方面,生产社会化不断发展和私人占有的矛盾不断尖锐化,另一方面,市场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所体现的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大的垄断形式的跨国公司加快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加速技术垄断的进程,现代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新变革,实现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美国的新经济持续十年实现经济增长等等,说明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生命力。但是它所面临的许多严重的社会矛盾,在资本主义前提下是无法解决的。资本主义终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仍然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列宁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就是说帝国主义最后终将灭亡并过渡到社会主义。这种“垂死”,这种“过渡”,正如前文所引,列宁也认为可能要保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有人说,帝国主义现在是“垂”而不“死”。把“垂死”作为就要死亡来理解,这就太绝对化了。须知:这要有一个“过渡”,要有一个过程,“垂死”是一个趋向,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当生产关系某些方面还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时,它就不会马上灭亡。但是垄断资本主义最后终将灭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最终必将为历史所证实。西方学者也是这样看的。例如,美国纽约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贝特尔•奥尔曼认为,在全球范围内,西方正在逐渐失去它赖以生存的条件,因而不可避免地在走向衰亡。二战以后,尽管资本主义国家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了种种舆论宣传,使人们不再专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病;但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及其500年历史的研究,以及以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例,对资本主义近几十年的发展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当今资本主义正在走向崩溃。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一分校;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22日)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