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资料库 > 理论资料 > 阅读信息
王伟光: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篇大文章
点击:  作者:王伟光    来源:红色文化网  发布时间:2024-01-07 10:45:37

 

实现现代化是中华儿女近代以来孜孜以求的梦想。经过百年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以英明正确的理论指南和艰苦卓绝的精神品质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开启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举世瞩目发展奇迹的成功路径,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注入最磅礴的生机活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决定中国人民的未来命运,也决定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更决定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我们的答案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引领,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提出和形成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并确立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年的历史成就中逐渐成熟。时至今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这一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鲜明的精神要义,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摆脱落后、振兴中华。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华民族所蒙受的一系列苦难,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80)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无一不是为国家富强、民族发展而积极努力,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在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上积累了宝贵经验,启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奏。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让中国人民成功走上了救亡图存的道路,找到了走上现代化的正确方向。经过28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摆脱落后、走上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根本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摆脱落后局面,党和国家带领人民想方设法搞建设,逐步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主张。1959年底,毛泽东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构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16)。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次全面构思和系统阐释。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共产党通过“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为成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积累了一系列原创性、自主性的历史经验和理论准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一心一意搞建设,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502)“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同上,第582)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向强起来进军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式现代化从理念变成了实践。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最终确立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上取得巨大成功,现代化实践越发扎实,现代化道路愈发成型,现代化理论越发成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局面、新境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新时代十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城市化率有了显著提高,社会发展有了很大进步,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在擘画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他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系统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他使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将这两者的辩证关系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全局进行整体性考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系统阐发,确立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质要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性,已经并将最终能够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性质、内涵、任务、目标、实现路径、战略举措的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参见习近平,2022年,第22-23)这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基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扎根中国具体实践,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引,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中国式现代化所作出的科学判断、战略构想和理论确定。

 

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从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看,在人口规模如此巨大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既没有先例可循,又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只有立足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才能创造性地探索出适合自身人口规模特点的现代化发展方式。“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1)区别于为资产阶级少数人谋利益的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现现代化“一个都不能少”,14亿多人整体迈入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国情特征,不仅是对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也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通往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国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只注重资产阶级少数人的利益,导致出现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穷国越穷、富国越富的两极分化现象,随之而来的便是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冲突不断、战争流血,这是一种片面、畸形的现代化。吸取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教训,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努力消除分配差距、地区发展差距、城乡差距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要义,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推动共享发展,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推进现代化。

 

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2022年,第22-23)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有深厚的物质条件来夯实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要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如果精神文明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就会导致人的精神迷失、道德滑坡、思想退步、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就会丧失实现现代化的精神动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明确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两个文明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坚持与自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要彻底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形成以绿色为导向,包括绿色发展观、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等为内容的科学的生态发展观,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集中力量优势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5.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治国者常富,乱国者常贫。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面对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我国一以贯之地选择走和平发展之路。“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习近平,2022年,第23),这种通往现代化的老路充满着野蛮与血腥,剥削与压迫,给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原则。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国始终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以胸怀天下的大国情怀将本国发展与世界和平统一起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强大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推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正确选择,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现代化等于私有化”“现代化等于资本主义化”的发展老套路,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新体现,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样板,贡献了方案。

 

1.中国式现代化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提供方向和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习近平,2023)。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2022年,第21)这一新的论断凸显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感召力和理论伟力,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部署了未来五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制定了走向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路线图。党的二十大确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宏伟蓝图深刻揭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践性,向全党发出了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冲锋号和动员令,向全国各族人民描绘了未来中国的光明前景,向世界展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

 

2.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既要把握其特殊的中国意义,也要把握其普遍的世界意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中国特殊价值也有世界普遍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不仅证明了实现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同时也打破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盲目崇拜和路径依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新选择。

 

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个人口大国像中国一样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变成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不断扩大其国际影响力的大国。中国不输出现代化发展模式,但是愿意主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解决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包括贫困等共同问题时提供有益借鉴。中国式现代化既使本国实现了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使自身保持发展的独立性。中国式现代化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了通往现代化道路是多样的,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打破了西方垄断称霸的格局,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习近平,2023)

 

3.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早期发生是由资本主义打开通道,取得成就的。在相当长时间里,把现代化与西方化、私有化、资本主义化相提并论,在世界舆论场上占上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话语霸权严重遏制了各国的现代化探索,对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的狭义认知阻碍了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实践证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证明了现代化并不只有资本主义一家。

 

对比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野蛮与血腥,中国则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充满着民主平等、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唯物史观认为,判断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的直接标准是本国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性质和状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状况。当然,根本标准最终还是生产力。同样,判断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性质也是如此。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这就决定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民可以免受资本的剥削与压迫,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追求共同富裕,这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形式。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扩张、战争掠夺的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既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规律、共产党执政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特殊规律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国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资本主义”的神话,用事实证明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同样能够实现现代化,并用中国的大踏步发展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活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充分汲取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成果、借鉴世界其他国家优秀文明成就,在不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指引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接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成功摸索出来的现代化,它不仅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现实,也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创造了新的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长期发展积累的中华文明的最新形态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人类发展长河中创造了辉煌成就,蕴含着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滋养着中华民族长久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智慧和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为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理想范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民为贵”“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为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文明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理政要旨,为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以德治国观念,为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协和万邦”“与人为善”的处世哲理,为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提供了文明支撑……这些被中国式现代化吸收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将继续绽放光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伟大征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历史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必然产物

 

中国式现代化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和历史的科学把握,来源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南的指导,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产生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100多年的艰苦奋斗中产生的。

 

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制度前提和积累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雄厚扎实的物质保障。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系统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战略支撑;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和历史进步

 

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一个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充分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经验前提下开创的现代化,同时,又是借鉴其他国家发展教训的基础上通过走自己的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现了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我们党一贯秉持的态度。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41)邓小平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1)“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4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这种借鉴吸收并不是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的后果,不是遭到失败,就是成为他人的附庸。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

 

中国式现代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充分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对资本主义的制度、理念、道路等进行了扬弃,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等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老套路,建设中国自己的现代化,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中国所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是照搬照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而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充分吸收其他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是在学习苏联的条件下开启的,既总结吸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又避免了苏联改旗易帜现代化的悲剧倒退,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径。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中国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2022年,第23-24)这一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概括,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理解,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总结。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初心使命的理想实现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梦想与追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上天赐予的,也不是其他国家施舍的,是一代代中国人民在历史中摸索探寻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系统总结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500多年的社会主义运动史、18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100多年的党史、70多年的新中国史、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经验的基础上,靠自己的头脑思索、靠自己的双脚探索、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这是我们从自身发展艰辛探索中得到的正确答案,更是我们独立寻求走向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经验升华。它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反映人民需求,是新征程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雄辩证明我们成功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方向和路径。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有信心、有能力、有底气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习近平,2021)中国人民已经从历史的奋斗中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必将沿着这条光明大道走向未来,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共产主义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创形成的,走的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推进人类文明发展为使命,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什么别的“新形态”,而是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归宿,是科学社会主义所阐明的代替人类最后一个剥削阶级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一句话,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新形态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文明新形态,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新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文明新形态的前提准备和第一阶段。

 

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推动了共产主义文明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高高举起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旗帜,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绽放出了更加灿烂的光芒。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是人类共产主义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成果。

 

 

三、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中国式现代化这篇大文章

 

党和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越向前,对党的创新理论科学指引的需求就越强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科学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引。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关键在于持续进行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根本在于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并开花结果。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2022年,第16)作为中国之治的理论表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一切中国问题的理论根基,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思想先导,是中国现实经验的理论提升。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需要、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新时代这个特定时空的创新发展,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从战略完善到实践成果,从物质基础到制度保证,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其中,概括形成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习近平,2023)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路径,使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愿景更加清晰、制度保证更加完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精神力量更加主动、实践推进更加科学、建设成果更加显著。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指导,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入阐释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强调“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参见同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也是与各种敌对势力、各种错误思潮不断斗争的过程。在伟大斗争中,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其根本原因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

 

党的领导是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进的坚强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离不开党的自身建设,离不开我们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另一方面离不开党从战略思维的角度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中国式现代化的近期目标、未来蓝图和战略安排,离不开党为了推进现代化所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和举措,离不开全党的接续奋斗。

 

历史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谋划者、领导者和推动者,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伟大成功的坚强核心。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其他什么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284)他反复强调:“在政治制度模式上,我们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同上)每当遇到严峻挑战,党中央总是能够沉着冷静、把握得当、因应适宜,总是能够成功扭转危局、化危为机、开创新局。根本原因在于,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党的头脑十分清醒坚定,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任何时候都要把经济发展摆在首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实现最佳结合。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它继承和吸收了包括资本主义制度文明在内的人类一切制度文明的优秀成果,能够克服包括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一切旧制度的弊端,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一切已有社会制度不可比拟的优势。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要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制度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生产力系统中人的因素高度活跃起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各种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历史和现实都有力地证明,市场经济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与其他经济体制相比,市场经济是目前人类社会发展阶段配置经济资源最有效率的体制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佳机制。中国正是通过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经济资源配置起重要作用,从而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巨大的经济飞跃和社会进步。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进一步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推进市场经济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善于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创造性地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些重大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必须看到,富裕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但一些发达国家搞了几百年工业化和现代化,不仅没有实现共同富裕,贫富差距反而越来越严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要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推进共同富裕。所有制决定分配,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财富如何分配,收入的两极分化由生产资料占有的两极分化所决定。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制度差别根本在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是解决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的根本性举措,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才能从经济基础上保证共同富裕的实现。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推进共同富裕,包括两方面任务:一是做大蛋糕,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国家尽快地富起来、强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二是分好蛋糕,解决好分配问题,防止和避免两极分化,关键是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让人民公平地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做大和分好蛋糕的过程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稳步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略

(本文原载《哲学研究》2023年第9期)

 

作者:王伟光 来源:红色文化网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