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治理建言 > 阅读信息
顾士刚:多措并举筑起乡村振兴富民长城
点击:  作者:顾士刚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18-02-03 11:33:37

 

 1.webp (3).jpg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时代给出了农村发展考题,如何“破题,解题”呢?

 

  一、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社一体,合股联营

 

  1、利用村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一个地方发展,首先要解决是人的问题,人心齐泰山移,若人的思想不统一不团结,任何地方是发展不起来的。而且只有文化才能凝聚人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如运动会、图书馆、舞动乡村等群众乐于参加的活动中,让群众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感受到党员干部与他们一样,容易心与心交流。团结了农民是乡村振兴力量之源。

 

  2、现今农村主要的劳动力是50—80岁左右的留守老人,只有组织起来才能产生1+1>2的力量,再在接受新技术方面超于普通群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某个能人或者大户牵头办的专业合作社,而是按“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模式,即:将土地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利益的和谐统一,土地的主人是村民构成的集体,土地经营者是集体办的合作社,劳动者是集体成员,抱团发展,共同致富。当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法路径有很多,但一定要完善政策引导机制,根据各村实际情况,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村集体主体地位,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在此过程中,镇级及以上党委政府一定要健全农村村级集体经济法人治理机制、经营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和权益分配机制,这样才能使村级集体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坚持因地制宜,紧盯市场需求,充分发挥金融支撑作用,做大做强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拓宽群众稳定增收致富渠道。

 

  1、找准发展定位,打造新产业新业态

 

  依托地方党委政府,借本地企业之东风,找准自己发展定位,积极拓展市场,在各方面条件成熟情况下,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从家庭作坊到规模种植,形成了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依托这个特色,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依托龙头企业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形成自己产品的产业链,打造特色化产业集群,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新产业新业态的良性发展,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会大大提升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在增收致富自我发展上会有更大突破。

 

  2、促进农业转型,发展乡村旅游

 

  要充分挖掘农村与都市相比所具有独特性:自然、原生态、纯朴、山美、水美、景美、农产品特色化。要积极发展体验式旅游、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打造“股份农民”,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促进农业转型,农村升级和农民增收,村镇一体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加上传统有特色独有的地域文化,通过生产+加工+文化+科技+旅游,创新体制机制,让传统农业融入科技、创意、文化、循环、旅游、体验等发展为现代农业,打造高品质农村产业发展链条,发展乡村旅游,培育特色小镇。

 

  3、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三种方式

 

  面对当前市场动态变化,一要培育特色品牌引导农民大力特色农业、优质农业、品牌农业,向技术要质量,向产品要效益,向市场要收益。二要利用“互联网+”,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智慧农业工程、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智能物流设施建设运营,使线上线下互动快捷发展,把好的产品推介出去,然后筑巢引凤,使乡村与城市在时空上无距离感。三要以市场投入为主体,以政府财政为杠杆,以PPP模式为突破口,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资农业,树立典范,推向市场。积极探索以“大睢宁”为综合服务平台,融入电商文化。

 

  着力转变三种方式。一要转变“三农”发展方式,加快农业多种经营,套种或种养一体,努力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二要精准施策,瞄准农村发展现状,针对性扩大规模,增收效益,政策实施有目的性倾斜。三要转变组织领导方式,推动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殖模式,对农业废弃资源化利用,发展新业态,激发新动能。村两委班子要科学制定目标,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以技术为指导,以集体为后盾的合力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幸福家园。

 

  三、向节约要空间 向集约要效益

 

  现今中国农村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土地闲置,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突出。各地要通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节地”、“腾地”新路径,以耕地红线为底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科学规划“节”地,向节约要空间。按照建设用地“减量化”要求,科学规划推动农村人口向集中居住区、中心镇和县城区集聚,产业向开发区和功能区集中,促进城乡、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加大对自愿放弃宅基地选择进城入镇的农民进行合理的资金奖励外,还在就业、户籍、教育等方面提供支持,最大程度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

 

  2、多措并举“腾”地,向集约要效益。长期以来,村庄环境差,群众收入低,房屋、土地大量闲置,一度成为农村发展的掣肘。应将土地整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集中居住区为品牌,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农社区。新增耕地能为农户和村集体组织增收土地流转租金。建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科学规划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新型农场,通过节约集约用地,耕地面积持续增加,土地产出效益会更多更可持久。向节约要空间,向集约要效益,必将为“美丽乡村”幸福宜居、脱贫攻坚步伐加快、现代农业进程提速、耕地质量有效提升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根本上要依靠农村人才的批量涌现,人才培养的载体在农村,政府可以发挥引导、强化的作用。通过农村产业发展,打造三级人才孵化体系:第一级是本乡本土有志青年,第二级农村产业发展趋势向好吸引外来创业者,第三级政府主导、系统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城乡一体化”是留住人才的关键,让新时代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象公共交通、区域供水、公共医疗、环卫保洁、均衡教育、污水处理等,若成效显著,为乡村发展留住了人才。

 

  无论在外务工,还是在家务农,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城乡一体化无论从理性还是感性上,都让人感到农业是充满希望的现代产业,农民是令人羡慕的体面职业,农村是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五、发挥两委班子效能,举党旗,跟党走,同富裕,共筑梦

 

  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激励制约机制。地方党委要建立农民增收联席会议制度,增加在考评中的分值。让责任以量化方式使党员干部群众一目了然,增加压力,全力以赴谋发展。

 

  二要建立平台,拓宽发展渠道,完善服务。借助大数据平台,强力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整合规范农贸市场、劳动力市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发挥其对农民信息化、数据化、规模化、法制化的服务效能,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在全县针对性推广。

 

  三要巩固农村文化阵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精神信仰,利用走访帮扶活动,宣传、践行党的政策,彰显党的先进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委党校;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