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议书
尊敬的社会各界人士:
自古以来,华夏便是“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天道民族,更是长于观察、精于工技、重于实践的科技民族。
在历史长河中,华夏古圣先贤留下了灿若星海的各类典籍,这些典籍是华夏历史发展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也是华夏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和丰厚遗产。在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古代科学典籍不但可以印证中国古代所取得的辉煌科技成就,而且其中蕴含的古老智慧和深刻思想,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文化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乃至推进全球数学基础思想、物理基本理论、科技迭代创新,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历史上,源自华夏的许多知识与技术、许多重大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包括但不限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水密舱技术等等,都惠及全球,引领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天工开物》传入日本,被视若珍宝,甚至以此书创立学派,奉为兴国指南;传入朝鲜,引发朝野轰动,朝鲜学者以《天工开物》为蓝本,创作了多本相关著作,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手工业和农业发展;传入欧洲,引起热潮,被译为十二国文字,广泛传播,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手工业、农业的发展,更是奠定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加速了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然而,这本“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在本土却是命运多舛,因文字狱的原因被禁绝流传。
落后就要挨打,这个历史教训,我们必须牢牢谨记,杜绝这一幕再次上演。
时代发展到今天,科技霸权带来的影响日益突出,华为、中兴等企业受到的无端科技打压,大街小巷,人尽皆知。
落后就要被人卡脖子,就要处处受制于人,这一幕许多人也是深有体会。
科学典籍中包含的知识和信息对人类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读科学典籍,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学者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学习到古代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思想。不幸的是,迄今为止,仍旧有许多科学典籍流散海外,鲜为人知。
据初步统计,中国图书典籍被英、法、美、日、俄等20余个国家的100余所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所收藏,海外收藏的中华典籍近百万册。
根据近年出版的《中国古籍总目》,1912年以前的现存古籍约有20万种,50万个版本。其中,与科技相关的典籍数量主要分布于以下几类: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444种)、政书类考工之属(81种)以及水利之属(314种);子部兵家类(约230种)、农家类(467种)、谱录类花木鸟兽之属(339种)、医家类(6684种)、天算类(1656种)、术数类(约140种)、新学类(884种)等,合计约1.2万种,约占存世古籍总量的6%。
正因为如此,“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强文物和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将中国古典文献和研究成果图谱化、智能化、数据化,便于浏览、查询、研究、欣赏,目的就是要把这些宝贵文化遗产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这对溯本清源、守正创新,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自信和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人士,情系华夏、传承文明,奉献社会、大爱无疆,积极行动起来,踊跃捐赠各类文献、古籍或电子版资料,泽被后世。
您的义举,将托起见证历史、惠及子孙的千秋功业!
(作者:昆羽继圣;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