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王亚杰:基于新中国成立75周年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的“西方”祛魅
点击:  作者:王亚杰    来源:中国学派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4-09-26 12:32:43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成就,为人类现代化的多样态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中国实践经验和历史成就的理论凝练,不仅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而且还冲破了西方现代化理论范式的解释范围,从理论与实践上确证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非普世性以及历史局限性,并以自身的成功经验实现了对现代化的西方祛魅,提供了一种关于现代化普遍难题的可能性解答。

 

以党的领导与制度建设的辩证结合保障现代化的稳定运行

 

面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出现的价值迷失、经济低迷以及政治动荡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势日益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得到彰显,这既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支撑,也是我国在世界现代化竞争中能获取有利地位的根本保证。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的全球形势,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通过各领域的一系列制度建设,使各项制度更加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要求,明确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路径与目标任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保障。首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始终确保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其次,坚持党管一切的国家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这些都是西方政治制度所不具备的,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取得一次次成功的关键所在。

 

以利用资本与驾驭资本的辩证统一规避资本的无序状态

 

如何实现利用资本与驾驭资本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始终辩证对待这一重要角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终结了资本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认为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手段,在配置市场资源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式现代化不能因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可解决的矛盾危机而直接简单粗暴地完全否定资本,只有通过有效利用和驾驭资本,充分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才能完成资本在中国的历史使命。首先,以社会主义方向框定资本的发展轨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本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通过利用资本增长的内驱力来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引导资本增殖成为构筑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稳固基石。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而言,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使资本主要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非生产关系,从而规避了资本在中国的无序扩张和贪婪逐利。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规定了资本运动的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使资本成为服务于人的手段和工具,使劳动价值服务于人民生活,个体也不再受制于资本,成为自我决断和自我发展的自由个体。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在根本上规避了被资本逻辑所支配的风险,在利用资本中有效解决了现代化的动力机制问题,在驾驭资本中把握资本的政治方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效避免了资本无序扩张所导致的社会危机。

 

以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辩证统一避免现代化价值迷失

 

如何实现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统一是现代化的普遍性难题。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两种理性逐渐走向失衡:工具理性开始获得绝对的优先性,而价值理性则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其结果导致人作为现代化实践的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严重割裂,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形成的物质力量对人们生存处境前所未有的控制,物质和金钱由手段变成目的,人由目的沦为手段和工具,人的尊严和社会价值也随之迷失。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在理论与实践维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能真正代表并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这一核心问题上,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高度统一,克服了现代化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的普遍难题,也避免了西方现代化中的价值迷失风险。

 

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主体与成果的共享主体。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以及新时代作为主体力量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构建,同时也作为价值主体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走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主体,人民群众成为一种实体性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了对帝国主义的成功抵抗,彻底走出封建王朝的历史循环,走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意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得到充分激发与释放,并转化为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过程始终,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充分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个体不断从狭隘的地域、宗亲血缘、传统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在保障物质充足的同时,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通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孕育精神充裕的社会个体。针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难题及西方现代社会所出现的价值迷失,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辩证统一,力图通过物质的全面丰富、精神的全面充裕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者的良性互动,以避免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迷失。

 

以底线思维与战略布局的辩证统一创造双重奇迹

 

底线思维与战略布局的辩证统一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特有的双重奇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分别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资本的引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出现了姓社”“姓资之争以及社会思潮多元盛行等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党中央及时提出并强调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底线,从生产力理论的维度将改革纳入革命的范围,以此稳固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并多次强调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并非社会主义属性的变更,而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内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避免社会发展环境的动荡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的全球局势,党中央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把握历史主动和战略主动,以两个结合为基点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同时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对社会思潮多元化挑战,坚持把底线思维全面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积极主动防范与化解现代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挑战,从而保证在复杂敏感的局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的西方突破与祛魅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新中国75年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与超越。其世界意义不仅仅表现在为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和可能等方面,更在于将现代化从西方视域中解放出来,解决了人类现代化面临的普遍性难题,从而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模式解释权的长期垄断。

 

作者:王亚杰,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9P9—P10,原题《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的西方祛魅——基于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视角》,摘自《理论建设》20242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