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李振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点击:  作者:记者    来源:中科院之声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4-09-17 10:59:19

 

在新中国75周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院士

 

粮稳天下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从北京到大西北,再到环渤海,李振声响应祖国的号召,始终扎根麦田,不仅培育出了抗病、营养高效、耐盐碱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还凭借高度敏锐的眼光为国家粮食安全出谋划策、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提出并推动渤海粮仓项目建设,为推进我国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在陕西小麦种植农户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要吃面,种小偃。小偃是什么?这些珍藏在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里的小麦种子样品,是新晋通过国审的耐盐、抗旱、高产品种小偃60” 。它是我国过去广泛种植的高产抗病小麦小偃6”的衍生品种。

 

“小偃”系列品种的出现为我国的小麦种植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的培育离不开我国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李振声。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饱饭的问题。彼时我国粮食年产量2000多亿斤,受北方冬小麦产区条锈病肆虐影响,一年就损失100多亿斤,相当于4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条锈病有小麦癌症之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小麦一旦染病,严重时就会减产30%50%,甚至绝产。为了攻克这一难题,1956年,农学专业的李振声响应中央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前往陕西杨凌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他在祖国的大西北一待就是30多年。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农民在地头上哭啊。

 

看见不少农民在地里抱头痛哭,李振声的心被狠狠刺痛了。农民种了几千年的小麦,但小麦还是这么脆弱。野草没有人管却生长得很好。对比之下,李振声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通过将牧草与小麦杂交,培育出一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

 

着手研究,有三道难关挡在他面前。第一,杂交不亲和。也就是很难实现杂交。第二,杂交种不育。后代像骡子一样没有生育能力。第三,后代疯狂分离。即抗病性状在后代中很难保持。

 

困难重重,但他下定决心要把事情干到底。之后,李振声人生最宝贵的20年青春就是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里度过的

 

杂交种不能发芽,他就蹲在田里对一株株小苗逐一排查。有时一个杂交种看着很好,下一代却面目全非,他就一次次鉴定筛选。

 

 

每个夏天,他身上都被晒得脱层皮。年复一年,在做成千上万朵小花的杂交后,他们得到了几粒种子。就是这几粒小小的种子让李振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傅向东:其实全世界有很多人都想到了这。但正因为远源杂交面临的三大挑战,很多人没有坚持下来,在过程中就放弃了。而老李院长他一直坚持下来,坚持了20多年才成功地育成了一个抗病的高产品种。他的坚持是他成功的关键。

 

 

李振声在科研上不懈努力,终于为中国的小麦种植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在初步生产推广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其中小偃6最为突出,“小偃6能同时抗8个条锈病菌生理小种,且产量高、品质好,做出来的馒头白、面条筋道,它也收获了陕西农民给它的最高评价,要吃面,种小偃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傅向东:有了这个品种的话,我们不但能够使得小麦品种抗条锈病、不减产,同时还具有高产的特性,所以推出来以后就非常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郑琪:它(“小偃6号”)选育出来以后不推自广了。(研究所)附近都有很多农民种地,看到这个品种比较好,所以还没有等到它审定,很多农民就来换种子。他(李振声)说真正给我打分的人是农民

 

这些特质小偃6成为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有80多个,小偃6的出现让我国小麦的增产速度甚至一度超越了水稻。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截至2006年统计,(小偃系列)累计推广面积有3亿亩。大家粗算一下增产粮食150亿斤,所以你拿我们付出的劳动和最后获得的结果(比较),觉得还是划算的。

 

 

小麦远源杂交成功后,李振声并未就此止步,他深感20年的育种过程过于漫长,于是另辟蹊径带领团队创建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实用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用3年半时间就能选出优异种质,大大地缩短了远源杂交育种时间。

 

2007年,因在小麦远缘杂交和染色工程研究中的重大建树,李振声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国家给你这么高的荣誉,你怎么来向国家回报?当时我已经75岁了,我想我的身体还可以,所以我们开始组织了一个环渤海项目。

 

75岁的李振声再次出发,这次的任务是向盐碱地要粮。不仅能种上粮食,还要能丰产。通过让普通小麦和耐盐植物杂交,李振声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耐盐小麦。2013年到2017年,“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5年累计示范推广8017万亩,累计增粮210亿斤,节本增效187亿元。

 

 

2020年,年近90岁的李振声仍在思考。根据团队成员在曹妃甸、海兴、南皮、东营等地盐碱地多年的种植试验,他提出建设滨海草带的构想。通过种草养畜实现我国环渤海地区1000万亩滨海盐碱地的高效利用,来解决我国盐碱荒地利用与当前严重依赖进口饲料粮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傅向东:紧紧地扣住国家的战略需求,一心想着如何解决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命题。他会时时地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新的计划,来带领年轻的一代科学家,前赴后继地往前推,实实在在地把解决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命题落实、落地。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这也是总书记对科学研究人员的嘱托。

 

来源:中央电视台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