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期间,在“昆仑策”网上读到一篇题为《一张借条 一级文物》的文章,其大意是:
1943春,新四军52团来到宝应西安丰肩乡。部队首长考虑到,在这条件艰苦,环境简陋的条件下,居住在农家,已经给老百姓带来了不便,不能给他们再添麻烦了。必须严格纪律,一针一线,一言一行,都要做到秋毫无犯。因此,部队党委研究,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补充为“三大纪律,十项注意”,特别强调“借物要归还,损失要赔偿;大便找厕所,洗澡避女人”等注意事项。
一天,部队炊事员正在做午饭。饭尚未做好,烧的柴草就没了。管理员急了,急忙跑去找团政治干事程特青汇报。程听到汇报后,找到时任乡长高尚志说明了来意。高乡长说:“这小事一桩,随便到哪家拿捆草去烧就是了。”程干事却摇头说:“这可不行,拿草要过秤,以后要还。”高乡长一边说“行,行,行”,一边带着管理员来到马维驹家,称了5斤草。管理员一摸口袋,说:“嗨!身上没带钱。”高乡长和马维驹异口同声说:“这点草还要钱呀?不笑话吗?”管理员却说:“这是我们部队的规定,我怎能违犯纪律呀。”他执意写下了一张借条,借条上还盖上了高乡长和管理员的章子。下午,管理员来到马维驹家,还钱赎借条。老马拒绝,不肯收钱。管理员说:“你总不能让我违反纪律、犯错误吧?”老马见他把话说到这份上,也就收下了钱。但他实在太感动了,说:“这样钢铁纪律的部队,古今中外都不会有第二支。这张借条就留在我这里作个纪念吧。”管理员不敢自作主张,请示了了党代表程特青批准。这张借条,成了七里八乡新四军遵纪爱民的美谈。
我把这个小故事讲给一位年轻朋友听了。他感到惊讶,问道:“这是真事吗?恐怕是你们这些写小说的虚构的吧?”我说:“这不是编的故事,而是真人真事。这张借条经过有关部门鉴定,列为了一级文物,现收藏在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里。这怎么会是假的呢?”
现在的年轻人不相信革命军人、革命干部有铁的纪律,不足为奇。但我这个亲身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退休干部,对这个小故事却是坚信不疑的。我虽没经历过革命战争的洗礼,但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的自已,是深知毛泽东时代对干部要求非常严格的。那时候,我们唱《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可不是光嘴上唱唱而己,而是要拿出实际行动来做到,那可真的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占国家集体半点便宜”的。我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比如“过苦日子”时,我当时所在工作的地区财贸干校,教职员工及学员,在市郊开荒种了粮食作物,每年能收红薯数万斤、麦子几千斤。有个青年职工向领导提出“拿出少部分红薯、麦子分给大家度饥,按国家牌价付费,但不交粮票”的要求,领导都没同意,不同意的理由是:“我们是搞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要言传身教。我们教育学员不要搞特殊化,而我们自已却做不到,那怎么行?我们要遵守不稿特殊化、多吃多占的纪律。现在全国人民都在过苦日子,连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都是这样过,难道我们就不能过,非得搞特殊吗?”这事,我在《同舟共济“过苦日子”》一文中做了较详细的描述,这里就不“炒现饭”了。我想说说另外一件事。
1952年,我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反五反”运动。那次运动把刘青山、张子善这两个“老虎”揪出来了。
刘青山和张子善都是蛮大的干部,对革命很有功劳,但是他们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尽管有同志向毛主席说情,请求看在刘、张对革命有功的份上,保留他们的性命。然而,毛主席说:是要保留他们两个人,还是要保留我们这个新中国?杀了他两人,可以挽救二十个、二百个、二千个、二万个干部……。结果,“挥泪斩马谡”,还是把这两个人枪毙了。中央高层反腐败的这种认识、决心和态度,极大地鼓舞、震撼和教育了全国人民和干部。
在“三反五反”运动中,我们银行也同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一样,全体干部员工都参加了。我们通过听报告、学文件,联系实际谈认识,作检查,受政治教育、廉政教育、纪律教育。
当时,我是一个刚从“学校门”到“银行门”的年轻人,又没当过一官半职,的确既没有贪污腐败行为,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官僚作风。即便如此,在学习会上,我也作过自我检查。检查的内容是:“我的公私观念模糊,拿过公家信纸信封写过私信。这是错误的,这种思想行为如不得到改正,发展下去会很危险的……。”我作检查,既是严肃的,也是自觉的,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么做。其实,也不光我一个人作过这样的检查,许多同志都作过类似的检查。有检查在农民家中吃了饭没按规定交伙食费的,有检查当了干部有高人一等思想,对老百姓耍过态度的,有检查收过顾客小礼品没交公的……,这些都是在学习中联系自己实际自觉自愿说出的。
现在的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发笑,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算什么呀,值得作检查?也太“小题大作”了吧!但是我要说,你可莫小看这件事,对我来说,那是一次极其深刻的教育。使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干部要懂规矩守纪律,要大公无私,秋毫无犯,防征杜梨,一尘不染。从此,公私分明的观念、清正廉洁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也就在我的头脑中扎下根了,让我在以后长达44年的仕途生涯中,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考验。每当我看到如今一些人(有的还是我的同事、熟人)落下一个“由捞到牢”、身败名裂的可耻可悲下场时,我就感到自已受到那些严格政治教育、庸政教育、纪律鼓育的老比幸运!
(作者:欧植竹,又名欧阳植竹,昆仑策特约评论员,湖南省作协会员,省文联第四、五届委员,省文艺理论研究理事会理事,省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郴州市文联原主席。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