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中国从此“有了”计算机丨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点击:  作者:甘晓    来源:中科院之声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4-04-02 10:52:38

 

 195881

对于我国二进制时代来说

是从“0”“1”的起点

我国研制的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03

以每秒30次的运算速度

成功完成一小段程序的运行

有了!

中国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

风趣地给“103取了这个小名

“103调试成功

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诞生

中国从此有了计算机

 

 

103机”的历史照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内的计算机学科还是一片“荒地”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在心中埋下一个梦想:

要在中国研制出计算机

 

1951

华罗庚担任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所长

组织闵乃大、夏培肃、王传英三位青年学者

组建起一支年轻的“开垦队”

然而,当时的数学所

缺乏技术积累,缺少器材管理部门和人员

要开展电子线路实验,实在太困难了

 

中国科学院举全院之力

将院属各单位电子学方面的人员

统一安排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开展工作

队伍大幅壮大的计算机小组

搬进了“中关村第一楼”——原子能楼里

经过全院科研力量集中攻关

示波管储存器和基本逻辑电路试验取得成功

 

1956

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技规划”

计算技术被列为“四项紧急措施”之一

同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

华罗庚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

阎沛霖担任副主任,后被任命为第一任所长

中国科学院有组织、成系统地开展攻关

为“科学技术为国家建设服务”

找到了具体的实现形式

 

按照“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

此前在物理所和数学所布局的工作小组

20多人都被划归计算所

又陆续在全国范围内抽调了一批专业人才

大家来到计算所

为开创我国计算机事业同舟共济!

 

 

103机”的部分研制人员

 

为尽快掌握整机技术

科学家们提出了

“先仿制后创新,仿制为了创新”的思路

19569

我国派出高级专家考察团去前苏联

M-3小型计算机走进他们的视野

 

19574

中国科学家获得了相关的图纸资料

不久后,计算所在租用的西苑旅社客房里

宣布M-3工程组成立

研制工作很快铺开

大家情绪高涨

边消化资料,边进行实验

来自全国各地、各单位的科研人员

继续汇集到计算所,来去匆匆川流不息

 

M-3机是第一代电子数字计算机

大约使用了800个电子管

2000个氧化铜二极管

10000个阻容元件

要想仿制出这样一个复杂的电子“大脑”

光靠图纸和资料远远不够

依照前苏联的图纸亲身实践后

种种技术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研制工作仍然需要从“0”开始

 

到了生产环节

需要克服的难关就更多了

其中一个难题便是

磁鼓鼓体表面磁性介质工艺

面对严苛标准

凭借老工人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手感

最终实现了“百分之百”的成功

 

为了让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尽早“出世”

计算所召开了“打擂台”大会

把时间表一次又一次地提前

原定于19586月底完成的试制计划

往前调整了一个月

 

19585月下旬

工程进入机柜内插件底板连线焊接阶段

技术人员意识到

如果按照最初设定的接线工艺

无法按时完成5月底交付的目标

他们“急中生智”

请熟练工人采用交换机总装车间的扎缆型工艺

终于在531日凌晨2点全部完工

 

同年7月底

103机”完成调机,比原计划提前了5个月

最终,科研团队于“八一”建军节试算成功

代表科技界完成了献礼

并将“103机”命名为“八一型”计算机

《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写道:

“我国计算技术不再是空白学科”

 

 

《人民日报》关于“103机”的报道

 

此后,科研人员研制出磁心储存器

完善和提高了“103机”的性能

让“103机”的运算速度

从每秒30次提高到每秒上千次

1958年起

103机”迭代更新两代电子计算机

先后生产了40多台

供全国用户单位使用

 

103机”仿制的全过程

不但培养锻炼了一大批科技人员

还带动了试验研究基地、生产制造基地以及配套部门

103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从试制到生产

这是一段梦想和奋斗交织的路程

也是一个关键的起点

 

103机”的诞生

深深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奋斗精神

20世纪60年代起

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连续攻克

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种种难关

不断研制出

性能更强、速度更快、存储容量更大的计算机

让中国在计算强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甘晓;来源: 中科院之声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