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说: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是构建产业链的主体力量。作为国民经济“顶梁柱”、产业发展“领头羊”,近年来,中央企业积极补链、强链、固链,带动各类经营主体参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切实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前段时间,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同志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国家电网、国家电投、中国移动、中国中车与各类所有制企业互利合作,共同探索产业链融通发展的实践案例。小新聚焦这4个案例为您带来系列报道,此为第四篇《一车“链”千企,“中国速度”不只是“快”!》。
一车“链”千企,“中国速度”不只是“快”!
日前,话题#北京到上海2.5小时#冲上微博热搜。据报道,时速4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预计在2025年投用。评论区里,不少网友对此表示兴奋:白天游故宫、爬长城,晚上到外滩散步、赏夜景的生活将指日可待!
面对不断“上新”的动车组,很多网友不禁好奇:“复兴号”是怎样诞生的?一列“复兴号”动车组背后,涉及到多少家企业?
答案是2100多家。一列动车组,4万多个零部件,涉及20余个省份的配套企业,可谓一车“链”千企。这条长链由中国中车引领,它“牵引”着“中国速度”不断向前。
作为轨道交通产业链上的“链长”企业,中国中车在制造高速动车组,铁路机车、客车、货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领域,融通带动上下游6900多家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在湖南株洲、山东青岛、四川成都,或以机车为主,或以高铁牵引,多地依托自身产业特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轨交产业集群。
01核心部件 “链”合攻关
“高铁立硬币”,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高铁运行平稳,离不开减振器的关键作用。然而,减振器曾被国外企业长期垄断,不仅交货周期长,价格也高。
为此,中国中车找到了联诚集团,开启了研发国产减振器的10年联合攻关之路。10年间,活塞杆拉伤、减振器密封、橡胶关节开裂等技术难题被一一攻克。“目前,国产减振器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且采购价格更优惠。”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中心副总监齐然说。
在中国中车的帮助下,联诚集团继续攻坚关键部件开发,研制出电力机车专用风机,在我国轨道交通行业风机市场占比约2/3,成为我国最大的轨道交通牵引装备部件制造商和供应商之一。通风冷却系统、减振器、铝合金结构件等产品在国内平均市场占有率达45%,且远销海外。
在远在一万多公里外的墨西哥第三大城市蒙特雷,三年来,装载“中国造”弹性车轮的轻轨列车已经安全运营超700万公里,累计载客约1亿人次。
中国中车刚接到蒙特雷轻轨列车订单时正逢疫情,全球供应链按下暂停键。如何用国内的弹性车轮替代进口的同类产品,成为能否按期交付的关键。
弹性车轮是一种在轮箍和轮芯之间镶嵌橡胶的车轮,装配精度须控制在±0.025毫米之内,其核心技术曾一度由国外供应商掌握,成本、交货周期、售后、检修都不可控。
九方装备曾是一家传统制造企业,但技术储备充足,试制出弹性车轮是其向先进制造企业转型的重要目标。
攻关过程中,企业消耗的大量轮箍、轮芯、压环、橡胶等材料装满了一个100平方米的仓库。最终,他们拿出了首款国产弹性车轮。
要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必须有专业化的试验能力。在中国中车的技术支持下,又经过两年攻关,九方装备研发出一套低噪弹性车轮的试验测试方法及新设备,建设完成我国首台(套)自主化设计生产的滚动疲劳试验台。
得益于这家“链企”的国产化替代,中国中车提前两个月交付首批蒙特雷轻轨列车。
“在‘链长’带动下,我们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学习借鉴了成熟管理经验,实现了‘跟车出海’。”九方装备总经理周后葵说,正是因为中国中车与产业链配套企业共享成熟的生产制造、管理经验、市场渠道,企业才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产品。
中国中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介绍,中国中车把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制造积累的丰富技术创新、研发管理经验,延伸到300多家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引导其在技术、工艺、质量等方面改进提升,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脱颖而出。
02协同发力 聚“链”成群
轨道交通是装备制造业中产业链、价值链、市场链最丰富的门类之一,产业拉动效应达1∶5。2022年1月,中国中车为北京冬奥会量身打造的京张高铁“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的自动驾驶,停车精度在0.5m以内,受到世界各地运动员和记者的赞誉,被网友称为“国货之光”。
列车要实现这项功能,需要综合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通信等前沿技术,这对于各系统产业链的技术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中车长客作为主机企业制定顶层标准,中车“链”群企业协同发力,中车四方所等企业围绕车顶天线、车内接收系统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中车永济电机公司则聚焦节能、绿色、环保研制动力强劲的牵引电机。
为实现自动驾驶的精准定位和准确授时,列车首次应用了北斗导航系统。中车长客联合相关企业,共同搭建了用于测试导航系统的试验台。最终方案的可行性得到验证,北斗导航与列车网络控制系统互联互通,高铁+北斗的强强联合成为可能。同时,中国中车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了多个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在湖南株洲“田心塅”,以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中车电动、时代新材5家企业为领头羊,聚合了400多家上下游企业,轨道交通产业聚集度全球第一。
10多分钟,喝一杯咖啡的时间,这里能集齐生产一台电力机车的上万个部件。这里集结了全球产业链顶尖专家,最快只要8个月,这里就能研制出一列新型列车……
2023年,由中国生产的地铁列车在土耳其投用。这趟产自株洲的列车,仅用6个月就完成研制,远快于业主预期。2022年,我国首个出口韩国的低速双层双轨旅游专列,也由株洲制造,所有关键部件实现本地生产,仅用四个半月就完成交付。
03“链”上创新 挺进高端
在青岛,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调试线上,一列5节编组的高速磁浮列车在轨道上稳稳悬浮、启动。这便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它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列车长130多米、重300多吨,如此庞然大物悬浮在轨道上以时速600公里‘贴地飞行’,需要突破大量关键核心技术。”中车四方副总工程师丁叁叁说。
悬浮导向系统是高速磁浮列车的关键核心技术。中车四方研发团队进行了13个月的技术攻关。这套悬浮系统响应时间达到毫秒级、间隙波动控制在±4毫米范围内。
1000多公里外,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同样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研究所副总经理刘海涛介绍,他们成功研制了基于自主芯片的超大功率牵引变流器,同步开发了从芯片、源代码到操作系统自主可控的牵引控制系统。
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时代华鑫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也加入其中,为列车研制了“黄金薄膜”——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薄膜类绝缘材料,不仅可以应用于轨道交通,还可用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以及卫星、飞机等的重要部件制造。
坚持创新,不断发力高端化、智能化是所有行业的立身之本。作为轨道交通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国中车在追求高端的道路上不停步。
2023年9月,由中国中车设计制造的印尼雅万高铁开通运行。雅万高铁全套采用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标准建设,从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经营开发等高铁建设运营全过程全部采用中国方案,意味着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成功落地。
领跑产业高端,1个“链长”和6900余家“链企”的故事还将延续……
来源:国资小新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