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发生了一件大事儿,而我这个北京东城居民对上海发生的这件事情有一些看法。我不知道怎么评论这件事情较为公允,只想先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跟您聊一聊,然后咱们一块商榷一番。
事件的起因是,复旦大学宗教学系一李教授,接受一个叫做“第六声”媒体采访时讲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后经专人发表了文章。
这篇“学术访谈文章”后经戴雨潇博主发现,他看完后帮我们总结归纳了该复旦李教授以下观点:
第一,上海租界不是殖民地,而是自治的。
第二,上海不是西方殖民主义的前哨,而是“上海全球化主义”的先驱。
第三,他说五卅运动不能简单描述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中国反帝革命。
第四,当时最能引起上海市民内心共鸣的口号不是“打倒帝国主义”,而是“上海是上海人的上海”。
第五,五卅运动激发了上海华人公民的“政治自决精神”,并塑造了“新上海人”。
第六,这些新上海人并不完全是中国人。那时候的上海是来自全世界各地移民的家园,犹太房地产大亨维克多·沙逊认为自己是上海人。
第七,这一切产生了一种独立的本土意识和身份认同。
第八,英国等列强在上海设立租界是双向的文化融合。一方面上海的中国居民接受了西方侨民引入的现代思想,另一方面这个城市的侨民接受并认可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第九,这个时期形成了独特的上海文化,也称“海派”。它吸收了西方的元素,但并不纯粹是西方的。它起源于中国,但严格来说也并不是中国的。
上面这幅照片是建投读书会·澎湃北外滩《上海纪》新书发布会,讨论的是关于上海市民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
这次发布会的文稿记录,内容比较多,我挑几句重点简要说说。
1.“上海的租界是自治的,但它们不是殖民地。”
2.“成立了一个‘华人纳税人协会’,并接受CIA推荐的五名华人顾问的任命。”
3.“1925年5月30号,在南京路旧警察局前举行的学生和市民游行示威中,抗议者高呼口号:‘上海是上海人民的’。当时,在上海市民心中引起最深刻共鸣的,是这个口号,而不是记忆更深刻的‘打倒帝国主义’。”
4.“五卅运动之后,上海演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一个以中国居民为主的城市,尽管它依然保持地方自治,并融合了西方侨民的利益和文化。这场运动激发了该市华人公民的政治自决精神。”
5.“这些新上海人思想解放,受过良好教育,经常会说两种语言,自信,并拥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他们并不完全是中国人,这里边包括各地的移民,包括犹太房地产等等。”
6.“这一切产生了一种独立的地方意识和身份,重要的是,这种文化融合是双向的。”
上海租界
看完这些话语,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评论。
我想起海派青口亦称“沪独仔”,或称“海独”。
胡同老刘在旁边说,这不是要“沪犊子”吗?老刘净是瞎扯,这话不得体,他插科打诨的说话我不赞成,但是我对李教授的这些说法也不赞同,我认为这些观点还有讨论之必要。
有一个“马踏飞燕”先生评论称,除了“海独”之外,这些言论颇具阿Q精神,他把被压迫当奴才说得这么清新脱俗,还美其名曰“双向融合”。
也有人认为这位教授的观点,非常新颖,买办的概念似乎没有消失,只不过隐蔽意识更强烈,有修改历史的这种意愿。
我想大家清楚,这是一个复杂的文化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政治问题。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将它停留在政治角度的解读,应当多角度、全方面地去考虑。思索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其学术性,也可以加上一些大众性、革命性等多种因素考虑,将这个问题放到当今中国的政治形势之中分析。
上海租界
上海的独立意识,“海派”的思维,百川归海最后形成“海派”文化,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都各有其理由。不过,大是大非的问题,一定要讲清楚。
但为什么有人认为这位李教授的说法角度更奇特,更令人难以捉摸,您又是怎么理解的?可以把您的想法告诉我们,我们一起探讨。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部分图片|平原公子)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