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张颐武:从苟晶引发的争议看互联网舆论
点击:  作者:张颐武    来源:“张颐武”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0-07-07 09:39:57

 

1.webp (19).jpg

 
最近,苟晶相关事件的调查结果出炉,在公众中引发了分歧的反应。对于当时的邱印林父女违法违规的冒名事件的查处,公众的意见高度一致,都认为情况得到切实查明,整个链条上的参与“冒名”事件的人都被揭露,相关人也都得到了依法依规的严厉的处理。邱印林父女都已经被采取了强制措施。这些都受到了舆论的肯定,都认为这是对于社会秩序和公正的维护。但对于被冒名的苟晶本人的争议却变成了互联网舆论分歧的中心。这是在这次陈春秀的被冒名顶替的事件引发的对高考的违法违规行为的一系列的互联网舆论中的第一次。人们对于陈春秀这样的受害者始终都给予高度的同情和支持,但对苟晶的议论却已经引发了舆论的严重分歧。

这是由于苟晶在这次事件中的自我陈述存在太多的夸大和虚构的现象,形成了相当多的不实的指控和虚构的情节。其中的一些可能是由于记忆模糊或有误或过度渲染,但有些虚构或不实指控的说辞也确实违反了诚信的原则,变成了在某种程度上的为了引起网络的更大义愤而进行的炒作。有些说法在当时就能看出是明显不实的。如苟晶在网络舆论已经达到高潮的情况时,又指认邱印林带着“几个大汉”对她堵门和她的电话被窃听等。她确实被“冒名”,但确实不存在顶替或两次顶替等等。这些引发了舆论相当程度的“反转”。

对于苟晶的诚信的质疑和为“不完美的受害人”而获得肯定成为互联网上激烈辩论的两方。很多调查出台前坚定支持苟晶的网友对于苟晶存在的这些不诚信的说法,尤其是她在不诚信已经得到证实之后的发言,对网友支持或帮助她之后提出对于她诚信的质疑的时候所表现的轻视的态度感到不能接受。认为她确实在整个事件中都存在不诚信的状况,虽然揭露了邱印林等的违法行为,但她自己的行为也确实存在很多对于社会诚信的破坏,也会造成社会伤害。而另有一部分仍然支持苟晶的人也承认苟晶存在不诚信的问题,这也无可否认,但他们认为苟晶不是“完美受害人”,她的不诚信客观上促进了问题的解决,苟晶的耸动性的不实说法才引起了网上的关注,使得问题很快查清。如果她说得都是事实,由于事件原委复杂,就不会引发现在的轰动效应。从这些讨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互联网舆论所经常出现的巨大的分歧。这其实也是互联网舆论的分歧的所在。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一方面,公众对于违法的行为,始终是深恶痛绝的,公众对于高考的秩序被违法者破坏都很愤怒,要求彻底查清情况,维护高考的尊严,支持陈春秀这样的受害者。网络舆论在这个方面没有任何争议。中国网络舆论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是被体现的格外清晰的。另一方面,公众对于苟晶的行为存在相当分歧。这说明对于伦理层面或伦理和法律边界上的状况就存在很多争议。如苟晶自己得到的第二次考试的违规办理的应届生加分问题等都引发分歧。这些争议又会强化互联网上的分歧,引发一轮又一轮的争议。

这种方面的争议,首先,其实很多是由于事实的模糊造成的。有些情况确实很奇怪,如邱印林带“几个大汉”堵门或苟晶电话被窃听这些不实的说法,媒体都作为事实来报道的,在调查出来之前,媒体没有任何查证,苟晶说什么都作为事实。这些情况只要认真了解马上就能核实。这些最引起公众愤怒的事情都是不实的,确实也成为舆论分歧在官方调查出现之前引发争议的点。这些方面的不实渲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分歧。如果当时就能更多查证,公众对问题的看法可能就会更客观。传统媒体如何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一些更积极的作用,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在其间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他们能够一开始就对事实进行尽可能多的查证,如更多采访当时的同学以及各方当事人等,尽可能还原事实真相,就会让人们在调查出来之前对情况有更多预判,对公众讨论或认知事情都会有更多帮助,也会让人们对于事件的全貌有更多的了解。

其次,人们对于伦理上和法律与伦理边界上的一些地带的看法分歧,其实和他们对于社会的看法、自己的背景和认知方式等等有更多的关系。这些方面的争议当然不必寻求一致,但对于这些事实情况的了解,对于不同的意见的谨慎和尊重其实也是需要的。不先入为主,不仅仅是宣泄和发泄,其实也相当重要。

如调查结果出现之前,就有一些网络上的人对于苟晶的一些不实说法提出了质疑,但一些网友在很难反驳这些质疑的同时,就指认这些质疑者就是试图掩盖,甚至有指这些人是受了某方面利益集团的要求或邱某等的要求而来的。这样就使得讨论的气氛很严峻,变成了某种舆论对决,其实事情都还有待查明。那时一些人就是以苟晶的自述作为唯一的善恶标准,这样使得当时网络的氛围缺少客观性。这些状况其实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互联网上讨论应当尊重事实,尊重讨论的各方,不简单地仅仅宣泄情绪或粗放地表达,其实也是互联网文化所需要的。讨论问题还是要更多从各方面的事实出发,而不仅仅是一味表达自己固有的立场和宣泄自己的情绪。社会不能支持任何人对于事实的刻意歪曲,为了某种目的不顾事实本身的状况最终会损害互联网的公信力,也会鼓励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现象,这对于中国的互联网文化是一种伤害。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的观念,当然不应该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也不可能受到社会的认同。

通过这次的苟晶的相关事件,其实会让人们对于互联网上的议题的讨论状况有更多的认知。针对热点事件的讨论,互联网上争议的各方还是需要在尊重事实的大前提下取得相对的共识,社会最终要靠对事实的认定来做判断。只有这样,讨论才能更有积极意义,社会才能因此弥合分歧。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来源:昆仑策网,转编自“张颐武”,有修订)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