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机床,是整体工业水平的一环。考虑高精度机床的水平,要从提高整体工业水平的角度考虑。
后发国家,没有政府引导,靠市场经济发展本国高端工业,基本是痴人说梦。
工业技术,说到底是经验(数据)的积累,迅速发展本国工业技术水平,其实就是以最高的速度、最低的成本积累最多、最有价值的数据。
熟能生巧,个人如此,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其实也是如此。
如果不是全部的话,至少绝大多数技术,其实都是有需要以后,用大量的资源堆出来的(或者说,用钱烧出来的)的经验(或者说数据)。
这些经验,包括设计水平、加工水平、工人操作经验等等等等,都需要资金投入。说到底,一分钱一分货,或者说,一分资源一分技术。技术其实都是用资源(用钱)积累出来的经验。
比如:喷口的形状,叶片的形状,机械的结构,热处理的工艺,精密加工的方法……无数的细节决定成败。这些细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理论指导实践,而是实践积累数据指导理论。
所谓实践,就是烧钱,做大量的试验,积累数据,最后总结出最佳设计、加工方案。
积累数据的过程,既耗时又耗钱。
如果一个国家整体技术水平比较高,那么积累的工业数据就就比较丰富,现有的设计、加工方案就比较先进,需要发展的技术短板就比较少,投入较少的资金,增加不多的数据,就可以生产出一种新的相对领先的产品,占领全球市场。
研发成本,就可以均摊到全球市场。
——愿意买就买,不愿意买自己造,你自己造比买我的还贵。
绝大多数国家的最终选择,自然是购买这些国家的进口货。
生产的过程其实也是积累经验(数据)的过程。生产产品,除了获得产品,还能积累技术。
比如,全球对四代机有需求,但是绝大多数国家没有能力制造,只能购买美国的F35,能不能买到,还要看美国的脸色。
美国生产F35,提高美国及其控制的盟国整个全产业链的技术水平。F35高价卖出去,相关技术自己留下。
发展四代机提高的绝不仅仅是空军战斗机的制造水平,而是整体工业的水平。航发、雷达对应机械加工、电子、软件设计水平,进而还会影响冶金、化工等更基础的工业的水平。产业链上所有的工业的水平都会提高,所有与产业链的相关的工业品的产品性能都会改善。
整个工业是一个网络,一些看似与战斗机无故的商品,也能降低整个国家发展高新科技的成本。反过来,一些看似与F35无关的商品,其实也受益于F35。
全球总需求越大,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幅度越高,研发成本越低。
这是用全球的资源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显然,这种技术积累有两极分化的趋势。
其他国家和美国之间的差距越大,一旦用了美国战斗机,自己再生产同类的产品就会及不划算。且不说从头到尾积累一遍所有的经验(数据),就是积累出来,也未必比美国战斗机更便宜,让其他国家分担成本。毕竟,美国战斗机销往全球,本国的战斗机只能自产自销。
所以,买了F4,基本就会买F15、F16,买了F15、F16,基本就会买F35。不买的原因,无外乎美国不卖,或者,买不起。
对发达国家来说,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对后发国家来说,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发国家明显处于劣势。
从纯成本考虑,确实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当然,当时提出这句话,有特殊历史原因——航运紧缺轮船,自己造来不及)。
在这样的背景下,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只要自由贸易,就会出现发达国家工业水平进化,后发国家工业退化的趋势。发达国家生产高精尖产品,后发国家承接中低端行业、高污染行业的产业转移,生产发达国家不愿生产的低端产品、假冒伪劣,提供廉价资源和劳动力。
这就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现实之中的表现。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所以,高精度机床遇到的困境,绝不仅仅局限于高精度机床。
对后发国家来说,如果要摆脱这种困境,就要彻底突破这种恶性循环,与发达国家争夺高精尖产品的市场,争取早日让全球分担自己的研发成本,用全球的资源提高自己的技术。
这极其困难。
市场经济,赢者通吃,第一和第二的处境完全不同。前者畅销,后者滞销,前者在不断获得助力,后者不断消耗资源却难以获得必要的回报。
直到某一天,后者彻底超过前者,夺取了前者的市场份额。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位置互换。在此之前,就是一个有投入无产出的无底洞。
没有国家财力的支持,任何资本都不会做这种亏本的事情——这么干的资本家很快就会破产,被迫退出市场。何况,即使国家财力支持,也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拿得出这么多的资源。
何况,发达国家也不是看不到这一点。为了保住自己的优势地位,必然不择手段,具体手法包括:技术差距较大时高价垄断获得超额利润、使用超额利润进行技术储备、封锁关键设备、技术差距较小时廉价倾销等等。
解放前,中国工业搞了几十年,最终少的可怜,只能生产毛巾、肥皂、脸盆一类轻工业产品的原因即在于此。
不仅如此,二战以后,美国产能过剩,向中国大规模倾销商品,加剧了中国原有的极其脆弱的民族工业的毁灭。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为了在内战中取得美国更大的支持和援助,于同年11月4日,由外交部长王世杰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签署《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条约共三十条,六十八款。条约签订后,美国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形成独占地位,这对民族资产阶级是个毁灭性的打击。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工人失业,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解放后,中国的工业大致是什么水平?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传(P1235)
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中国不计代价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建立了相对完善,但仍然相对落后的工业体系。显然,这些用于记录的资源都是来自压缩消费。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我们对于农业、轻工业是比较注重的。我们一直抓了农业,发展了农业,相当地保证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我们的民生日用商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是稳定的。
我们如今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这样,重工业是不是不为主了?它还是为主,还是投资的重点。但是,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要加重一点。
加重的结果怎么样?加重的结果,一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重工业也可以积累,但是,在我们现有的经济条件下,轻工业、农业积累得更多更快些。
这里就发生一个问题,你对发展重工业究竟是真想还是假想,想得厉害一点,还是差一点?你如果是假想,或者想得差一点,那就打击农业、轻工业,对它们少投点资。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
我们如今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论十大关系》
——重工业是重点,但是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不能忽视。
二战以后,美国放弃中低端制造业,集中精力控制金融、军工、农业、能源,一些中低端工业行业主动从美国转移向劳动力成本便宜的其他国家,先是转移到日本,后是转移到台湾、韩国。
毛泽东的时代,中国积累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廉价劳动力,于是中国成了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区。
一方面中国的中低端制造业蓬勃发展,一方面高端制造业裹足不前。
有些人认为只要对外开放,有了量就会有质,粗放型自然会变成高精尖,这是没有理解资本的运行规律。
其实,在更多的情况下,放任自流的后发国家的资本在发达国家资本的压力下,自动趋利避害,更容易承接产业转移、生产假冒伪劣,或者蜕变为买办资本。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