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鹿野:新版历史教材“国粉化”倾向铁证如山——对一位“中学历史教育老工作者”的回应(一)
点击:  作者:鹿野    来源:察网  发布时间:2017-09-27 09:15:22

 

          【摘要】:更有甚者,留下巨大灾难和千古笑柄的花园口决堤惨案,被新教材写成是为了防止日军南下的必要行动,甚至宣称其迫使日军放弃了沿平汉铁路进攻武汉的计划。花园口决堤对整个战事的影响微乎其微,是千古笑柄。连蒋介石自己也不好意思提所谓花园口决堤是对抗战的贡献,曾长期宣称这一可怕的罪行是日本人干的,教材却还帮助蒋介石洗地!

前几天,笔者在网上看到了一篇《评察网专栏作者鹿野污蔑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的卑劣手法》的文章,作者自称是“中学历史教育的老工作者”,文章认为笔者对新教材的批评是“凭空捏造”。

遗憾的是,这篇文章避重就轻,回避了教材“国粉化”等重大核心问题,通篇对笔者旧文进行断章取义,举证的例子中多处涉嫌故意误导读者,笔者在此有必要进行全面回应。

一、为何在新版教材“国粉化”问题上避重就轻?

1、为何不回应课本中关于“918事变”和“正面战场抗战”相关章节的“国粉化”问题?

关于新版教材的“国粉化”问题,笔者所举证的最重要的例子,是新版教材高规格、大篇幅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涉嫌历史虚无主义。因为这个问题极为重要,笔者在评述教材的系列文章中以专门文章的形式进行了详细论述。

对此,上述文章没有任何正面回应。

笔者指出,就教材的整体结构上来看,旧教材抗日战争共有三课内容,新教材增幅为五课。主要是把旧教材《血肉筑长城》(重点讲敌后战场的抗战)一课扩展为《正面战场的抗战》和《敌后战场的抗战》两课,以突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丰功伟绩”。这种做法是在建国以来的所有历史教材中从未有过的。

就具体内容上来看更不得了,可以说为了吹捧国民党到了肆意违背史实颠倒黑白的程度。例如,教材中只字不提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蒋介石实行的不抵抗政策,仅仅强调是“东北军不战而溃”

我们再看看最新历史课本关后面关于对于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论述。

例如,关于淞沪会战。

旧教材中只有一句,“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接着,又向南京进犯”。

新教材详细介绍了会战的发生和经过,并强调:“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然而事实上,国民党政府在淞沪会战中是派70万人对抗日本的20万人,把军队都摆在日本海空军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结果损失惨重,以至到淞沪会战末期连跑都来不及跑,最终在南京大屠杀中连军队带老百姓都成为了日本侵略者的刀下鬼。这明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耻辱与悲剧,却被新课本说成是一场巨大胜利。

不仅如此,教材还在淞沪会战文字后面的“材料研读”中,更是完全忽视了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很大一部分人持“速胜论”,希望能够在美英支持下迅速击败日本,结果却一败涂地的事实。其用所谓伦敦媒体的报道,将其当成真实历史,对淞沪会战和国民党进行大肆的吹捧,认为国民党一天都抵挡不了才是正常的,抵挡了十周就是奇迹:

【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

再如,关于新增加的武汉会战。

在介绍武汉会战时,称该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失败”。然而事实上,正是毛泽东和共产党最先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方针,也是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牵制日军才是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的主要原因。这种把抗战转入相持阶段完全归功于正面战场的国民党、把打破日军战略的决定性因素归于国民党的一两次会战的说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更有甚者,留下巨大灾难和千古笑柄的“花园口决堤”惨案,被新教材写成是为了防止日军南下的必要行动,甚至宣称其“迫使日军放弃了沿平汉铁路进攻武汉的计划”。但是事实上,扒开花园口大堤虽然对中国居民造成了巨大且持久的灾难,却未能阻止武汉在仅仅四个月后就失陷。其实日军在决堤前已经放弃了沿平汉铁路进攻武汉的计划,他们从徐州南下蚌埠,过淮河在合肥与其他日军汇合从长江北岸进攻武汉。花园口决堤对整个战事的影响微乎其微,是千古笑柄。蒋介石把中国的国土及人民视作自己的私人财产和奴隶,自己得不到就要将其彻底毁灭,而在毛泽东看来人民正是抗战的主体。而且,教材虽然提到了花园口决堤造成的损失,却避谈责任问题,采取对蒋介石的行为加以理解的叙述口吻,好像是情非得已、悲壮凛然之举,而绝口不提此前正是由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使得国军几倍于日军的兵力也没能阻止日军占领兰封,向开封、郑州进逼。也不提蒋介石早有决堤设想,却全然不顾百姓安危,没有在决堤前通知群众,事后对群众的死活也丝毫不管不顾。甚至连蒋介石自己也不好意思提所谓“花园口决堤是对抗战的贡献”,曾长期宣称这一可怕的罪行是日本人干的,教材却还帮助蒋介石洗地!

还有,关于新增加的第三次长沙会战。

在介绍第三次长沙会战的专节中,新版教材不顾历史事实,称“获得会战胜利”:

实际上,教科书主要是用了国民党的虚假宣传材料,按照国民党的宣传风格一贯喜欢把大败说成大胜,像台湾的教科书中讲解放战争的时候就长期宣称“歼灭共军4000余万人,然后胜利转进台湾”之类。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民党方面宣称日本派了12万人,实际上参战日军仅有5万多人,参战的国民党军队有30万人。作战的结果是,国民党方面开始表示歼灭日军5万多人,后来修改为歼灭了万余人。但日本方面统计则是日军伤亡6003人,其中战死1591人,国军战死28612人,按伤亡比3:1计算,国民党伤亡人数应该不少于10万人。

笔者在此前文章中指出,其实,国民党所谓的“辉煌胜利”,只不过是因为日本军队并没有真正想与国民党交战而已。国民党自己不少人也认可这一观点,像张发奎就认为:

【“三次所谓长沙大捷(一九三九年秋,一九四一年、一九四一年十二月至一九四二年一月)同所谓粤北大捷相似。敌军志不在长沙,犹如它们志不在韶关,它们只不过是佯攻而已。我的观点是基于一个简单的理由:我感觉敌人能攻占任何他们想要的目标;倘若他们没有占领某地,那是因为他们不想要。在整个抗战期间我一贯思路都是这样。”(《蒋介石与我——张发奎上将回忆录》,香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57页。)

事实也是如此,到了第四次长沙会战日本希望占领长沙打通大陆交通线时,国民党军队望风而逃,日本人仅仅用了一天一夜就占领了长沙。而这是新教材绝口不提的。

出现这种日本军队并没有真正想与国民党交战情况的原因正是中国共产党打怕了日本侵略者。日本方面强调,如果国民党真的投降的话,很快就会被八路军赶出中国去。侵像第三次长沙会战以后不久,日本参谋本部第一部长在19425月就表示:

【“攻占重庆后,抗战的中国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险,如果没有充分可靠的估计,攻占重庆就只不过是极端危险的投机……”(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写:《华北治安战》,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下册第二章《1942年度前半期的治安肃正工作》第一节《大本营对华处理方案》下小标题《对华积极作战的研究》)

新版教材的误导在第20课结尾和课后活动更加明显。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在用大量篇幅讲述国民党正面战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之后,结尾写道: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似乎国民党在“抗日后期”才消极抗日。然而事实上,早在1939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当中就提出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这八字方针,正式转入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在长达14年抗战的时间里,国民党真正抵抗相对比较积极的时间不过一年半而已

随后,教材在“课后活动”中提问“你怎样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

在这样的课本叙述下,中国学生如果不和所谓伦敦媒体一样,把国民党的抗战评价为“奇迹”,恐怕是拿不到分数的。

相比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教材在写“敌后战场”(21)时,则平淡很多,没有使用“荣誉”、“奇迹”、“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等高规格评价,也没有像描写正面战场那样举出大量具体的案例,仅仅以“敌后战场涌现出许多抗日军民的英勇事迹”一笔带过,甚至还要刻意占用篇幅、再次补充肯定正面战场的意义: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实际上,在抗战中后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军民承担了大部分的对敌作战,消灭了大部分的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敌后战场成为了实际上的主要战场

在以往的教科书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结果是“一个胜利与两个失败”。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与全面抗战路线的胜利,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政府与片面抗战路线的失败。应该说,这一论述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然而在最新版的教科书中,不仅几乎把国民党所有的溃败全部删去,只用一两句简单描述带过,甚至违背事实、详细举例,花费大量篇幅,把不少大败说成大胜,对正面战场相关细节的叙述远远多于敌后战场,评价也远远高于敌后战场。这种做法除了表明教科书编者是亲美反共的“果粉”以外,还有什么理由呢?

2、关于辛亥革命问题,为何对习总讲话进行断章取义?

前述那篇文章回应“国粉化”问题时避重就轻,主要从笔者批评“新教材中过分拔高辛亥革命”中入手。这位老先生强调,进一步突出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是“史学界的共识”,声称:

【“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这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

并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

但是,这位老先生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进行了断章取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完整的表述是:

【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中国共产党人忠实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继续前进,付出巨大牺牲,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老先生和新版教材中,却把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全都去掉了。

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表述是完整的,符合历史事实的。而新版教材片面拔高辛亥革命是不妥的。如果要是按照习总有前提的说法,那么谁都知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指开启了革命进程,并没有否认辛亥革命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结局,而完全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这就是强调,辛亥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并没有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但是如果按照最新版本的教材完全忽视辛亥革命历史局限性的表述,那么就否认了辛亥革命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结局,将其变成了一场“完全的民族民主革命”。这不仅否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创性意义,也违背了历史的基本事实。

笔者的原文中强调:

【就辛亥革命的结果来看,最终是帝国主义和代理人的势力占据了主导地位。推翻清政府的结果并不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大。比如外蒙独立、西藏的麦克马洪线、日本的“二十一条”等等一系列空前的丧权辱国的历史事件,都是在辛亥革命后很短的几年内发生的。这在清政府还存在的情况下是不太可能出现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的新型革命才根本上扭转了这一局面。因此,过分拔高辛亥革命是不合适的。】

任何一个不带有色眼镜的人都可以看出来,笔者对辛亥革命的批评是对其“结果”,也就是对辛亥革命后国家混乱局势和北洋军阀政府卖国政策的批评。谈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和失败之处,并不是否认其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进步性和历史必然性。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加重,主要原因是满清王朝留下的烂摊子,其次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买办性决定了他们无法承担民族独立的重任。客观呈现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面临的危机,这也是原教科书中普遍要求的内容。像2000年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一节当中要求如下:

然而,这位自称有着多年中学教学经历的老先生却对旧版本教科书的相关要求似乎一无所知,甚至对笔者的原文进行了刻意的掐头去尾,公然歪曲笔者的观点:

遗憾的是,墨写的谎言,终究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难道外蒙独立、西藏的麦克马洪线、日本的“二十一条”等等一系列空前的丧权辱国的历史事件,不是在辛亥革命后很短的几年内发生的,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革命的成功才根本上扭转了这一局面吗?难道这些血写的事实不是由于辛亥革命的结果是帝国主义代理人占了主导地位并且革命后动荡的政局给帝国主义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吗?这些血写的事实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等论断不仅是完全正确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笔者在这里还想追问:以前的一些教材如2001年初审通过的初中教材,虽然不像2000年版高中教材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介绍得那么详细,但是也同样没有片面拔高辛亥革命,为何到了新版教材中,竟然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只字不提?

此前教材关于辛亥革命部分截图如下:

二、为何在回应古代史部分“去中国化”问题上移花接木?

笔者此前在谈及新版教材在古代史部分存在“去中国化”的问题,其中有一个旁证是新教材把司马光删除了,这位老先生却认为这不是事实,并举证教材对《资治通鉴》和司马光有专门介绍栏目:

【然而,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58页有对《资治通鉴》介绍的专门栏目,包括这部巨著的体例、字数、用意等具体的介绍,并称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他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事实上,老先生口中这个所谓的“专门栏目”,在教材中是“知识拓展”栏目,在教材的边角,相当于课外阅读,不仅不作为教学内容,而且连学生最低层次的掌握——“知道”也不做要求,截图如下:

在此前的教材中,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是了解宋元文化的重点,是课程安排的重中之重,如今版本只是在“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的最后一个小角落用小字简单介绍,其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称得上史无前例,至于是史无前例的“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是史无前例的“削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朋友们自己判断吧。这就是以前教参关于宋元文化的重点截图(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

老先生认为,新教材“专门叙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就有9课”,所以“统编历史教材是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笔者可以列出一下数据: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教科书中,专门介绍古代文化的课时是16课,在2001年版的时候改为13课,最新版统编教材又改为9课。这是不是那位老先生口中“统编历史教材是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的具体体现呢?笔者原来举的例子是两个,一个是屈原,一个是司马光。笔者希望这位老先生能够正面回答一下,屈原这位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被历史教科书收录的世界文化名人到底被最新历史教科书删除了没有?删除屈原究竟是不是“加强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表现呢?

此外,如果我们要是把2001年的人教版教科书与2016年版的教育部版教科书中国古代史部分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基本框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总课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大幅度削减了经济文化史的相关内容,诸如秦汉时期原教材中政治史有三课,经济史一课,文化史两课,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两课。而在新教材中政治史增加为五课,“两汉经济”直接被删去,秦汉文化则由两课减少为一课:

笔者相信,任何一个不带有色眼镜的人都应该看出,笔者的原文强调大幅度削弱经济文化史的内容是以配图中两个不同版本教材的目录对比为依据的。至于经济史和文化史部分是加强还是削弱了,任何不戴有色眼镜的人应该一眼就能看出来。

如果要是与20世纪90年代等更早版本的教科书相比,那么新教材在弱化中国古代经济文化方面则更为突出。例如,在根据1991年《中小学历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要求编定的初中历史教材当中,包括司马光在内的宋元文化共有三个专门的课时27页的篇幅(123页至第149),最新版本的教材里则没有一个专门的课时,只有5页的篇幅(5761)。两相比较,新教材在宋元文化方面删去了80%以上。正如笔者原文中所指出的:

【在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历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主要强调古代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让学生了解古代经济文化的成就”。然而,教育部的最新历史教科书却反其道而行之,把经济文化删去十之八九,使年轻学生连屈原和司马光都不知道。这实际是一种割断文化传承的“去中国化”。】

三、再谈新教材中的若干其它问题

这位老先生还做出了其他批评,笔者还是不得不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回应。有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关于古代史部分的民族关系问题。这位老先生强调

【鹿野还说新教材“连‘民族融合’也不敢提”,“改为‘民族交融’,很大程度上否认了历史上很多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事实” 。其实,新教材将秦统一以后的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说成是“民族交融”,是有深意的。“融合”一词的定义是“合为一体”,少数民族融入汉族并非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这才是主流。今天的中国有56个民族,这是历史上形成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鹿野这样说,反映出他的历史观和民族观都是错误的。】

事实上,笔者在很多篇文章中都阐述了自己的历史观和民族观,诸如《谈谈所谓“统编历史教材,将五胡乱华改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一文当中就强调:

【笔者认为,针对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实事求是的原则。首先,应该把民族平等作为基石,无论是古代汉族对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压迫都应该有适当的表述和批判。这种做法不但不会激化民族矛盾,反而会令人更加珍惜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局面。其次,应该指出各民族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有发展水平高低之别。在历史上看,汉族与少数民族影响是相互的,但同时这种影响也是不对等的,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影响远远高于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少数民族的发展水平普遍低于汉族这一客观历史事实所决定的。最后,民族问题本质上仍然是阶级问题。例如像“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虽然实行了残酷的民族压迫,但是对于汉族世家大族仍然是以拉拢为主,同时北方游牧民族中的普通劳动者生活也是极为悲惨的。同样,历史上汉族政权对于少数民族的压迫当中,也充斥着对于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收买与拉拢。只有新中国成立以后消灭了各民族的剥削阶级,诸如像汉族和维吾尔等族的地主,藏族的农奴主等等,才真正建立起了各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基础。】

笔者希望这位老先生能够正面回应一下,以上历史观和民族观错在哪里?是“新中国成立才真正建立了各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基础”错了呢?还是“各民族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有发展水平高低之别”错了?是否应该按照新教材的表述,不承认新中国成立以前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不承认新中国成立前的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发展水平不平衡与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现象的存在才是“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新教材中不但存在着否认民族融合导致难以解读“历史上匈奴、鲜卑等盛极一时的民族哪里去了”之类的问题,而且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存在着严重的双重标准。在这位老先生开足马力进行否定的《最新历史课本在亲美反共道路上越走越远》一文当中,笔者就这个问题的原文是这样表述的:

【如果要是把这些内容与世界史的情况对照一下,问题就更严重了。比如说,介绍美国历史时强调美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美利坚民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国家的坚实基础;而在讲中国历史时却强调中国不仅历史上始终是多民族国家,而且连民族融合也不存在,只有各民族的交互影响等“交融”,因此必须要把多民族基础上的自治保持下去……这些论述是不是一种双重标准呢?

笔者希望这位老先生能够正面回答一下,最新历史课本中是否存在这种双重标准?或者这位老先生认为,“虽然中国有56个民族,但是美国却只有一个民族”才是“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第二,关于世界史部分推崇美国和资本主义的问题。这位老先生强调:

【鹿野文章的第三部分,涉及到世界史教材。他也说“最新版本的九年级课本尚未出台”,他没有看到这部分教材的内容,但仍坚持说:“新课本在吹捧资本主义,攻击社会主义方面又进了一步。”认为统编世界史教材“不管是政治史、经济史还是文化史,对资本主义制度特别是美国的体制普遍持全盘肯定的态度”,“把资本主义视之为‘历史的终结’”。既然世界史教材还没有出来,鹿野也没有见过,就挥舞大棒子乱打一片。什么是编造谣言?词典对“谣言”的解释是:“谣言是指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鹿野作为察网的专栏作者,竟这么来写文章,的确是“不管”什么了,胡说八道就是了。】

事实上,笔者在原文中说的很清楚:“现行课本的主要参照系是2011年出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相关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早有规定。因此,教材不可能违背六年前课标中的相关规定,只能沿袭那个时代遗留的倾向。”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汉国在《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主要变化》这一著名专题讲座中强调,2011年课标较之2001年课标删去了德莱塞等56个知识点,增补了《查士丁尼法典》等25个知识点,特别是“把新的研究成果吸收到《标准》中。除了具体的内容之外,最明显的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这样做的理由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的新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已经基本得到公认。”笔者也据此对新教材的相关改动做出了自己的评判:

【新课本在吹捧资本主义,攻击社会主义方面又进了一步。具体说来,新教材世界史部分主要修改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整体结构框架变了。原本旧教材里把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虽然在具体表述上攻击社会主义吹捧资本主义,但是在整体结构上并未否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新教材却对于这一结构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动,把1900年资本主义国家统治全世界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一框架也就是否定了十月革命与新中国成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事实上把资本主义视之为“历史的终结”。

第二是一些具体的细节上,旧教材虽然在政治经济史介绍中普遍吹捧资本主义国家,攻击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在思想文化史领域仍然介绍了美国的德莱塞等一些对于资本主义体制有批评的文化名人。现在新教材把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一系列批判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体制的文艺作品全部删去了,不管是政治史、经济史还是文化史,对资本主义制度特别是美国的体制普遍持全盘肯定的态度。】

这位老先生既然是“中学历史教育的老工作者”,难道不知道教材的编写不可能违背课标规定这一最基本的常识性的问题吗?虽然世界史教材尚未应用,但是任何一个有一定教育方面常识的人都可以根据课标规定的变动来推断教材相关内容的变动。笔者根据课标的相关变动推断出教材的变动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怎么就成了“编造谣言”、“胡说八道”了呢?

在此,笔者再强调一遍自己一贯的观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因此继续沿用2011年的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已经不合时宜。应该尽快结合十八大以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成果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从而为统编教材提供坚实的基础。

(后记:可以看出,事实上这位老先生的回应文章极不自信,不仅不敢正面回应核心问题,只敢旁敲侧击,甚至连旁敲侧击也只能采取移花接木、断章取义等方法,充满了纰漏。其文章末尾所谈教材总编齐世荣一事,同样存在类似不实。限于篇幅,笔者将在下次文章集中回应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点赞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评论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