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海南这次“双大”活动能不能“不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能不能像刘赐贵书记所说的“不走过场,务求实效”,首先要看大研讨是和风细雨、隔靴搔痒、叶公好龙,还是切切实实地“红红脸、出出汗”了?
【编者按】深圳打雷,海南下雨。
深圳过完37岁生日,改革先锋迎来了人生的中年,是否还有当年的锐气?深圳之忧,亦是海南之忧,作为中国的特区省,海南的沉浮,值得深思。
本文作者张晓烽,身居深圳,心怀海南。以哲学家的高度,反思海南得失,探究海南未来,引起广泛关注,特全文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以下为张晓烽原文全本:
今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时,不再把海南经济特区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相提并论,某种意义上来说,既是对海南建省办特区近30年没有达到预期成效的隐性批评,也是在国家层面对海南经济特区的战略定位降格处理。这应该对海南的干部群众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和触动,这应该是一个海南干部群众自我警醒、自我激励、知耻后勇、奋发图强的难得契机,可是海南几乎是波澜不兴。
深琼两大经济特区的对比
海南与上海浦东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海南与深圳在建特区之初是非常相似的,都基础差底子薄,都是侨乡,都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我们先看看海南、深圳的两组主要经济数据的对比:
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2016年全省实现GDP不到深圳2009年水平的一半,只有深圳2016年水平的1/5略多;人均GDP,同样不到深圳2009年水平的一半,只有深圳2016年水平的1/4略多;全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略相当于深圳2009年水平的2/5和3/4,2016年水平的1/7和1/5;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对应深圳2009年、2016年水平的70.6%、42.4%,66.3%、39.1%。
数据的对比不难得出结论,建特区近30年,海南经济特区的经济成果和效率几乎只有深圳特区的一半,今天的绝对差距更是越来越大。
还有一组数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是不容忽视,海南2016年外贸出口总额140.68亿美元,分别只相当于深圳2009年外贸出口总额1619.79亿美元、2016年外贸出口总额15680.4亿美元的1/12、1/120。
海南经济特区的缺位与迷失
回顾和深思中央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其初衷寄予3大方面的期望:
1、促进当地或区域落后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并通过经济发展带动其政治、文化、民生、社会的全面发展;
2、就一定时期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或关键性意义的新观念、新视点、新思路及其相关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出经验,起引导和带动作用;
3、在特定历史时期,承担特定的政治使命、国家使命、历史使命。
深圳作为第一批设立的经济特区:
1、人均GDP已跃居内地大中城市第1位,GDP排名第4,与第三位已相差无几;外贸出口总额连续24年居全国内地城市首位;2015年5月15日,在北京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显示,2014年深圳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已经超越香港,位居全国第一位。深圳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超常规发展;
2、“深圳速度”举世闻名,“深圳效益”领先全国,深圳理念“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影响了改革开发后的中国人。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深圳为当时期全国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全局性问题——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贡献了经验,引领中国从当年的计划经济时代成功转型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3、有效充当了全国改革开发的“试验田”,并且以其无可辩驳的成就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民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管理好回归后的香港、澳门,有力配合了香港、澳门的回归。
当年海南设立经济特区同样是肩负政治使命、国家使命的,1987年小平同志会见外宾时的谈话“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此前更是意味深长地说“如果用20年的时间把海南的经济发展到台湾的水平,就是很大的胜利。”可是,在海南建省办特区20周年的时候,海南前省委书记卫留成客观自省道:“小平同志和几代中央领导人对海南建省办特区都寄予厚望,回首这20年的发展历程,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扪心自问,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做得还不够好,离小平同志的期望和几代中央领导的要求还差得远。”时至今日,又一个10年即将过去,“海南依然是欠发达省份,与国内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南并没有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超常规发展。
海南的发展为什么与当年建省办特区的初衷相去甚远?海南各界人士普遍认为:
1、海南的经济基础过于薄弱;
2、特区政策已经普适化,特区不特了;
3、海南没有用好、用足、用活中央赋予的优惠政策;
4、海南经济特区生不逢时,特区之前有1985年的“汽车事件”、特区之初有1989年的“洋浦风波”、上世纪90年代初的房地产严重“泡沫”、接踵而至的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又遇上全球金融危机
......
纵观海南经济特区近30年的发展历程:
海南建省办特区之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为其编制了《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曾主张要利用地方独特资源,优先发展农业和旅游;
在建省办特区的前一年,时任国务委员谷牧率16个部门会集海口,更是讨论能否使海南成为类似香港那样的经济自由区,以至海南第一任省委书记许士杰产生一个大胆设想,把海关撤出海南,建设特别关税区;
海南建省后,工业开发被确定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在《海南经济发展战略》中,强调要把发展工业作为振兴海南经济的中心指导思想;
1996年新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一省两地”发展战略,即: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新兴工业省和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随后,海南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
1999年2月,海南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定,确立生态立省战略方针;
2005年制定的《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确立以海带陆、依海兴琼、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
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定位为海南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
围绕海南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有过多次争论。有的主张贸易突破,有的坚持无工不富,有的认为旅游先行。还有不少人在相当长时间里认为,海南应“吃小灶”,只要网开一面,放开“黄、赌”,海南很快就可以赶上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地区。不难看出,无论是争论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基础,还是多年来稍显零乱、游移的发展思路,越来越偏离当年建省办特区的初衷,越来越矮化为一个地方性常规发展的战略定位和顶层设计(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缺少顶层设计)。或寄望于一二个产业的突破,重“主”少“导”,缺少整体的谋划;或流于常规,忘记了特区的一个“特”字,缺少前瞻的勇气;或囿于海南一隅,“纲”不举“目”难张,缺少全局的思考。
我曾经问过海南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士一个问题:再用30年的时间,海南有没有可能在经济的规模、体量以及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权重全面赶超深圳?绝大多数人的回应是惊愕、茫然和高频率的摇头,很多人表示想都未想、想都不敢想,有的人干脆一句话:痴心妄想。这些年来,我生活在深圳、往来于海南,感觉到的最大差异就是:深圳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城市,像华为、腾讯、大疆许许多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知名企业激励着那些正在创业、准备创业的人们,大家在一起常常是交流一些思想、创意和思路,很多看似奇思异想、天马行空,也认真探讨、激烈碰撞,且勇于尝试、不惧失败,深圳相信奇迹,深圳相信奋斗。
在海南,或许是缺少了这些激励的榜样作用,或许是建省办特区以来的曲折坎坷、或许是生活的悠闲,海南似乎表现得更安逸、更安于现状、更按部就班。在海南,无论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是观察所及,包括经济界、学术界尤其是各级公务员,不少人在私下闲聊或工作交流中,只要想法超出一些常规,多表现得或茫然或不屑或不敢或不必。
海南,在特区不“特”的失落中、在小有所成的自我慰藉和小富即安的自我陶醉中,正消磨掉作为特区最不可或缺的激情、勇气和胆魄。
海南:一个自我矮化的巨人
海南经济特区的缺位与迷失,是患上了一种严重的“自我矮化症”。
心理上自我矮化
海南经济基础差、底子薄是事实,但这些年来,这成了不少海南干部群众固步自封、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遁辞。不少干部群众觉得,海南毕竟是一个欠发达地区,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已经很不容易很不错了,小有所成就足以自我安慰,在具体工作中强调客观多、强调困难多,表现得心气不足、闯劲不够、容易满足、容易懈怠。这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时,不再把海南经济特区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相提并论,某种意义上来说,既是对海南建省办特区近30年没有达到预期成效的隐性批评,也是在国家层面对海南经济特区的战略定位降格处理。这应该对海南的干部群众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和触动,这应该是一个海南干部群众自我警醒、自我激励、知耻后勇、奋发图强的难得契机,可是海南几乎是波澜不兴。我不相信海南的干部群众麻木如此,恰恰说明这是海南的“自我矮化症”在作祟。
海南的干部群众打心里或已经淡忘或从来不曾记起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国土面积最大的行政省,严重欠缺舍我其谁的意志和豪情。这种意志和豪情,它不仅仅表现在口头,而是与之相匹配的胸怀、志向及雄心。
思想上自我矮化
特区从封闭的思想、僵化的体制、落后的困局中破壳诞生,肩负的是冲破禁锢和束缚,引领创新和梦想,贡献思路和经验,实现超常规发展和历史担当。
海南建省办特区伊始,“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全面放开粮食价格、简化审批手续实现公司直接登记制、企业股份制改革、公路交通无关卡、创新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一项项突破当时思想和体制樊篱的改革措施,使得海南经济特区初期的建设和发展热火朝天、日新月异、气象万千,也引领了全国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至今都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海南建省办特区之时就率先提出构建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路向:“各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依靠市场机制,实行市场调节......由过去半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其思想之开放、超前和睿智,时至今日无出其右,这又是何等的勇气和胆魄。
几代中央领导人都希望都强调海南要做全国改革开发的排头兵,这其实也是海南作为最大的经济特区所应该起到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然而,不知何时,海南思想渐渐地趋于保守,眼光渐渐地开始短视。此后经年,海南几乎不再有全局意义的、创制性的重大改革措施出台。我们常常说特区不特了,其实,特区之“特”不仅仅表现在优惠政策上,更“特”在思想上。就拿全国人大授权的特区立法来说吧,《立法法》第81条第2款规定“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应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这种特区立法的“变通权”说明在对外开放、经济和行政体制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海南有很大的自主权。这就是特区的最大“优惠政策”。可是这样的“优惠政策”,你说没有就是没有,你说有就是有,因为它在于你的思想开放与否,你是否有足够的前瞻意识和担当精神,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魄,去尝试、去探索。然而海南除了建省办特区初期,此后变通性尤其是创制性的特区立法实践少之又少,长期遵循的是“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原则,很少强调和运用这种“变通权”。不仅仅如此,此前的改革试验,比如说“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但没有进一步深入,而且还出现了反复,甚至是倒退。如此种种,都是思想上自我矮化的体现。
战略上的自我矮化
心理上和思想上的自我矮化直接导致了战略上的自我矮化。
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海洋是人类21世纪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走向海洋,已成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大国走上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
同时,围绕南海海域及岛屿的主权争议,已成为了亚洲乃至世界最具潜在危险性的冲突热点之一,海洋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强盛。
由传统大陆国家向现代海洋国家转型,建设海洋强国,既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缩短与发达国家间的距离,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瞩目的综合强国,又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卫国家政治和经济利益,提高我国参与包括海洋事务在内的各项国际事务的政治地位,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公正与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积极的贡献。它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进步与繁荣,对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都是至关重要的。
海南作为全国国土面积最大的行政省,全国惟一被全国人大授予海洋管辖权管辖着2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面积的海洋大省,引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观念、新视点、新思路,探索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经验、新体制、新机制,带动我国海洋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加速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同时,籍此深化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助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促进环南海地区的和平、合作与发展,海南责无旁贷。
可是,海南的发展战略至今在关乎全局的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国家战略层面并没有清晰的、明确的、具体的战略构想和战略谋划,更多的只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自留地”,局限于地方性常规发展的考量和部署。比如说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海南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固然顺应国家进一步开放的要求,也切实结合了海南的比较优势,但对国家的全局发展和核心关切贡献有限,而且对于现有面积与人口规模的海南全面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显得带动力不足;上报待批的海南自贸区将主打离岛免税购物、海洋产业的开发(资源、能源、海产品)等特色产业,只是一个搭载国家改革开放顺风车的地方性发展的谋划;“十三五”时期将重点突出海洋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争取202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800亿元,方向准确,但显然是一个常规规划。
海南没有充分认识到,海南需要有更多的国家担当和历史担当。海南只有在更多的国家担当和历史担当中才能够获得更多的超常规发展机遇与资源,同时,海南只有实现超常规发展才能够不负海南理应肩负的国家使命和历史使命。
思想大解放与特区精神的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重温小平同志的夙愿,重提“中国最大经济特区”。强调要办好经济特区,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在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拓展更加开放的发展局面上走在全国前列;要履行好中央赋予的南海维权、维稳、保护、开发的重要使命。希望海南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扬经济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指出海洋是支撑未来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战略空间,海南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讲话,阐述了海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政治使命和国家担当,指明了海南发展的路向和关键。
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同志指出,从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海南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努力在服务国家战略上更有作为。海南省委值此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大张旗鼓地部署开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建设美好新海南”大研讨大行动活动,“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以刘赐贵同志为班长的新一届海南省委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精准理解,也是对海南发展症结所在的精确把握,及时抓住了要害,对症下药。
1988年,十万人才下海南
海南,这个“自我矮化”的巨人,还能找回当年“十万人下海南”的激情和梦想吗?还能找回当年“由过去半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的勇气和胆魄吗?还能找回当年“用20年的时间把海南的经济发展到台湾的水平”的豪情和担当吗?
“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必须充分意识到: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是关键。而思想大解放,就是特区精神的实质内涵;激情与梦想、勇气与胆魄、豪情与担当,就是特区精神的具象表现。
但思想的大解放,首先取决于对历史有没有真诚、深刻的反省,真诚、深刻的反省同样需要勇气、胆魄和担当。海南这次“双大”活动能不能“不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能不能像刘赐贵书记所说的“不走过场,务求实效”,首先要看大研讨是和风细雨、隔靴搔痒、叶公好龙,还是切切实实地“红红脸、出出汗”了?
海口世纪大桥
“在举世瞩目中,海南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海南人民踏上了通往理想境界的金光大道。……海南省作为我国开放改革的前沿、超前试验的基地,无论成功的经验,抑或失败的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对全国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都将起到探路石的作用。我们要走的是前人未走过的路,要做的是前人未做过的事,其艰难险阻,在所难免。然而,正因为如此,其使命才倍觉重大,其任务才更显光荣。”
这是发表于海南日报1988年5月20日一版的编辑部文章《前进!海南人民》中激情澎湃的话,在此我再一次把它献给二十一世纪今天的海南和海南人民。
祝福海南!祝福海南人民!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