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鹿野:语文课本是怎样精心选择和解读反共作品的?
点击:  作者:鹿野    来源:察网  发布时间:2017-05-16 11:27:48

 

        【摘要】前些时候,教育部宣布清理教材中的一些《爱迪生救妈妈》为代表的洋鸡汤,笔者非常赞同。不过个人认为,除了这些虚假的洋鸡汤以外,即使是真实的经典作家,作品选择与讲解要求中的思想政治导向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方面的清理工作还没有开始。

  前几天,我说过苏教版语文课本选了一首被斯大林点名批判过的苏联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的诗歌《祖国土》,并借此攻击十月革命。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个案,像有些朋友说在人教版最新的语文课本里也有这首诗,经笔者查阅确实是如此。

  但是,也有一位自称是诗人的朋友表示不能因为其政治立场影响作品选择。其实是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说只要是反动的作家作品就一定不能选,而是强调现在语文教材的选择与解析中透露出一种明显的“河殇”模式的政治倾向。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所选择的苏联作家舒克申的短篇小说《秋天》更明显的体现了教材相关编者在选择和解读作品时的政治倾向。

《秋天》的主要情节是:

三十年前,一个叫菲利浦的小伙子因为在选择结婚形式上有分歧与未婚妻玛丽娅分道扬镳:玛丽娅、还有她的父母要求在教堂举行婚礼,而菲利浦反对这种宗教仪式,认为这是落后的老派的做法,应该抛弃,坚持根据婚姻法登记结婚。当时,谁也不愿意让步,只好分手了事。后来他们各自成家,但三十年来,菲利浦一直割舍不下,他把这段美好深挚的情愫深深埋在心底。现在,玛丽娅去世了,面对玛丽娅的棺材,菲利浦悲痛欲绝。

教材要求学生掌握:

小说描写了一出人生悲剧,主人公年轻时坚持所谓“原则”,不仅葬送了自己的幸福,还带来了两个家庭大半生的悲剧,即使在最心爱的人的灵柩前,悲痛欲绝的他都没有意识到是自己一手造成了这一切。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形象的刻画,讲述了盲目追求所谓积极社会立场的年轻人因为没有自己的头脑和思考,最终导致了人生悲剧的故事,鲜明生动地揭示了苏联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

更明白点儿说,教材的要求就是一句话:

苏联,乃至今天的中国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是错误的,人们不应该追求积极的社会立场。

  不过,关于这个我不想说太多,我在这里重点相结合苏联作家舒克申的创作说一说教材的编者是怎样精心选择的作品的。

  了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在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以后,苏联的文坛上分化成了两派,一派是以特瓦尔多夫斯基为首的人主张更彻底的否定斯大林,一派是以柯切托夫为首的人对于否定斯大林引来的反社会主义思潮表示忧虑。这两派分别以《新世界》和《十月》为阵地激烈论战。然而,有一位作家刚刚崭露头角就得到了这两大派的一致赏识,这就是苏联的“二十世纪短篇小说之王”舒克申。

59624a77dcce44bf818657061d1ef261_看图王.jpg

舒克申是苏联文艺界的一个怪才。此人活的岁数并不大,1929年出生,197445岁时就去世了。他是苏联著名的电影明星,他的电影,特别是很多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比他的小说更著名。在他去世以后,其中最著名的一部电影《红梅》被授予苏联最高的文艺奖项列宁奖。

说着说着就有点跑题了,咱们还是言归正传。单纯就作为作家的舒克申来说,其创作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他于1958年开始小说创作,19581968年的十年间创作了一系列被称之为“怪人系列”的短篇小说,1968年至1974年的六年间,则是创作了一系列讽刺小说。

舒克申塑造的“怪人”形象,被一些文艺评论家们誉为二十世纪以来短篇小说中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可以堪比十九世纪契诃夫的 “小人物(基层官僚)”形象。不过,和契诃夫对于“小人物”们冷嘲热讽不同,舒克申对于“怪人”是持一种赞颂态度的。所谓怪人,也就是憨厚、善良、腼腆的劳动者,尤其以一些乡下人为多。例如,舒克申在小说《怪人》中就写了瓦夏这么一个“怪人”:

有一次,瓦夏去商场买东西,看见地上有五十卢布。他不但没有揣进自己的腰包,而且在无人认领的情况下,还是将钱交给了失物招领处。干完这件事以后,他掏腰包想买东西,才发现原来那五十卢布是自己掉的,但是又不好意思去把钱拿回来,于是只好又回家取了五十卢布。

  在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当中,主人公瓦夏善良而又腼腆的性格充分的展现了出来。柯切托夫从中看到了对于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赞赏,而特瓦尔多夫斯基则从中看到了“非英雄化”,所以这一对水火不容的死对头都对这些小说非常赞赏。

  舒克申后期的讽刺小说中,重点的讽刺对象是在苏联六七十年代日益流行开来的拜金主义与崇洋迷外的风气。比如说,他在1971年的小说《妻子送丈夫到巴黎》里面写了一个一个西伯利亚小伙子娶了一个莫斯科姑娘,但是发现这个莫斯科姑娘心里面只爱钱,最后被气得自杀的故事。小说题目中的巴黎一语双关,指金钱又指地狱,突出了作者“金钱即地狱”的思想。再比如说,舒克申1972年写成的小说《附言》通过刻画一个女售货员对于乡下人不理不睬、趾高气扬、态度极为恶劣,而对于西方来的一个游客点头哈腰、极尽谄媚之能事,批判了苏联当时日益流行的崇洋迷外的风气。

  笔者之所以说这么多,主要是因为舒克申是我很喜欢的一位苏联作家,尤其喜欢其早期的“怪人系列”小说。舒克申一辈子写了一百多部短篇小说,其中以批判斯大林时代某些积极分子为中心的只有《秋天》等极个别的篇目。这显然不能代表其主要的文学成就。而教材的编者却单纯把这一篇短篇小说拿出来编入教材,而不把舒克申创作中的主流,也就是讴歌劳动者,批判拜金主义和崇洋迷外风气的那些小说编入语文课本,其政治倾向是很明显的。

而且,教材对于小说的解读也是不全面的。小说中菲利浦与未婚妻玛丽娅这一对恋人最终分手,应该说是双方都有责任。男方固然没有尊重女方的意志在教堂结婚,但是女方坚持在教堂结婚而不顾男方的反对,也体现了对男方意志的漠视。当然,就作者本人来说的确还是更倾向于女方一些的,但是教材把这一对恋人的分手完全归咎于男方追求政治上的积极表现显然也不太合适。更有甚者,很多中学语文教学网推荐了一篇《“先进性”是一个可怕的东西》作为“经典解读”:

【如果当初做决定的时候,菲利浦想到玛丽娅有一天是会死掉的,他还会坚持自己的所谓“先进性”原则吗?而玛丽娅有一天会死掉,这么简单的道理,如此普通的常识,菲利浦怎么会没有想到呢?怎么连一次都没有想过呢?哪怕只要想到一次,事情很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

菲利浦是一个成年人,至少有正常的智力和思维,怎么那会儿以及以后的相当长时间一直想不到这个如此简单的问题呢?一定要等到玛丽娅的棺材摆在自己面前才能够明白过来吗?而此前菲利浦还一直嘲笑别人的愚昧、落后、不觉悟。“你不觉得难为情吗?”这是他经常批评别人的一句话,言下之意,他是多么先进!

然而,当初,菲利浦是一个多好的小伙子啊!热情大方,单纯快乐,能说会道,很得姑娘们的欢心,他和漂亮的玛丽娅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一对可人儿啊!究竟是谁,是什么,是什么魔鬼,是一种什么邪恶的力量,毁了菲利浦,毁了这对恋人的幸福,毁了两个家庭的生活,“把大家的生活都毁了”?

是追求先进,是先进性教育,这种教育让人丧失最基本的最起码的常识和常情,丧失最基本的最起码的判断和思考。这是这篇小说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的。】

  想必朋友们已经都看出来了,这个解读已经近乎是赤裸裸的反共,也和作者舒克申的本意有很大差别。然而,这就是我们今天语文教材编者与某些语文教师中所流行的做法。

  前些时候,教育部宣布清理教材中的一些《爱迪生救妈妈》为代表的洋鸡汤,笔者非常赞同。不过个人认为,除了这些虚假的洋鸡汤以外,即使是真实的经典作家,作品选择与讲解要求中的思想政治导向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方面的清理工作还没有开始。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点赞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评论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