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意义
一九六六年,正好是在新中国长大、完全在新中国里受教育的一代人学完中学课程的时候。他们走出校门,迈向哪里?
一九六八年、一九六九年全国中学六届千万毕业生几乎百分之百地走上上山下乡的道路。他们带着户口,或去农场或插队落户,到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生产队、各生产建设兵团连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农民、当农业工人(兵团战士),做一名普通劳动者。他们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上山下乡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次伟大的壮举!什么样的伟大壮举?这个壮举就是:落实毛主席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就是落实使受教育者成为劳动者的教育方针。
为什么叫“壮举”?就是因为这是前无古人的雄壮事业。
在新中国的环境下念小学、念中学的第一代人,他们毕业了,他们往哪里去?能像以前那样吗?旧社会少数人念书,是学而优则仕,起码是脱离劳动的。新社会是大家都念书,念完书还能走过去老路吗?肯定不能。不能,我们怎么办?
1968年,伟大领袖毛主席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毛主席告诉我们,到农村去,大家都去,都去的意思,一是高中、初中毕业生大家都去,二是城里不管什么人的子女大家都去。都去艰苦的农村,都干艰苦的农活。这也就是都是劳动者。一届学生毕业后都做劳动者,68年当时是六届学生,都是劳动者,那么新中国的毕业生都是劳动者,如果这件事情继续到现在的话,那么全国人都是劳动者了。要说明,这里所说的“劳动者”是体力劳动者,不是现在所谓的是“人”就是劳动者(要排除哪些人不是劳动者很难)。毛主席告诉我们,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就是学习贫下中农对劳动泰然处之的态度。当时,农活有种地、积肥、施肥、铲地、收割、打场等,这些是艰苦脏累的活计,贫下中农每天都干着这样的活计,他们的态度就是泰然处之,劳动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城里的知识青年要学到他们的那种态度,没有长时间的锻炼是不成的,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们对待劳动的态度。
当时,知识青年们是经过劳动锻炼的,他们从小学开始就参与劳动,包括小学高年级的下乡劳动,中学更是每学期半个月以上的下乡下厂劳动。但是,这种劳动锻炼比不上做职业劳动者对劳动的身心体验。我们国家的绝大多数人是体力劳动者,是职业体力劳动者,虽然绝大多数人念了高中初中,他们仍然毕业要做职业体力劳动者,所以上山下乡的基本意义是落实使受教育者成为劳动者的教育方针。也是最最重要的意义。
本来,四十年来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教育方针一直走下去,大多数人做职业体力劳动者,但是他们有文化,可以参与管理,参与国家大事,参与科技活动,也参与文化活动;少数人做职业脑力劳动者,专门从事科学技术工作,有时也做做体力劳动。但是现在我们把这一教育方针抛弃了,学生追逐学习(升学),追逐成为精英,不但在学校时不劳动锻炼,更没有毕业后成为劳动者一说;中小学生超负荷的劳累,大学生又不好好学习;补课、择校、学区房、重点班;有的教师有课不在课内上,在课外补习班上;学生身心受损,家长为子女教育的支出是天大的数字,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对待体力劳动的态度实质上阶级斗争,或者说阶级斗争是在对待体力劳动的态度上演变出来的。这四十年来敌人反扑正是体力劳动,干部不参加劳动了,学生不参加劳动了,脏活累活年轻人不干了,费力的技术活年轻人不学了,工匠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了。脏活累活不是没有了,是我不干,希望别人干。劳动不吃香,脏活累活就更不用说,干脏活累活的人的后代的补课、择校就没有份,这也是一种恶性循环。总之,我们的社会不以体力劳动为先,就走不出去旧社会的框子,就谈不上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责任编辑:laodong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