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于凯 摄
当前,在世界品牌领域,中国品牌的影响力还相对较弱,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称。中国如何从品牌大国迈向品牌强国?中国品牌如何走向世界?7月16日,首届中国品牌论坛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郭卫民,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刘俊臣,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吴清海,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等先后致辞,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杜飞进,人民日报社编委、秘书长王一彪出席论坛。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大连万达董事长王健林、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及加多宝、贝因美、兰石等近百家知名企业负责人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在论坛上就做大做强民族品牌进行了交流。
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在致辞中谈了他对做大做强中国品牌的思考和建议。致辞不长,却都是干货,值得一读。
【核心观点】
关于品牌建设,杨振武有两个判断:
判断一: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商业竞争的核心要素。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是否拥有一大批知名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
判断二:不同发展阶段,品牌有不同的内涵和使命。
中国经济由大变强,离不开中国品牌,尤其是一大批国际知名品牌。
在新常态下加快品牌建设,杨振武认为,中国手中有三张牌:
一是底气。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全球闪亮登场,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是机遇。
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给国内企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会。
三是潜力。
差距就是潜力,努力打造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拳头品牌,真正从价格竞争转入品牌竞争,形成世界一流品牌的“中国方阵”。
如何在新常态下做大做强中国品牌,杨振武提出要抓好四个着力点:
着力点一:以质量提升中国品牌。
中国品牌要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必须坚持以质取胜,精益求精,从数量导向转为质量导向,把质量过硬作为企业的价值追求,全方位展示“专精特新”的良好品牌形象,发挥品牌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带动作用。
着力点二:以创新点亮中国品牌。
新常态下,既要坚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特别是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又要加快管理方式、商业模式创新,拓宽品牌发展空间。同时,要推动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切实提高中国品牌的含金量,增强品牌的不可替代性。
着力点三:以开放锻造中国品牌。
进一步扩大双向开放,将国际知名品牌及其研发、设计、营销、人才引进来,让国内品牌在学习中成长、在竞争中提高;同时,鼓励中国品牌更多更快更好地走出去,到全球市场与国际大牌同台竞技、主动对标,从而找差距、补短板、谋超越,在更高层面强身健体。
着力点四:以文化涵养中国品牌。
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有机融合起来,让中国产品植入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让中国品牌更具中国气质、中国韵味。
【全文如下】
(1)中国经济由大变强,离不开中国品牌,尤其是一大批国际知名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商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优秀品牌是国家的响亮名片和宝贵财富,优秀品牌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是否拥有一大批知名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
不同发展阶段,品牌有不同的内涵和使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必然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必须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中国经济由大变强,离不开中国品牌,尤其是一大批国际知名品牌。
(2)新常态下加快品牌建设,我们有底气、有机遇、有潜力
新常态下加快品牌建设,我们有底气。30多年来,从贴牌到创牌,从跟跑到领跑,从洋品牌在我国唱主角到中国自主品牌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全球闪亮登场,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世界500强中,中国内地品牌已占到29席,居全球第五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跨越。可以说,进一步唱响中国品牌,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新常态下加快品牌建设,我们有机遇。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将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孕育大量新企业、新品牌。共建“一带一路”,给国内企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会,培育壮大一批世界级品牌恰逢其时。“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将不断提高中国品牌的技术含量和品位档次。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将充分释放经济活力,为品牌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新常态下加快品牌建设,我们有潜力。中国有全球市值第一的企业,但叫得响的品牌数量并不多,与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制造业总量和货物进出口总额全球第一的大国地位很不相称。差距就是潜力,我们不仅要做品牌大国,更要做品牌强国,努力打造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拳头品牌,真正从价格竞争转入品牌竞争,形成世界一流品牌的“中国方阵”,这也是新常态的题中之义。
(3)在新常态下做大做强中国品牌,应该抓好质量、创新、开放、文化四个着力点。
当前,经济新常态为中国品牌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创造了新机遇、提供了新动力。我们要让品牌建设成为适应新常态的重要支点,让品牌经济成为引领新常态的前进方向,让创造中国品牌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力量。我认为,在新常态下做大做强中国品牌,应该抓好四个着力点:
一是以质量提升中国品牌。质量好不好,从来就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标尺。坚持高品位、高质量,是品牌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基础。中国是第一制造大国,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总体质量得到认同。但目前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国品牌,大多仍处于“微笑曲线”的中低端,消费者看中的只是“性价比高”。而一些中国游客青睐的外国品牌,主要是因为它质量过得硬。中国品牌要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必须坚持以质取胜,精益求精,从数量导向转为质量导向,把质量过硬作为企业的价值追求,全方位展示“专精特新”的良好品牌形象,发挥品牌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带动作用。
二是以创新点亮中国品牌。“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创牌就要创新,创新程度决定着一个品牌的成败兴衰。欧洲品牌营销之父夏代尔有句名言:“要么创新,要么蒸发。”无论是老品牌还是新品牌,只有坚持不懈地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稳更远。新常态下,既要坚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特别是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又要加快管理方式、商业模式创新,拓宽品牌发展空间。许多互联网公司的成功,就在于运用了新的商业模式。同时,要推动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切实提高中国品牌的含金量,增强品牌的不可替代性。
三是以开放锻造中国品牌。在各类要素全球流动的今天,打造中国品牌,决不能闭门造牌、自说自话。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双向开放,将国际知名品牌及其研发、设计、营销、人才引进来,让国内品牌在学习中成长、在竞争中提高;同时,鼓励中国品牌更多更快更好地走出去,到全球市场与国际大牌同台竞技、主动对标,从而找差距、补短板、谋超越,在更高层面强身健体。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进,才有机会成长为巨人。中国已是全球第一大吸收外资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高水平引进来与大规模走出去,必将促进中国品牌加快国际化、提升竞争力。
四是以文化涵养中国品牌。文化是品牌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缺乏生命力。一个品牌的崛起,需要先进的技术、可靠的质量、灵活的营销策略,而一个品牌的持久影响力,最终要靠文化的支撑与滋养。市场经济潮起潮落,文化建设润物无声。国际金融危机中,一些世界级企业破产了,但品牌还在,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做大做强中国品牌,就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有机融合起来,让中国产品植入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让中国品牌更具中国气质、中国韵味。
(4)人民日报社在加强自身品牌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中国品牌的宣传推广,传播新气象,弘扬正能量。
人民日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的第一大报,也是一个拥有67年历史的优秀传媒品牌。近年来,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人民日报一手抓传统媒体,一手抓新兴媒体,坚持做有品质的新闻,目前已由一份报纸转变为全媒体形态的“人民媒体方阵”,成为拥有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杂志、网络电视、电子屏、手机报等10多种载体、数百个终端载体的新型媒体集团,在不同舆论场发挥着“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针”作用。从2009年至今,人民日报连续7年跻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选的“中国品牌500强”,品牌价值约337亿元。人民日报社在加强自身品牌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中国品牌的宣传推广,传播新气象,弘扬正能量。主办首届中国品牌论坛,就是人民日报社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大力支持中国品牌建设的一个实际行动。
责任编辑:中国梦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