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社会调查 > 专题调查 > 阅读信息
晚报都市报记者从业调查
点击:  作者: 卢文炤    来源:独家网  发布时间:2015-07-23 07:28:32

 

1 (5).jpg

 

   ◇超六成最愿意做的工作是采访或选题策划

  ◇四成多选择用“铁肩担道义,写出引起社会关注的稿件”描述自己的新闻理想

  ◇只有不到两成认为“寒冬真的来了,比较悲观”,七成多没计划离开所在媒体
 
  晚报都市报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青年记者是新闻事业的未来和生力军。当前,传统媒体处在融合发展的转型期,晚报都市报的形势变化尤甚。在晚报都市报就职的青年记者目前的从业状况怎样?对现在与未来有何思考?2015年4月22日到5月8日,《青年记者》杂志针对晚报都市报35岁以下新闻采编人员,组织了“晚报都市报青年记者从业调查”,以期客观地反映他们的从业状况。
 
  本次调查向国内53家晚报都市报发出问卷2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8份。这53家晚报都市报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河南、浙江、福建、广西、山西、河北、四川、云南、海南、安徽、山东、陕西、辽宁、湖北、江西、黑龙江、吉林、湖南、江苏、贵州、宁夏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多为省级主流晚报都市报。调查问卷包括29个选择题和2个填空题。为了增加结果的明晰性,所有选择题均为单选题。在选择题的选项中选择了“其他”的,可填写具体的内容。调查结果中的“空”,表示参与调查者未回答本题或将单选题进行了多选。以下为调查结果及分析。
 
  性别比例与年龄分布
 
  1.女性所占比例总体稍高,年龄层次越低,女性所占比例越大
 
  在1368个参与调查者中,除0.37%未回答外,其中女性701个,占51.24%,男性662个,占48.39%,女性所占比例稍高于男性。有参与调查的报社反映,近年来招聘的女记者比例增加,也有的反映较好地控制了男女比例。对此次调查结果进行细化分析发现,在明确回答性别和年龄段的参与调查者中,80后女性为273个,男性为358个;85后女性为270个,男性为212个;90后女性为155个,男性为85个。年龄层次越低,女性所占比例越大。
 
  2.青年记者中80后、85后超八成
 
  被调查者的年龄,除0.74%未回答外,46.49%为80后(31~35岁),35.23%为85后(26~30岁),80后、85后合计超八成。17.54%为90后。2015年,90后群体中,最大的才25岁,因此所占比例低。有参与调查的报社反映,主力记者是80后,前些年经济效益好的时候进了很多人,这几年进的人少,即使需要人,也直接从其他报社挖人,因此90后记者少。
 
  专业背景与择业动机
 
  3.有新闻专业学科背景的占四成
 
  40.79%是新闻专业科班出身,24.85%学的是有新闻学课程的非新闻类专业,17.03%在入职前完全没有专业知识,16.74%自学过相关知识,“空”为0.59%。
 
  4.因喜欢写作或编辑而选择新闻职业的占三成多
 
  当初为什么选择新闻职业?31.14%因为喜欢写作或编辑,28.29%为了了解更多人的生活、深入认识社会,16.74%为了探究真相、维护公平正义,9.80%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工作,5.70%因为新闻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空”为4.16%。4.17%选择了“其他”,有的是因为喜欢摄影,有的只是因为专业对口,有的则是偶然进来的。
 
  收入情况与工作福利
 
  5.四成多年收入在5万~10万元
 
  年收入大约是多少(包括工资、奖金、公积金、社保等福利)?43.64%在5万~10万元,36.04%在5万元以下,17.32%在10万~15万元,2.12%在15万~30万元,0.15%(2个)在30万元以上,“空”为0.73%。北京、上海、广州地区记者收入较高。
 
  6.五成多收入在大学同学中居中等
 
  现在的收入在大学同学中居于什么位置?52.78%选择居于中等,31.29%选择居于下等,13.08%选择不关心、不知道,2.49%选择居于上等,0.36%未回答。
 
  7.近七成有五险一金
 
  单位提供的福利有哪些?69.66%有五险一金,18.35%有三险一金,3.65%没有福利,“空”为1.90%。6.44%选择了“其他”,如五险无金、四险一金、两险一金、一险一金、只有公积金、企业年金、餐费补助、交通补助、集体宿舍、班车等。
 
  工作时间与工作压力
 
  8.四成多每周工作41~48小时
 
  每周大约工作多少小时?42.62%是41~48小时,29.75%是49~56小时。选择57小时以上的占17.54%,也就是平均每天8小时以上。40小时以下的占9.80%,“空”为0.29%。
 
  9.感觉工作压力“有一些”的近五成
 
  对于工作压力,47.44%感觉“有一些”,34.65%感觉“很大”,15.57%感觉“还好”,选择“很轻松”的占1.32%,“空”为1.02%。
 
  10.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收入低和工作时间长
 
  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什么?30.26%选择“收入低”,27.85%选择“工作时间长”,17.25%选择“完不成工作任务”,4.68%选择“身体状况差”,0.58%选择“同事关系不和谐”,“空”为11.04%。
 
  8.34%选择“其他”,包括想做得更好、缺乏创新、新闻选材看法难一致、任务量大、工作时间不规律、熬夜、交稿时间紧张、对行业发展前景担忧等。
 
  工作意愿与才能发挥
 
  11. 超六成最愿意做的工作是采访或选题策划
 
  最愿意做的工作是什么?38.45%选择“采访”,24.20%选择“选题策划”,合计超六成。15.72%选择“写稿”,10.23%选择“编校”,“空”为7.53%。
 
  3.87%选择“其他”,有的填写“关键是要能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硬性的任务”,有的填写摄影、活动策划等。
 
  12.近八成认为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吗?64.77%选择“部分发挥”,15.14%选择“充分发挥”,两者合计近八成。12.94%选择“勉强发挥”,5.11%选择“很受束缚”,“空”为2.04%。
 
  充电方式与培训情况
 
  13.充电方式过半为在工作中自学
 
  在工作中通过何种方式学习充电?24.12%选择“上网浏览社会热点方面的理论分析文章”,19.96%选择“关注其他同类报纸的报道,自己分析揣摩”,11.33%选择“阅读与所跑行业相关专业书籍”,以上都为在工作中自学,合计占55.41%。12.21%选择“与同行、前辈交流,获得指导”,8.11%选择“限于完成工作任务,无暇充电”,2.49%选择“参加专门的短期培训”,“空”为20.54%。1.24%选择了“其他”。
 
  14.四成多平均每年参加1~2次新闻业务培训
 
  参加新闻业务培训的情况(包括内部培训、相关讲座和外部培训,每次半天以上),选择“平均每年1~2次”的占42.11%,选择“没有培训”的占22.22%,选择“平均每年3~5次”的占20.54%,选择“平均每年5次以上”的占14.33%,“空”为0.80%。
 
  15.四成最敬佩60后、70后新闻前辈的专业能力
 
  年轻记者在工作中要向老记者学习。对比接触的60后、70后新闻前辈,年轻记者最敬佩他们的是什么?40.14%选择“专业能力”,15.13%选择“社会责任感”,13.96%选择“政治素质”,12.57%选择“职业操守”,0.80%选择“创新精神”,“空”为15.57%。1.83%选择“其他”,包括经验丰富、工作敬业等。

  新闻理想与工作意义
 
  16.四成多选择用“铁肩担道义,写出引起社会关注的稿件”描述自己的新闻理想
 
  怎样描述自己的新闻理想?41.81%选择“铁肩担道义,写出引起社会关注的稿件”,26.17%选择“做媒体管理者,打造有影响力的媒体”,14.25%选择“没有新闻理想”,9.65%选择“获得更多新闻奖项(如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省新闻奖等)”,“空”为3.22%。
 
  选择“其他”的占4.90%,包括参与和记录自己生活的时代,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更多有益社会、服务民生、引领行业创新的事,挣稿分等。
 
  17.“稿件引起读者关注和同行的肯定”是最希望获得的肯定方式
 
  最希望在工作中获得哪种方式的肯定?56.29%选择“稿件引起读者关注和同行的肯定”,22.37%选择“获得加薪”,6.58%选择“获得职称晋升”,4.90%选择“得到职务晋升”,“空”为8.10%。
 
  选择“其他”的有1.76%,包括帮助受众解决问题、帮助社会传播真相、写出自己满意的稿子、养家糊口等。
 
  18.八成多认为自己的工作有意义
 
  自己的工作有意义吗?32.53%认为“很有意义”,50.44%认为“有些意义”,合计超过八成。12.06%认为“意义不大”,1.97%认为“没有意义”,“空”为3%。
 
  媒体接触与工作优劣势
 
  19.近六成主要从新媒体获取新闻信息
 
  主要从什么渠道获取新闻信息?23.54%选择“网站”,21.27%选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12.43%选择“新闻客户端”,选择这三项新媒体渠道的合计占57.24%。8.42%选择“报纸”,3.51%选择“电视”,2.56%选择“广播”,0.72%选择“杂志”,“空”为27.55%。
 
  20.四成多认为晚报都市报记者和其他行业人员相比,最大优势是“能接触许多新闻资源”
 
  晚报都市报记者和其他行业人员相比,最大优势是什么?45.10%选择“能接触许多新闻资源”,21.71%选择“能结识很多人”,4.97%选择“能去很多地方”,3.51%选择“社会地位高”,2.27%选择“收入高”,1.97%选择“工作轻松”,“空”为14.77%。
 
  5.70%选择“其他”,包括“选题自由度和个人发挥空间大”、“工作能解决户口”、“时间有弹性”、“受关注的报道更多,贴近民生”、“能做更多有服务意义的事”、“比较苦、磨练人、成长快”等,也有参与调查者认为没有优势。
 
  21.近四成认为晚报都市报记者和其他行业人员相比,最大劣势是“工作繁重,压力大”
 
  晚报都市报记者和其他行业人员相比,最大劣势是什么?37.13%选择“工作繁重,压力大”,20.39%选择“收入低”,13.01%选择“东奔西跑太劳累”,5.26%选择“个人才能得不到充分锻炼”,4.61%选择“社会地位低”,“空”为17.91%。
 
  1.69%选择“其他”,包括“难有专业积累”、“发展空间小”、“创新不足”、“不稳定”、“休息时间晚”等。
 
  22.三成多认为晚报都市报记者较受社会尊重,五成多认为“一般”
 
  晚报都市报记者受社会尊重吗?51.10%选择“一般”,35.67%选择“较受尊重”,4.61%选择“很受尊重”,4.09%选择“被人歧视”,“空”为4.53%。

  晚报都市报的作用与发展前景
 
  23.近三成认为“当地百姓最主要的新闻信息源”是晚报都市报的最大作用
 
  晚报都市报发挥的最大作用是什么?26.55%的选择“当地百姓最主要的新闻信息源”,19.23%的选择“及时将所在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信息传播出去”,19.08%选择“进行舆论监督”,14.99%选择“帮助解决当地百姓的日常问题”,3.51%选择“可有可无”,“空”为16.07%。
 
  0.57%选择“其他”,包括传播政治经济社会信息较权威、为读者提供娱乐等。
 
  24.四成多认为目前威胁晚报都市报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深度不如专业媒体,速度不如新媒体”
 
  目前威胁晚报都市报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什么?42.03%选择“深度不如专业媒体,速度不如新媒体”,10.60%选择“管理方式落后”,9.14%选择“融媒体水平不够”,7.82%选择“新闻敲诈、假新闻等造成媒体公信力下降”,5.48%选择“娱乐化严重,格调不高”,4.90%选择“从业者职业素养不够”,“空”为17.84%。
 
  2.19%选择“其他”,包括可选的新闻渠道多,越来越无足轻重;员工薪酬多年不变;舆论监督报道欠缺;娱乐化、社会化不如新媒体等。
 
  25.近五成认为新媒体对晚报都市报发展的最大正面作用是“刺激晚报都市报对报道方式、载体等方面进行改革”
 
  新媒体对晚报都市报发展的最大正面作用是什么?49.20%选择“刺激晚报都市报对报道方式、载体等方面进行改革”,21.56%选择“拓展了晚报都市报新闻的发布渠道”,15.42%选择“扩大了晚报都市报的新闻来源”,“空”为11.92%。
 
  1.90%选择“其他”,包括增强晚报都市报的服务功能、倒逼改革等。有参与调查者认为:“媒体融合不应只是新闻内容融合,而是整体融合及采用互联网思维与管理方式,用新媒体开拓渠道,利用晚报都市报优势资源,提供新闻服务等。”也有参与调查者认为:“新媒体的冲击让晚报都市报与时俱进,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纸媒作为被冲击最严重的传统媒体,必将最先重获新生。”
 
  26.三成多认为新媒体对晚报都市报发展的最大负面作用是“晚报都市报的内容被无偿转载,成了新媒体的打工者”
 
  新媒体对晚报都市报发展的最大负面作用是什么?34.88%选择“晚报都市报的内容被无偿转载,成了新媒体的打工者”,26.54%选择“晚报都市报的盈利模式极大失效”,23.17%选择“为了拼时效,晚报都市报的新闻报道更浮躁”,“空”为13.58%。
 
  1.83%选择“其他”,包括晚报都市报读者流失严重、新媒体容易煽动受众的负面情绪等。有参与调查者认为:“就算没有新媒体,晚报都市报的盈利模式也是有问题的。投资的项目盈利的不多。目前对于原创内容的保护措施越来越多,可以预见,拥有原创能力的媒体永远不会失去市场,纸媒更不是新媒体的打工者。”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也有参与调查者认为,“晚报都市报被打乱了阵脚,被动迎战,一边用旧盈利模式PK新媒体,一边用采编的优质内容无偿给新媒体输血,如同清政府迎战八国联军”。
 
  27.只有不到两成认为“寒冬真的来了,比较悲观”
 
  对于晚报都市报的未来,39.33%选择“困难是暂时的,晚报都市报还是有前景的,但与黄金时期不可同日而语”,32.32%选择“借力媒体转型和融合,能实现突破式发展”,19.74%选择“寒冬真的来了,比较悲观”,2.63%“不关心”,“空”为5.98%。

  职业规划与转型期待
 
  28.七成多没计划离开所在媒体
 
  对于职业生涯的安排,15.13%选择“现在的媒体很好,没有计划离开”,57.02%选择“暂时没有离开所在媒体的打算,长远要看所在媒体发展情况而定”,两项合计72.15%,超过七成。10.38%选择“会一直在媒体待下去,但是会在不同的传统媒体间进行选择”,7.38%“希望跳槽到新媒体”,5.77%“已经做好打算离开媒体行业”,“空”为4.32%。
 
  29. 如果单位转型融媒体,仍有两成多希望在纸媒工作
 
  如果单位转型融媒体,最希望在哪种媒体形式工作?24.20%选择“纸媒”,22.22%选择“新闻客户端”,21.49%选择“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17.25%选择“网站”,“空”为8.92%。
 
  5.92%选择“其他”,包括党报、图书、杂志、电视台等,也有的写“只要能发展均可”。

  最喜欢的媒体与业余爱好
 
  30.最喜欢的媒体,提到次数最多的是澎湃新闻
 
  最喜欢的媒体(报纸、电视台、网站、APP等均可)是哪家?喜欢的原因是什么?以下是提到次数较多的媒体及喜欢的原因:
 
  澎湃新闻。政经新闻做得好;独家、深度、及时;视野开阔;文风有特点;整合能力出色。
 
  《南方周末》。关注热点,有深度;专业、耐看;文笔犀利,挖掘深入。
 
  凤凰网。信息多、及时更新、有深度、全面;简洁大方,视野开阔(参与调查者对门户网站的喜爱也延伸到相应的APP)。
 
  《新京报》。调查深入、文章有分量;锐度、硬气、专业;文娱新闻、时政新闻新鲜、可读。
 
  网易。页面简洁,深度报道有特色;轻松休闲信息全;有态度;“数读”板块有意思;资讯快,信息丰富,图文精彩。
 
  腾讯。界面清晰、新闻快、内容丰富。
 
  《南方都市报》。内容厚实、丰富;新闻视角独特、言辞丰富;风格清爽,稿件有深度;勇于创新。
 
  新浪。更新及时,信息量大,来源权威。
 
  中央电视台。权威;没那么浮躁;策划有新意;转型不懈怠;对某些信源拥有垄断地位。有参与调查者提到央视财经频道既贴近政策又贴近民生,有深度有广度;央视新闻频道24时直播,既有国家大事,也有基层心声;央视纪录频道真实记录大千世界,画面很美。
 
  今日头条。速度快、内容丰富;推送智能;废话少、能看到关心的东西。
 
  《都市快报》。不煽情、不暴力、温情;线上线下都是引导者;轻松与深度兼具,向年轻人靠近;都市味浓,贴近生活,阅读轻松;新闻及时、选题适时、有一定深度;社会新闻多利于百姓;生活味重,图片版式漂亮,文字简练。
 
  湖南卫视。轻松快乐;年轻有活力,懂市场懂观众;紧跟时代变革,有很多创新栏目。
 
  《人民日报》。权威、文章质量高、引领风尚;深刻。
 
  人民网。内容全面、深刻。
 
  新华网。权威、信息量大。
 
  财新传媒。有理想、有专业素养;深度、锐度。
 
  《中国青年报》。深度;故事化报道;活泼。
 
  《齐鲁晚报》。报道严谨,题材多样,可读性强。
 
  头条新闻。及时快速;整合有力。
 
  有不少参与调查者填了自己所在的晚报都市报,对供职的单位很有感情。其他提到的媒体有知乎、《中国新闻周刊》、《北京青年报》、《环球时报》、《人物》、百度新闻、ZAKER、《三联生活周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并读”APP、果壳网、“一个”APP、《体坛周报》、壹读、“侠客岛”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豆瓣、《东方早报》、《财经》、《参考消息》、中纪委网站、浙江卫视、江苏卫视、《中国国家地理》、汽车之家、光明网、优酷网、爱奇艺等。
 
  31.业余最喜欢做什么?选择最多的是阅读
 
  填写的分别有阅读、看电影电视、浏览新闻、旅游、健身、刷微博微信、陪家人、思考、社交、做美食、逛街、打游戏、摄影、宅家休息等。

  建  议
 
  对新闻理想、入职原因、压力状况、工作意义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自己的新闻理想的描述,选择“没有新闻理想”的参与调查者中,入职原因是“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比例为27.69%,感觉工作压力很大的比例是40.51%,感觉工作没有意义的比例是6.15%,都高于选择其他选项的。媒体在招聘人才时,可以扩大选才范围,选出真正喜欢新闻工作、以新闻为志业的人。如果仅仅将新闻当做一份工作,挣个稿分,对个人来说工作压力很大,觉得是没有意义的苦差事,也对媒体发展不利。
 
  调查性报道、时评、社区新闻、各类专副刊等等,晚报都市报在发展中不断丰富新闻品类、增强对读者的服务。在目前新的媒体生态下,虽然晚报都市报受到强烈冲击,但仍是新闻生产的重要力量。既办好原有的纸质报,又拥有和掌握新媒体的“坚船利炮”,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与新媒体需要圈地吸引新用户不同,晚报都市报最需要做的是留住老用户,并用新技术新模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晚报都市报中不乏有热情智慧,愿意创新、拓展经营的人,鼓励他们多创新,甚至做创客,可以生产出更精彩、更有竞争力的媒体产品。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5月下  执笔:卢文炤)
 
责任编辑:中国梦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晚报都市报记者从业调查

    2015-07-23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