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他们是人民兵工,为中国军事工业发展书写传奇!
点击:  作者:记者    来源:CCTV国家记忆  发布时间:2021-01-02 13:43:38

 

为提高效率、降低钻头磨损,经过钻研与探索,倪志福打破了上百年来麻花钻头刀口平直的常规,于1953年8月创造性地将钻头磨成了三尖七刃的形状。倪志福创新发明的钻头被大家亲切地叫做“倪钻”。“56型倪钻”相继传入苏联、日本、美国等国家,被广泛应用。

 

1.png

 

1953年7月,一本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出版,此书被译成七种文字,先后发行了500万册,影响了几代人。这本书的作者叫吴运铎。

 

在抗战时期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了研制枪榴弹、地雷和手榴弹,吴运铎在试验中三次负伤,不仅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残疾,身体里还有二十几个没有取出来的弹片,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从此,“把一切献给党”深深根植于广大兵工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人民兵工生生不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

 

模范

曾经有一种在全世界广为应用的钻头

是以倪志福的名字命名的

 

图片

 

1953年,20岁的倪志福进入北京永定机械厂(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京北方车辆集团)当了一名普通钳工。时值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支前任务繁重紧急。

 

为提高效率、降低钻头磨损,经过钻研与探索,倪志福打破了上百年来麻花钻头刀口平直的常规,于1953年8月创造性地将钻头磨成了三尖七刃的形状。

 

倪志福创新发明的钻头被大家亲切地叫做“倪钻”。“56型倪钻”相继传入苏联、日本、美国等国家,被广泛应用。

 

图片

 

与倪志福同一年进入沈阳东北机器制造厂的尉凤英,是一个靠在夜校学文化的技校毕业的普通女兵工。

 

1953年,她进入沈阳东北机器制造厂(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辽沈集团)当工人,因在技术革新上的突出贡献,先后13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被誉为“毛主席的好工人”。

 

1.png

尉凤英(原沈阳东北机器制造厂工人):毛主席进会场以后都鼓掌啊,站起来,手都拍红了,还嫌拍得不响,毛主席问我,你叫什么名字啊?哪来的?做什么工作啊?我流出了幸福的眼泪。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尉凤英用434天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接着用120天时间又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13年的时间,尉凤英共完成技术革新177项。同事们说她是“从来不走,总是在跑的铁姑娘”。

 

11.jpg

曾经的兵工企业——黑龙江庆华厂

 

创新

那是一段热火朝天的激情岁月

人民兵工用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精神

填补着中国兵工事业的空白

 

1.webp (20).jpg

 

2009年7月,在中俄“和平使命”的联合军演中,中国第三代主战坦克99A引人瞩目,这是我国三代坦克自1999年问世以来首次驶出国门。这款坦克出色表现的背后,一位年近古稀的独臂老人功不可没。

 

图片


抗日战争年代,祝榆生身先士卒,解放战争时期,祝榆生在一次迫击炮试验排险中失去右臂。

1984年,66岁的祝榆生披挂上阵,执掌国家新型主战坦克总设计师的帅印。72岁时,祝榆生一次摔跤致使三根肋骨骨裂,疼痛难忍,但仍坚守科研阵地;80岁时,炮弹试验现场一天跑几十个来回;87岁,他成为“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的唯一得主。

 

1.webp (21).jpg

蔡寅生(原兵器工业总公司办公厅主任):祝榆生本身就是个技术革新迷,对新技术非常敏感。他是引领新技术的旗手,发现新技术的伯乐,扶植新技术的园丁。


虽然早已军功满身,但祝榆生却这样总结自己:我只是一名老兵。

 

1.webp (22).jpg

 

卢仁峰发明了“正反面焊接,以变制变”的方法,使生产合格率由60%提高到96%。

 

周建民从一名普通的量具钳工成长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职业生涯创新成果达到1000余项。

 

戎鹏强逐渐在坦克新型火炮等科研项目中成功解决了加工变形、震动、出口偏等技术难题,突破了高强度合金深孔加工技术。

 

传承

一代代兵工人

创新的是技术

传承的是精神

 

任何一种武器装备,在完成总装之后,都要经过一系列极地测试和极端试验,用以挖掘装备的极限潜力,并且通过这种近乎于故意刁难的严苛试验,发现不足,再对各个制造环节进行修正,从而确保装备质量的可靠性。

 

1.webp (23).jpg

 

高热、高寒、高湿、高海拔,不仅挑战武器装备的极限,也挑战着人的极限。装备试验人员,他们成了一群特殊的兵工人;极端天气去高原地区,酷热夏季去极热地区,三九寒冬去极寒地区,成了他们的真实写照。

 

4.png

 

从革命战争年代走来的人民兵工,锤炼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赋予了人民兵工独有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既是人民兵工筚路蓝缕的历史写照,更是引领人民兵工面向未来、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

 

3.png


(来源:“CCTV国家记忆”微信公号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