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诗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和传承了。在中国的古典文化之中,儒学是有着很高地位的文学作品。而《尚书》作为儒学时代的作品,也是中国儒学经典的典范,更是“五经”之中的“书”的代表。
作为记载三代君主言行的书籍,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对后人的警醒还有后代文学研究工作的展开也是非常有贡献的。
自古以来,《尚书》的价值都是非常高的。甚至逐渐被后人封为了书中经典。按理来说,地位如此之高的书应该是流传百年的。但是就是这样一本“经典”之作,却一直有着“伪书”的怀疑。
尚书背景
《尚书》为孔子编制,是孔子晚年对古代文献书籍资料整理得到的典籍。这本书籍囊括了上古时期的尧舜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代的重要文献资料。而这些文献一共有一百篇,最后归纳总结成为了《尚书》。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颁布了《挟书令》这个法案。在这个法案之下,民间是不得私自收藏书籍的。但凡是《诗》、《书》这些诸子百家的作品被平民百姓收集了那就是重罪。这些书籍被查处就会送到官府手里,进行烧毁。
这个法案的颁布对于《尚书》的传播可以说是打击重大,这个毁灭性的打击严重影响了《尚书》的阅读。原本关于《尚书》的抄本几乎也因为这个法令全部被焚毁。直到汉代,国家重现重视了儒学,《尚书》也才逐渐回到了人们视野中。
秦博士伏生口述,又用汉代通用的文字隶书进行重新书写,而这篇书籍一共有28篇。
波折流传
西汉时期,鲁恭王在拆除孔子的旧居的一块墙壁的时候,竟然发现了另一本《尚书》。这本书籍是使用的先秦六国的字体进行的书写,这本书籍被人们称为古文《尚书》。而且这本书籍被孔子的后人孔安国精心整理,最后发现他的篇幅更长一些。相比较于普通文字版本的《尚书》多出了16篇。
而到了西晋永嘉年间,因为战乱和敌军对抗,民间纷争不断。使用普通文字书写的和古文书写的《尚书》全部都遗失,不得找回。
而到了东晋初年的时候,又有一个豫章内史给国家贡献了一本《尚书》,这本书籍一共有58篇,包括普通文字的《尚书》33篇还有古文的《尚书》25篇。而如今被我们广泛传播阅读的《尚书》也是根据这本书籍编制修改得来的。
真伪存疑
真实的《尚书》在战乱之中遗憾丢失了,而这位豫章内史的进贡让我们也又有机会观看到《尚书》。但是多年之后的失而复得使得几百年的学者们纷纷都对这本书籍的真伪产生疑问。中国宋、元、明、清乃至当今的一些学者,都对现在流传的来历蹊跷的《尚书》持保留意见。
虽然后期编撰的《五经正义》里关于《尚书》的部分就是依靠这本书籍来进行描写的,但后期到了唐朝之后就有人对这本书产生质疑。而经过宋朝学者吴棫的研究调查,以及后续元明清各代学者的研究,终于证实了这本书是伪书。
千古疑案也终于在各代学家的努力和付出之下有了破解谜团的一天。而这本书也被称为了“伪古文尚书”。其来历本身就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而这本书中的《虞书》、《夏书》以及《商书》这三个部分基本上是没有史学资料的背景作为依据的,但是描写的人物没有任何缺陷,这点便成了最大的疑点。
战国竹简验真伪
2008年,清华大学的史学研究处得到了一批竹简。而这些竹简由专门的研究人员以每年一卷的速度进行翻译整理还有研究,如今已经发展到了第八版。
这批竹简源自于战国时期的《尚书》还有《逸周书》的内容。其中也包括着类似《封许之命》、《命训》以及《皇门》这些书籍的著作还有资料。
在竹简之中,包括古文《尚书》一起的文章就有《尹诰》篇,文史学者将传世的古文《尚书》中《咸有一德》篇进行研究对比从而发现,“清华简”《尹诰》归属于秦始皇焚书之前正品的《尹诰》,而如今流传下来的古文《尚书》中和之一样的文献却与之没有任何相同的地方。
而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存在于《说命》这篇。流传至今的古文《尚书》中的《说命》篇一共有3篇组成,记录了商王与他的大臣傅说之间的有关故事事迹。“清华简”中也有《说命》这篇文献,而他的题目则为《傅说之命》,同样是有3篇文献组成而成的。这篇文献的部分内容与《国语·楚语》的引文是完全一样的,由此可以直接证明是先秦时期《说命》篇的原文。
由这本战国编撰的竹简就可以证明,如同《尹诰》篇一样,如今传播下来的古文《尚书》中《说命》篇与“清华简”《傅说之命》内容完全是不一样的,由此可以证实这部分并不是原文,而是后人自行杜撰编造的。
从这本由战国“远道而来”的“清华简”提供的文献证据来看,这本流传了近两千年的古文《尚书》的确并非原版而是一部伪书。其中的文献还有文章部分是根据后人对原书的理解进行改变而成的。这几千年的争议还有讨论也可以由这部“身世”依据合理和正当的战国竹简所交付答案了。
“清华简”不单单有着《尚书》这类文献,更是有一些后人不曾知晓的篇目。例如现在受苦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里的《尹至还有《保训》。这类文献也是非常有价值,并且通过这份竹简也可以让我们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再次读到《尚书》的原文的同时,更可以读到《尚书》之外十分经典的文献。
几千年的流传,几千年的争议,这份《尚书》的身世之迷终于在几千年后揭开了。而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著作也揭晓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让我们解开了谜团又大饱眼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华夏领土下,还有很多千年谜团不得而知。但在中国人民的智慧之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可以同古人留下来的作品给我们不一样的答案。
来源:今日头条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